以诗的名义评三国风流——许峰诗歌研究
邹中海(广东中山)
……………………………
新时代湾区文学出品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原主席谭谈题字。
三国时代是一个乱世春秋,烽火连天,饿殍遍地,战事频繁,群雄争霸。但辩证地看,三国时代又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沧海横流,造就了多少英雄本色,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火烧连营,赤壁之战等等。至今观之,都能让人热血沸腾。著名军旅作家、爱国主义诗人许峰老师,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以诗观史,为三国风流人物做了别开生面的画像,较为真实地还原了三国时期封建社会那些政治家和英雄人物的精神面貌。有些评价,改变了原有的印象,是一项重大的创举;有些事,在当时的环境中,很难简单地用“二元定律”或“背反定律”来判定对错。我们在赞美英雄或抨击枭雄的时候,都不能忘了人民所承受的痛苦。这就是许峰老师这组诗带给我们最大的启迪。家国情怀、忠诚孝勇,在这组诗中也都有最直观、淋漓尽致的展现。
一、
历史上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比如曹操,他身上至少有三种标签:英雄、奸雄、国贼。
大文豪苏东坡就一直不喜欢曹操,说他:“留连妾妇,分香卖履。平生奸伪,死见真性。”(见《孔北海赞》)。意思是奸雄一个,临死像个妇人一样,露出了虚伪的秉性。乾隆更是一锤定音,把曹操被定为“篡逆!”曹操的奸贼之名,再也翻不过身来。但另一位大文豪鲁迅先生,对曹操比较推崇,他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见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笔者认为,曹操是有些功绩的,不管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奉天子以令诸侯”,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统一华夏。尽管他有皇权思想,有皇帝梦,但一直也是以“丞相”自居。后来被司马懿家族篡位,他孙子司马炎统一了华夏,结束了三国鼎立、群雄逐鹿的局面。现在我们已感受不到历史上的烽火,但对每一位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的人,都应该铭记。
苏东坡对曹操很讨厌,对周瑜却赞赏有加。他在《赤壁怀古》的诗词里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风流倜傥,大帅哥一个,才兼文武,举手投足之间,就能把强虏灰飞烟灭。从这段文字看,苏东坡对他多么喜欢。古时能被人称为“郞”者,都是人中龙凤。尤其被大文豪称之,可想而知。
历史上对刘备和诸葛亮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让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就连村里的老头,讲起他们来都是眉飞色舞。因此,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讲《品三国》时,都为曹操抱不平:“曹操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嘛!”易教授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和当时人们的喜恶心理和认知有关,他认为构成这种认知的基础有三,即“历史形象、时代形象、民间形象。”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形象,都是由民间形象和历史形象交织而成的。村里老人们讲的三国人物,属于民间形象。民间形象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历史形象也不等同于历史真相,因为已无法还原,流传下来的,或多或少有一些人文因素。
许峰老师这组诗《诗评三国人物》,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对三国历史人物有了独到的评价。他的这组诗,被周恩来总理原秘书纪东将军在《别样史学观支撑下的诗歌呈现一一试论许峰诗画古今人物的独特视角》一文中高赞。将军文论纵横捭阖、说古道今、磅礴大气,文釆飞扬。我在惊叹之余佩服之至,高山仰止。于是东施效颦,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文章。先来看一看诗:
(一)刘备
自诩正统谋皇柄,假仁假义笼人心。
争得黄袍加身日,遍地饥民伴残兵。
(二)曹操
生为一己皇权梦,挟帝横征逆天穹。
三抔黄土枢囊处,江山易主两手空。
(三)孔明
自古腐儒祭隆中,歌功颂德辞赋穷。
安知武侯三国志,裂分华夏为己荣。
(四)周瑜
雄才本应建功勋,三气断送壮士魂。
量窄毕竟非君子,格小难有大局成。
(五)赵云
一杆银枪冠三军,长坂坡上鬼雄惊。
忠心事主无二意,暮年犹为儿皇征!
(六)陆逊
孺子出将镇江东,敢将虎须气如虹。
火烧连营七百里,天下臣服少年功。
(七)马谡
自视高深不觉醒,倚虎宠幸啸山林。
志大才疏终有报,皇业小命丧街亭。
(八)徐庶
孝护慈母在曹营,一言不发苦栖身。
心有所属难新爱,不添敌炉半根薪。
(九)鲁肃
貌憨胆识夺人心,忠君义友不偏行。
虽无惊天功勋著,厚重一生留好名。
(十)杨修
审时度势真精英,妄猜君意遭灾星。
聪明反被聪明误,血滴刀尖惨分身。
(十一)华佗
悬壶济世在人间,艺高技娴法无边。
暴君疑心生暗鬼,一代医圣命黄泉。
(十二)貂蝉
窃窕粉黛本抚琴,却把国运绑自身。
香消玉殒随风去,羞得男儿汗沾巾!
二、
这组诗一共十二首,有的诗继承了前人的观点,有的诗有了改变,融合了正史的记载和诗人的思考,诗中对功勋卓越的战将赵云,诗人不吝溢美之词,可能也是出身军旅的缘故,有一种对英雄战将本能的推崇,包括了诗人的主观色彩。其次是对陆逊、徐庶、鲁肃等人的评价,也很是褒扬。对失了街亭的马谡,说他是“志大才疏”。对谋士杨修则说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诗人的观点,关系到整组诗歌的立意构思和结构。在讲这些诗之前,先看一下背景资料。“三国”的时间并不长,才九十年光景,因群雄争霸,加上《三国演义》的传播,所以在历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很多故事妇孺皆知:青梅煮酒、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败走麦城……三国的年限,通常是指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这段时间,从三国鼎立到统一,共九十年历史。
在三国历史上,刘备是以皇室正统自称或被称,所以他在三国人物的表现中形象都很正面。许峰老师的第一首诗,是写刘备的,诗改变了我们原有的印象:
“自诩正统谋皇柄,假仁假义笼人心。
争得黄袍加身日,遍地饥民伴残兵”。
这首诗给了我一种“颠覆感”。“三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陈寿编的正史《三国志》,一个是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比《三国志》的流传度更广。《三国演义》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有一定水分,刘备、诸葛亮等人就是被作者开了“美颜”。哪怕他们也有局限性和污点,但认为是瑕不掩瑜。李宗吾先生在《厚黑学》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刘备的特长,全在脸皮厚:他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情不为耻;而且生乎善哭,做《三国演义》的人,更把他写得惟妙惟肖,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痛哭一场……”这个段落,可以说是对刘备形象生动的刻画。许峰老师在此基础上,有了更形象的发挥,“假仁假义”。概括了刘备的“双面人生”。
刘备的“双面人生”,在他对吕布的落井下石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吕布也是背信弃义的小人,但他对刘备是有恩的,袁术派大将纪灵率三万大军前来讨伐刘备,吕布以“辕门射戟”的方式救了他。这也是吕布做的唯一仗义的事。但当吕布被曹操所擒、准备放了他时。刘备落井下石:“明公您难道没看到吕布是如何杀丁原和董卓的吗?”这句话的杀伤力,直接让吕布命丧黄泉,也让刘备的伪君子形象一览无余。
三、
许峰老师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但他不是教条的盲从者。他善于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又善于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正如他在一篇诗论中说:“崇古但不固古!”上文中,诗人用论文一般的内在逻辑,佐证了刘备的道貌岸然:“争得黄袍加身日,遍地饥民伴残兵!”三国时期的九十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鲁迅先生说:“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但反过来看,战争也很难用对错去衡量,要看为谁而战。如果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真理、为正义而战,当然会气贯长虹。所以三国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里就体现出战争的必要性。值得注意的是,许峰老师的这首诗,批判了封建王朝为一己之私而穷兵黩武的现象,倡导了一种表里如一、勤政为民的儒家思想和文化。
在三国的群雄中,曹操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他在历史上的形象或民间形象上,都不太好。这可能是他干了很多“毁三观”的事,比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等雷人语;他疑心病很重,杀了很多不该杀的人。李宗吾说他的特长,全在心子黑。这是对曹操最犀利的评价。
刘备、曹操两人在许诗里的评价都不高,在诗人看来,他们都是草芥人命的好战分子。但仔细玩味一下,还有区别:刘备在许诗里是“假君子,真小人”;曹操则是“真君子,假小人”。曹操敢作敢当,刘备则虚伪至极。
四、
第三首诗是写诸葛亮的。诸葛亮是个大帅哥,他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全国各地都有武侯庙。他也是历史上带点神话色彩的三大智囊人物之一。在当时,他与周瑜毫无意外地当选三国的两大明星。不过因历史的偶然或必然,他们相生相克,有瑜亮之争。以今天的视角看来,他们都是我们的英雄。诸葛亮从晋代开始,就是完美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躹躬尽粹、死而后已等,他写的《出师表》,让无数人感动得泪眼婆娑。但许峰老师却用诗人特有的第三只眼,认为诸葛亮也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定下“三分天下”的策略,其实也是他为刘备集团以及自己的政治考量做出的决定,他没有站在华夏统一、为国为民的高度上来达成政治和解。在有关对诸葛亮的论述中,我最佩服纪东将军非常中肯的评论。将军说:“这首诗鞭笞了诸葛亮只为自己封位的一己之利,缺乏一统天下的大局观念。‘安知武侯三国志,裂分华夏为己荣!’”
第四首是写周瑜的。周瑜本是人中龙凤,足智多谋且有雄才大略,又是皇亲国戚,奈何气量太小,格局不大,终究难成气候,被诸葛亮三气之下,断送了美好前程。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人生在罗马,也不缺才华,但格局气量太小,没有容人之量,结果也做不成大事。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连话都容不下的人,又怎能成事呢?
诗人评价最高的要推赵云和华佗。他们一个是战神,一个是圣手。赵云的战绩人品,堪称完美,舍生忘死,忠贞为国,不管是长坂坡之战,还是在年老再次为国出征,都能表现出了他的忠诚义勇,当然也体现了许峰老师精忠报国的审美观。华佗是一代神医妙手,本应造福百姓,发扬医学。却遭此人祸,令人唏嘘不已。这首诗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荒诞和荒唐。
诗人对陆逊的战功、鲁肃的忠厚、徐庶的骨气和孝心,都有较好的评价,给了浓墨重彩的抒写。对马谡、杨修则是爱恨交加;对貂蝉的人生命运和大义之举则是既肯定又叹息:“窈窕粉黛本抚琴,却把国运绑自身。香消玉殒随风去,羞得男儿汗沾巾。”
许峰老师史学知识非常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评论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独特。他的诗不是简单的哦咏,而是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表现出抽象的道理,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有史之功效,让人在欣赏之余以史明智,学会思考。我们生在一个和谐社会,但有一些事依然会产生困惑,如果学会了思考,就会提升是非判断能力,事也就迎刃而解。多读一些有思辨性的好诗,会让我们陶冶情操的同时,产生良好的收益。
五、
许峰老师这组《诗评三国人物》,遴选了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做了精彩的评述。但我有点好奇:关羽重情重义,战功卓越,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等故事脍炙人口。在民间和正史以及舞台形象,都有崇高的盛誉。在岭南地区,更是把他当作财神。目之所及,村里的祠堂、牌坊、路口、民居前的大门口,都供有土地和关羽神像。足见关羽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关羽还是爱神,据《三国志·关羽传》裴松之注引蜀记和《华阳国志》记载:关羽曾经爱上了一个女人,一再向曹操表示要娶其为妻,不乱始弃终。
按道理,许峰老师也是重情重义之人,大名鼎鼎的关羽应排在诸葛亮或周瑜之后,至少也应该写进这组诗中,但不知什么原因,整组诗都没有写他。反而写了差很多的陆逊、鲁肃、徐庶等人。所以我一直没搞明白。难道是对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战事颇有微词,但胜败乃兵家常事啊?后来许峰老师告诉我:“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又在华容道上放走曹操。没有原则,像墙头草一样,把国事当人情,所以就没写。”这确实是关羽的污点。他没写张飞,可能是张飞有勇无谋,不太喜欢。
许峰老师是饱学之士,他虽然他是文革时期的中学生,没正式上几天课。但他从小酷爱读书,到处找书看,日积月累,满腹才华。他看的第一部《三国演义》是个残本,头尾都撕掉了,他也如饥似渴地读着。后来当了兵,找到了《三国演义》全本,就连看了三四遍。再后来条件更好了,又把《三国志》看了几遍。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许峰老师的求知欲有多强烈。
研究和学习了许峰老师这么多的诗,愈来愈发现诗人的家国情怀很重,他的诗情从屈原、李白、杜甫等人气韵里化用而来的,显示一种厚重的民族观。许峰老师独特的思维方式,最为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人物的角色定位,有一定的文史价值。正如纪东将军所说:“他在熟读《三国演义》后,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全面系统研判,以能更好地掌握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评价。这些为他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学养基础,成为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理论支撑。”(见将军《别样史学观支撑下的诗歌呈现一一试论许峰诗画古今人物的独特视角》)
许峰老师有真挚的性情和高远的胸襟。他有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淡泊高远,李白的豪迈恣肆,杜甫的沉郁顿挫……这些都清晰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他的人格人品,构筑了他创作的全过程。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恰逢端午。著名大诗人丘树宏老师写了几首端午的诗,我认为非常好,引用一首:“粽为字,舟铸文/以一条江的名义/矗立起中华诗魂。”我略作改动,当作结尾:“思为媒,诗为证/以三国的名义/评时代风流。”我们从许峰老师的诗里,看到了他的忠贞耿介,为国为民的心。以及屈子精神在他身上的延续。
(诗人简介:许峰,著名军旅作家,爱国主义诗人。)
诗观:诗性人所共有,诗意无所不在。
【作者简介】邹中海,诗人、文评人。代表作《鞋垫的记忆》继《诗词里的中秋月》之后,再次选进教辅。诗歌代表作《致敬钟南山》被关工委推荐,央视播发。
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国防大学原上将政委赵可铭题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