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退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八至十二章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及其理论依据23451789106Menu1213141511音像案例图片来源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二——为什么未走上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为什么不能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1、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上的特征
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
中国国情的一个基本事实,中国经济相当落后,工商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工商业占10%,农业占90%左右。另一个事实是,在10%的工商业经济中,官僚垄断资本占80%。在没收这些官僚资本基础上形成的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就是新中国的家底。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19.1%1.5%71.8%6.9%0.7%
2、在此经济基础上形成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
其他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初期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土地改革任务完成后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两面性)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从1949年到1952年,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我国工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145%,农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48.5%。工业1952Text1949农业145%48.5%总结: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提出及内容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即逐步过渡。初步构想:1、关于过渡的时间,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为15年到20年。党在这个阶段的任务和工作重点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实现工业化。2、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实现了工业化和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才能实行私营企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3、关于过渡的方式和步骤,设想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由国家发布一道命令,宣布对私营企业实行国有化,对资本主义经济采取和平的有代价的一举消灭的办法。
从1949年至1952年,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得以完成。第二,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三,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建国初期,由于国营工业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若干生产所需之零配件的加工和修理、小型设备和工具的制造,还有人民生活日常用品,等等,绝大部分需要手工业的加工订货或采购。第四,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第五,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2年9月,毛泽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度。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进行了正式讨论,毛泽东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次做了比较完整的阐述。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同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总纲。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工商业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特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问题。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经历一个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利用国家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渡时期,这是一切走向共产主义的国家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工人阶级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的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2)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无产阶级应当担负领导革命的重任。民主革命的终结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两者相互联系。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过渡到共产主义。”但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把发展生产力放到首位,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1949年2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专门讨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问题。首先: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国防、政权巩固需要工业
——我国工业基础薄弱3、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其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的条件
——资本主义工商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难以满足国计民生及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再次: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也是生产力发展和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客观要求
——贫雇农生产工具、资金严重不足(两极分化)
——是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机械耕作的需要
——分散、脆弱的小农经济无法满足工业化对原料、市场的需要。个体手工业在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一,它配合国营工业生产,为机械工业加工、配件、修理,有力的支援了城市基本建设。第二,它为城乡居民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活消费品,弥补了国营轻工业发展的不足。第三,它是农业生产资料,如锹、镐、锄、镰、车马具的主要供货源。第四,它保证了部分军事加工订货的需求,是国营工业的重要补充。第五,它为城市人口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沈阳市个体手工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人均产值低。1953年,沈阳市城区个体手工业人均年产值2512万元旧人民币,只是国营工业人均年产值的21·75%,是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40%。第二,资金少,人力单薄。个体手工业平均每户有资金500万元旧人民币,从业人员2人。第三,设备简陋。个体手工业者大部分依靠手工工具从事生产,据调查统计,全市个体手工业拥有的主要机器设备有电滚2311台、车床388台等,平均每户约有机器0·35台。第四,经营方式灵活,但盲目性、流动性大。1953年5月到年末,开业的业户有6497户,同期歇业的有1312户。有些行业因盲目开业导致生产过剩的现象较严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