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提出和短暂实践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提出和短暂实践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提出和短暂实践“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提出和短暂实践,顾乃银 王尧天 蒯本智 曹炳忠,江苏党史网-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党史工作办公室

毛泽东在1940年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观点,即在新民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他在《论联合政府》、《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随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的相继召开进一步明确。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解决了实现革命转变的具体途径,从而把革命转变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理论层次,”因而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创造,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补充。”①但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三大改造的相继完成,毛泽东却动摇了并最终断定新民主主义秩序“要‘确立’是很难的哩!”。②个中原因学术界已探究甚多,这里不再赘述,本文主要拟从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过程这一角度,来探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构想的提出

随着革命形势如火如荼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建国方案的破产,毛泽东顺应时代之潮流,人民之呼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构想。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认为不久将来的民主共和国的性质是既带有资本主义因素,也带有社会主义因素。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毛泽东说它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又说:“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③他明确提出:“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就是所谓新民主主义共和国。”④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提出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探索并没有停止。1947年12月,他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肯定了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存在的必要,并在1949年7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存在的各种经济成分,提出了中国由落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此时,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渐趋成熟。建国初,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制定之初,曾拟名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后几经修改才去掉了“新民主主义”的定性称谓,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没有改变。《共同纲领》实质上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规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各项政策,是一个不折不扣地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纲领。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具体内容

第一,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维系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中介和桥梁。毛泽东分析了当时国情,认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不完整,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充分,外无民族独立,内无人民民主,既不同于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别于封建落后、但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有独立主权的俄国,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特殊的第三种形态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移易的历史阶段,“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⑤

第二,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经济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必须经历一个充分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生产社会化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利用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作用),然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中有社会主义因素,而且是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不断壮大其力量和扩展其范围的因素,这是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内部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⑥新民主主义社会显然是这样一个不能取消或跳过的过渡形态的社会。

第三,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而且第一步的时间是相当地长,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⑦因为它的目的是在当时国力衰微,经济文化极端落后且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力,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这决不是短时间能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努力。

第四,毛泽东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结合。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⑧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⑨因为大的垄断资本无论是对资本主义还是对社会主义来讲都是有害而无利的。但是节制资本并不是消灭资本,它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富农经济存在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⑩反对顽固保守、固步自封,同时也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是将来走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保证。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基本解决了民主革命胜利后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难题,但囿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和认识水平的限制,该理论前瞻性的观点往往更多地来自理论本身的推论而非实践经验的概括,因此对新民主义社会的某些论述存在罅漏,如对该阶段性质界定的矛盾、对主要矛盾把握的反复等。从这些方面来说,这些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也为它最终的命运埋下伏笔。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放弃过程

建国伊始,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作为一种理论在全国范围内实践,不久就戛然而止。毛泽东1952年6月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标志着他开始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1953年6月毛泽东严厉批评了刘少奇“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提法,随后中共中央在同年12月公开出版发行了经毛泽东修改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之后,消灭私营和个体经济、彻底改造大大小小的资本家的社会主义运动立刻成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此举标志着中共中央正式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显然,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有矛盾和冲突的,这种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时间界定的分歧。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前,在讲到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时,党的领导人都强调转变、过渡是15年或20年之后的事情。1949年7月,毛泽东在向中央团校毕业生讲话时说:“20年后我们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看其情况就转入社会主义。”⑾到了1952年下半年,毛泽东的说法开始变了,在9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他说:“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⑿在这以后,毛泽东不断宣传从现在起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观点。1953年6月1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说:“有人在民主革命成功以后,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地方。他们没有懂得革命性质的转变,还在继续搞他们的‘新民主主义’,不去搞社会主义改造,这就要犯右倾的错误……‘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⒀至此,从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就在实际工作中失去了指导作用。

二是对主要矛盾认识的不同。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⒁虽然这里把阶级矛盾作为主要矛盾,但是又指出:“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⒂这就是说,当时在理论认识上是将经济建设和阶级斗争并重的,纵观后来的实践,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经济建设上的,所以在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很快。但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上很快就发生了变化。1952年6月,毛泽东在一个文件上做了这样的批语:“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⒃由此可以推知,民族资产阶级已不再是团结的对象,相反成了革命的对象。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将“一化”(工业化)与“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任务并提,在解释总路线时还强调工业化是主体,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但是,总路线提出后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不断强化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置三大改造于工业化之上,从而淡化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毛泽东还明确指出:“总路线就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总路线也可以说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⒄由此可见,总路线的实际重心在悄然发生变化,不断在强调抓社会主义改造,这显然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工作报告中把生产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的论述是矛盾的。

三是对待多种经济成份的态度和政策不同。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国家是允许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存共荣的。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在这个时期内,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都应当容许其存在和发展。这不但是不可避免,而且是经济上必要的。”⒅但是在1952年全国土改基本结束后,这种认识开始发生了变化,主张在土地改革之后趁热打铁,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认为“不去发展,就会走资本主义道路。”⒆对于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在总路线提出以后(实际是在三反运动之后)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讲利用、限制还讲改造、消灭。以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为过渡时期总路线起草的宣传提纲中更明确地指出:“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要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改造直至消灭”。⒇毛泽东在七届六中全会上进而指出:“总路线的目的就是要让资本主义绝种,让小生产也绝种。”21在这里再也看不到利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更多地强调的是限制、改造乃至消灭。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终被放弃的原因

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的嬗变,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根本原因是理论自身的局限性。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一直没有得到合理定位,毛泽东认为,这个民主共和国的性质既是资本主义的,又是人民大众的,不是社会主义的,但也不是老资本主义的,是新资本主义的。后来急于向社会主义转变时又批评了新资本主义的说法。同时,他提出了革命两步走的想法,强调了两个阶段的衔接,其中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专门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但是,这里社会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的界限也并未明确。对于这些重大问题所表现出的徘徊、模糊性,决定了这一理论在付诸实践时的分歧和变数。

其次,直接原因是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历史发展在总体上符合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完全遵循着人们所设想的模式运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革命时代形成于根据地的一个极富预见性的理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层的分化,特别是农村新富农群体的出现以及个体小农经济表现出的落后性和城市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工业国有化的矛盾,毛泽东出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理想的强烈渴望,不得不考虑采取限制资本主义的措施和把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合作化运动。这样,社会主义改造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传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则在社会运行的实际运作中失去了它的影响力。

第三,内在动因是毛泽东本人对资本主义的矛盾情结。毛泽东全面的认识了资本主义的双重性,并且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对民族资本主义一直是持有正确的肯定态度的,曾指出“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都应当容许其存在和发展。这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必要的。”22但由于种种历史的、个人的原因,在毛泽东的思想深处对于对资本主义一直存有戒心。始终认为资本主义是过渡社会的一个暂时性的、策略性的存在,而忽视了社会长期发展战略要求,以致在探索中陷入了认识的误区,从对资产阶级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直至倒向改造那一面。随着时间的积淀和权利运作的需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逐渐被定型为势不两立的对立方,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非资即社、非社即资的思维定式。对资产阶级的消灭也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所有这些直接导致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流产。

第四,外部原因是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在当时冷战格局下,在社会主义阵营里,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探索模式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着差异,对此,苏联、东欧各国由于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迷惘而坚决反对中间道路。当时苏联希望中国尽快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东欧等国也在按照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进行实践。23他们的这一立场对新中国发展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势必要使中国旗帜鲜明地选择什么、放弃什么,使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从理论到实践必然最终走向完结。

历史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充满着理性的光环,理论的发展也有个扬弃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历史选择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所蕴含的思想财富在那样的时代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弥足珍贵。

(作者单位:中共射阳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注释:

①刘辉:《近二十年来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研究述评》,载《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5页,65页,349页,87页。

③④⑤⑦⑧⑨⑩《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9页,675页,675页,683-684页,677页,678页,708-70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

111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中共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192页。

12 2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13页,434页。

141518《中共党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2年版,第753页,748页,751页。

20《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5页。

2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1页。

23崔晓麟:《试析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原因》,载《学术论坛》1999年第3期。

上一篇: 第三章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课件
下一篇: 考社工证有什么好处 可以应聘哪些职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