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的“四把钥匙”指的是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和目录学。该学说是著名的史学家邓广铭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和年代学”是用来分析历史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工具。“目录学”是指搜集史料的门径的学问。这四把钥匙,是学习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入门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至今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职官,即官制,主要指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包括礼仪典章制度和官制职位等。中国古代的官制名称繁杂,内涵丰富,既有沿袭又有变革,内容涉及中央和地方官制,文官和武官系统,内朝与外朝,实职与虚衔,官员的选拔、考核、待遇、升降等。
历史地理主要指古代的地名、河道、海运、漕运、中西交通、行政疆域的划分等。历史地理知识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对历史知识或现象的空间定位,也直接决定着对历史知识、现象的准确理解。如秦汉时期史籍中有“关中”一词,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有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等称呼。“关中”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四关之中即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这里的关中已经演变为函谷关以西地区之义了。
年代学,包括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历法计算、纪年方法,还有古代各个皇朝的帝王年号等。它也是历史知识或现象有准确的时间定位,更加有史序。
目录学,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目录系统知识,进而可以熟悉研究历史的基本史料、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如何查找的方法。目录学向来被誉为学习历史的“治学之门径”。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