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古代的帝王将相都认为读历史有大用,他们到底是怎么读的?

古代的帝王将相都认为读历史有大用,他们到底是怎么读的?

古代的帝王将相都认为读历史有大用,他们到底是怎么读的?历史上是上层建筑。所以历史有两种价值,一种价值就是宣扬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一种价值就是让人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因为历史是上层建筑,所以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同一个时代,在不同的人笔下

历史上是上层建筑。所以历史有两种价值,一种价值就是宣扬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一种价值就是让人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因为历史是上层建筑,所以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同一个时代,在不同的人笔下,常常是天差地别的。而在媒介、信息落后的时代,我们通常只能看到一种说法,那就是最符合统治阶级的说法。

如果我们看历史时,只能看到这个层面,那历史常常就是一些英雄传奇故事、一些劳动模范事迹报告。

在这种故事里,通常总是正面人物神功无敌、只手托天、改天换日;在这种故事里,通常总是反面人物脑残弱智、邪恶变态;在这种故事里,通常总是正义与邪恶、好人与坏人相争.......。

不知道大家长篇阅读通鉴、二十四史时,是什么感觉?它给我的感觉,那就是流水账,真的好像就是流水账。

看这种历史,以前都是硬着头皮在看。因为看这种历史书,与看故事化的历史书相比,阅读快感实在近乎没有。

但是,等你历史书看的多了才会发现,只有这种如同流水账一样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因为,这种如同流水账一样的历史里,才会包括、罗列出海量的事实信息。

你耐心的、逐页阅读通鉴、二十四史之类的书时,就会发现,里面常常是如流水账一样的记述着大量的人事信息,而这些信息在普通读史者眼中,几乎是毫无意义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李渊起兵时,通鉴写了这样一大堆内容。

“裴寂等上渊号为大将军,癸巳,建大将军府;以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及前长安尉温大雅为记室,大雅仍与弟大有共掌机密,武士为铠曹,刘政会及武城崔善为、太原张道源为户曹,晋阳长上姜为司功参军,太谷长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及鹰扬郎将高平王长谐、天水姜宝谊、阳屯为左·右统军;自余文武,随才授任。又以世子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左三统军隶焉;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右三统军隶焉;各置官属。以柴绍为右领军府长史;谘议谯人刘赡领西河通守。道源名河,开山名峤,皆以字行。开山,不害之孙也。”

这种内容,对于普通读史者,谁会逐字逐句读一遍呢?人们又会注意到多少?记住多少呢?

以前看这种内容,我常常奇怪,在造纸、印刷传媒那样落后的年代里,作者为什么总会不惜篇幅的记录这种内容呢?

后来渐渐发现,历史书中最有价值、最真实的内容,常常就是这种如同流水账一样的内容。那种写得细节生动、声情并茂的历史内容,常常都是一个个的罗生门罢了。

对于古代历史,因为资料非常有限,所以看到那些细节生动、声情并茂的历史内容,我们总会认为那是真的。问题是,现代史看得多了,你就会发现,越是这种细节生动、声情并茂的历史内容,越都是扯淡的居多。

因为现代史资料比较丰富,关键是各方的资料我们都能看到。所以那些细节生动、声情并茂的历史内容,如果你看过一个版本,你有可能会觉得它是真的,问题是,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当你看过三个、五个、八个、十多个不同的版本后,你再看这种内容时,会是什么感觉呢?恐怕只会觉得,各方说得都很扯淡。因为,谁也别标榜自己多客观,大家都是习惯性的隐藏、模糊对自己不利的内容,编造、突然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只有你自己通过各种最基本的历史事实,然后对照各种不同的版本,根据现实的生活经验,然后自己判断了。

我们觉得读历史没有多大价值,那是因为我们看的历史,常常是那种故事化的、政治宣传化的历史故事。

本来呢,通鉴、二十四史的原文,已有这种倾向了。而许多所谓注重史料的人呢?常常都是把通鉴、二十四史中的一个片段抽出来,然后无边无沿的细节化、无边无沿的故事化,还觉得自己写的东西非常有历史感。

问题是,在他们写的历史书中,我们看到的常常就是好人与坏人、正义与邪恶大战的故事;就是正面人物英明神武只手托天,反面人物脑残弱智加变态的故事。这种历史,我们看的再多,其实也没有多大的价值,因为好像历史资料很丰富,其实呢,那就是一个个的故事罢了。

说了杂杂拉拉一大堆。

我只是想说,想在历史中学到些什么。

第一,养成习惯,长篇阅读通鉴、二十四史的原文,如果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够,可以阅读白话版的,如果时间不够,可以挑一部或几部看。只有这种阅读习惯,才会让我们了解更多的历史信息。

许多所谓的历史学者,常常都是从通鉴、二十四史中抽出一个片段无限研究、扩充,我不敢说这种方法,没有什么价值。但是,你只看这种书,肯定会丢掉大量的历史信息,尤其是他们的历史研究中,带有好人坏人、正义邪恶大战的倾向时,必然会隐藏、模糊许多信息,或是提供大量一眼就可以看出虚假的内容,或是强化各种一看就很扯淡的内容。

在研究古代历史时,这是必须的。因为古代的历史信息本来就很少,我们再人为的丢掉大量信息,那看到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个的历史故事了。

第二,养成看不同版本历史的习惯,古语有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研究现代史时,这个不成问题,因为在网络时代,各方的记述我们大都可以找到。

许多所谓的历史学者,通常都是带着明显的倾向,他们写的东西,你参考就可以了。如果你真相信这种所谓历史学者的观点,估计就会陷入“国粉”“毛粉”那种境界。总而言之,说到一段历史,非得把当事人贴上正义、邪恶、英雄、坏人的标签,好像不这样,就没法看历史了。

第三、不要迷信任何历史资料、也不要迷信任何权威,用自己的眼睛看历史,用自己的脑子分析历史,更主要的是,习惯性的联系现实去理解历史。

许多所谓的历史学者,常常会拿一大堆文言文、或大部头的书唬人。总而言之,这都是有出处的,这都是有说教的。对于这种内容,我们更得保持冷静,总而言之,我们还得坚持用自己的眼睛看历史,用自己的脑子分析历史,联系现实理解历史。

这是我的一些读史经验。我不敢说古代精英读史,也是如此的。但我相信,真正能从历史书中吸取经验教训的人,肯定不是那种把历史当童话看的人。

比如,看到各种历史人物失败,我们看来看去,只是觉得当事人太脑残了、太弱智、太变态了,这种历史看的再多,我们能吸到什么经验教训呢?总不成只是为了避免自己变成脑残、弱智、变态吧?

总的来说,学历史,不要迷信资料,也不要迷信权威。因为那样读历史的话,我们读的史书再多,也就是一个两脚书柜,也就是一个熟悉大量历史故事的人罢了。

上一篇: 第58期【课例分享】《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
下一篇: 小米8探索版深度拆解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