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恒永(洞庭铜铃)
1.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在备课中要从教情、学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要使问题能够促进教学,成为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教师不能信口开河,甚至问出连自己一时也不能回答出的问题,让自己尴尬。
2.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要掌握设计系列问题的技能,使问题之间形成梯度,前一个问题的回答,成为后一个问题回答的基础。层层推进,学生却感受不到思维的疲劳。
3.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如果问题太难,那么所起作用就会很小。即使教师细细讲解,其结果也不会令人满意。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不屑一顾。当然,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稍难的问题,让学习困难学生回答容易的问题。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都能得到发展。
4.通过复习旧知解决问题。有些问题的探究解决可以通过复习旧知来实现。例如,学习明朝“八股取士”,明朝科举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就可以联系隋朝科举制的创立来理解。科举制有什么特点,科举制取士在初期是怎样的,能够成为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基础。
5.通过补充材料解决问题。有些问题之所以具有足够的难度,是因为没有材料作为支撑。例如,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其中有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学生难以理解。教者就可以补充义和团的宣传揭帖:“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等。这些材料体现了义和团的蒙昧迷信、笼统排外的特点。
6.通过相互讨论解决问题。“集思广益”,是讨论法的一个优点。有些难题,一下子解决不了,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集众人之智,相互启发,问题就好解决了。
7.将问题直观形象化。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时,不妨将问题变得直观形象些。历史教材中提到: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怎样理解“短暂的春天”?可以打个比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一场没有来到的寒潮;辛亥革命采取了发展民族工业的措施,是一场及时的春雨。所以,就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