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中的雪花点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2021年平遥电影节一部名为《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电影脱颖而出,这是当届平遥电影节毫无疑问最为优秀的的一部电影,这也是导演孔大山的第一部长片。被点映的高分所吸引,于是我在昨天公映的第一天便迫不及待地去本地的影院看了第一场,好久没有看过如此令人激动的片子了,昨天电影院的里看的热泪盈眶,有种久违的想在电影结束时站起来鼓掌的冲动。
伪纪录片
由于片名和各种宣传,很多人在观影之前给这部电影打上了科幻片的标签,其实从我观影的体验来看,这部电影实在是与科幻片的标签不太契合,顶天了这是一部“软科幻”,在我看来对它更为恰当的描述是一部有关一个名叫“唐志军”的男人和他热爱的宇宙的浪漫的伪纪录片。
没错,伪纪录片,本片在摄影剪辑上最大的特点便是无处不在的跳剪和摇摇晃晃的手持拍摄(根据首日豆瓣讨论,有相当一部分网友提出在观影时由于这个原因存在明显的晕眩感,有晕3d的朋友们谨慎观影,可以挑选后排座位,这部电影看的人也不算多)。
主角在自言自语时也像是在接受采访,一直用一种像在和人交谈的姿态在说话,在影片第三章中,孙一通也打破了第四面墙,对观众说:“1,2,3,闭上眼”。同时大部分时间主角们也在面向镜头讲话,像有人在拍摄他们,这是一种不自觉的“做作感”,和正常影片多角度拍摄中人物是正常的行动产生了明显的差距。
这里不得不赞叹一下演员们的演技,不论是主演还是只出现在几个镜头里的配角们,他们的表演相当自然,四川话我不熟悉,但是那个山东大哥说话的腔调老是让作为一个山东人的我回忆起小时候看一些像《拉呱》、《聊斋》之类的访谈节目(想来这也算一些共同记忆吧),受访者保持着一种想让你感觉他很正式的感觉,但是长久以来自己说话的习惯姿态难以改掉,就显得有些“做作”,这种特别的“做作感”在电影中呈现的非常好。
同时电影经常把一段假定10秒左右的动作剪切掉大部分,只留下开头结尾大概5秒,让电影充满大量短镜头而信息量密集,也就是前面说的跳剪,加之故意摇摇晃晃的手持拍摄构成了极强的纪录片感。
简言之,真实。
导演孔大山也在访谈中做出了回应,链接我放在这里:
截取几个很有意思的点:
深焦:片中用了特别多跳剪的手法,这个设置是怎么想的?孔大山:和伪纪录的风格是一以贯之的,我的每场戏都是用长镜头拍下来的,但即便演员这一条演得特别完美,镜头也特别完美,我还是要切它。因为有一个逻辑,如果是伪纪录,在抓取一个现实场景的时候,信息不可能那么平均地被接收到。比如我们在片子里看到一个两分钟的对话,现实生活中可能是说了十分钟的内容,用跳剪才可能让你快速地接受到,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把话说得条理分明,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我可能要用四五句。如果要把对话的信息让观众特别自然地接收到,你必须让观众意识到时间是不完整的,对话或是事件的进行不是在一个封闭的时间内发生的,是经过剪辑、经过省略的。还有一个技术原因是跳剪可以重塑演员的表演。正常电影的剪辑是以镜头为单位,但我们这个电影的单位是一个镜头里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两个字。我不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在镜头内部我还要细分成无数小细节。比如演员的头两句表演得好,另外一条的后两句表演得好,甚至是某两个词表演得好,这样重构起来就是我希望呈现的表演状态。
本片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电影的英文译名是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记》。影片中有相当多的细节对标西游记或者直接出现西游记的符号:唐志军在医院碰到的几个穿着西游记戏服的精神病,路上碰见的穿着西游记戏服的乡村演员等等,反正光是这种明示就有很多次,相当于直接告诉我们这片和西游记有很大关系。
唐志军这次探索的地区是在四川的深山中,而唐志军从北京来,恰好是一路向西,“西游”。而探索小分队里的人物也感觉有意对标西游记:
唐老师总爱和人讲他的宇宙观和外星人,絮絮叨叨但总是很友善,像唐僧。唐老师的女性知己秦彩蓉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经常看不惯唐老师的“迂”,但还是默默关心着他,替他收拾好一切,有时也会一气之下离开,就像悟空。那日苏任劳任怨,做一切脏活累活,无条件信任着唐老师,但有时喝酒误事,他像是沙僧和猪八戒的混合体。晓晓这个人物很有意思,她不是很适用于这套解释,我在后面会聊聊我所猜测她存在的用意。孙一通的饰演者正是本片的编剧,他叫王一通,有人说他简简单单把名字里“王”改成了“孙”,是不是暗指孙悟空呢?有可能,但我又感觉两人的形象差距也太大了,不太像。我更加倾向于孙一通像是一个超自然观察者,对标在西游记里是佛陀、菩萨或者佛祖。
从这里可以为我们解读本片提供一个把手,即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目的在于求取真经,在影片中也应有所对应,这就涉及了本片的核心议题,这一部分我会放在后面谈谈我的想法。
堂吉诃德
影片的最终章--“未尽的道路”中,有这么一个情节,我相信每个看过这个影片的人都会清楚的记得这个片段:唐老师找到了电影中在之前提到的驴,唐老师骑上了驴,像个意气风发的骑士,在相当恢弘的配乐中,(一刷,有点忘了是啥配乐,应该是比较恢弘吧。。。)转身向大山深处走去。这一幕极其荒诞但又很浪漫,和前面唐老师穿着宇航服被消防车吊起来急救(这里的配乐好像是欢乐颂)的情节相似。如果我们用西游观点解释也很好解释,唐僧骑白马嘛。
但是,我想起了另一个更加相似的人--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世界经典名著。书中的主角也即堂吉诃德酷爱骑士小说,崇尚骑士精神,他是个落魄贵族、老光棍,他成日幻想自己是一个骑士,终于是入了魔,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骑士,拿一柄破长矛,骑一匹老马,把自己的农民邻居桑丘聘为自己的仆人。他曾把风车当做巨人,向它冲锋却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人们都嘲笑他,他却毫不在意,依然做着自己的骑士之梦。但经历了许多后,他的理想破灭,回到现实,不久他就去世了。
他和唐老师是何其的相似,唐老师痴迷于宇宙,乃至于在旁人眼中发癫发狂,他像堂吉诃德捍卫自己的骑士梦一样捍卫着自己的外星人之梦,荒唐,但浪漫。所以我感觉唐老师骑驴就是导演对堂吉诃德的致敬,或者说唐老师自己便是堂吉诃德在现代中国的一个象征。
但由于笔者阅读经历有限,并未确实研读过《堂吉诃德》,实属惭愧,在这里只是提出,希望有意者可以加以深入剖析。
理性与诗意交融的浪漫
本片虽然叫“宇宙探索编辑部”,其实全片根本没有出现多少科幻甚至科学的元素,唐老师对宇宙的热爱和对外星人的找寻是有些偏执乃至疯狂的。就从他找外星人的方式和对一些不正常现象的解释完全可以看出,你说他科学吗?有点,但不多。
简言之,唐老师是个“民科”。
但你不能否认,唐老师对世界的看法是有点理性夹杂着浪漫的感觉在的。“电视机中的雪花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我太喜欢这句话了,我相信每个看了之前唐老师诸多迷惑行为而迷惑不解(唐老师与世界格格不入的表现也是本片的笑点的集中所在)的人都会对在这么一瞬间对他肃然起敬吧。
从这个片段也可以看出本片和其他一些带有科幻色彩的影片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对科学、宇宙的态度不是用严丝合缝的逻辑去认识,而是用人类独有的浪漫去解释,最后将它映照在人对自己价值的追寻中。
孙一通则是本片诗意元素的所在。大山深处的疯子在广播里念着谁也不懂诗,配合影片中阴郁的天空本身即有一种诗意感。而孙一通的形象和顾城多有相似之处,天真如孩子的内心,有些呆呆的表情,对应顾城自制帽子的“锅盖帽”。
至于写的怎么样嘛,我读诗不是很多,也就是能附庸风雅的说一句“好美”的水平,我贴一段大家看看:
一望无际的梦里用碗里的米垒墙乌云写满咒语遮住众生疲惫的骨头狐狸在山坡念念有词灶台上的年兽反复冬眠晨昏线割开大地的指纹水草缠住风 冻结梦境的递归胸口的鸟群绕过十万个太阳带走被浇灭的闪电带走云层潮汐带走神明的悄悄话带走落地生根的锚带走氧化的情歌 带走山野恩仇带走金银财宝 带走痴心妄想带走梦游的脚印带走飞蛾扑不灭的火带走所有人的名字带走彩虹的化石
至于能解读出什么东西嘛,我表示怀疑,毕竟孔导和王导都这么说了:
深焦:他在片中念的诗是现为影片创作的,还是之前写的?王一通:硬憋的。一开始自己会写一些,但和现在呈现出来的相去甚远。我们采了好几次风,堪景又去了好几次。虽然待的时间不长,但回来之后自己会试图去回忆那些情境,然后硬憋出这些诗。
孔大山:你可以把这个角色当做王一通本人就行,在我看来他就是孙一通。我第一次去他家的时候,我刚坐下放下行李,他就拿着一本诗集说,“我刚写了一首诗,我读给你听。”王一通:还有这种事?孔大山:你都没印象了吗?王一通:记不得了,听起来有点做作。孔大山:嗯……实际上也很做作。但这让我获得了一种在生活中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在北京你遇到的人,可能都是和你聊最近都看了什么电影,接了什么活儿,又听说了电影圈的什么八卦……没有人会跟你说:“我给你读一首我写的诗。”
当然也可能是人家导演的谦虚,看看大家能对这些诗解读出什么吧,反正这些诗在电影中起到营造氛围的作用在我看来目的就达到了。
而唐老师与孙一通的对话也是展现了一种理性与感性的碰撞:
“唐老师,你写诗吗?”
“没写过。”
“我不喜欢数学,太过严丝合缝了,还是语文好,自在”(一刷具体是怎么说的真忘了QAQ,大伙懂意思就行)
可见唐老师对世界的看法还是偏理性的,他对镜头说的话怎么样还是有自己理解的所谓科学的原因在的,这样追求理性和有些偏执的人自然不会写诗,而手里唯一的书是《新华字典》孙一通则截然相反。
这样的冲突也是结局解开唐老师心结的秘钥。
存在主义与生命意义的回归
影片其实从开始便没有很确切的解答为什么唐老师如此的执著于寻找外星人,这个悬念到了结局才解开,这也是解读影片主题的关键。
故事一直埋着一条暗线,即唐老师的家庭关系。在前面彩蓉姐对镜头的闲谈中,我们得知唐老师有个女儿得了抑郁症自杀,而抑郁症在影片中提到有遗传的因素(我不知道现实是否如此),那么唐老师其实也有一定的抑郁倾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唐老师有这么多神神叨叨的行为。
到了影片的相当后端,导演才把猛料放出来:
女儿在自杀前的夜晚曾给唐老师发过一条短信,她问他:“宇宙和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唐老师自己也不知道,没有和女儿及时沟通女儿便自杀了,唐老师便一直怪罪于自己。
唐老师的生活堪比和尚,甚至更胜和尚,从“人的身体只需要6种基本营养物质”“所有除繁衍以外的性欲都是无意义的”可以看出所谓“饮食男女”对唐老师没啥吸引力。那么,唐老师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对宇宙的热爱,和,对女儿的爱吧。女儿的死对于唐老师意味着什么我想我们可能很难去理解。就像《三体》里杨冬一样理性世界和亲情各占生命的一半,女儿死了,唐老师也就死了一半了吧。
所以唐老师如此执著的追寻外星人,一个是为了自己多年的执念,另一个也是为了向外星人询问女儿的问题:“生命和宇宙有何意义?”他执著的认为外星人既然能到地球,祂们一定拥有更高的道德水平和科学水平,足以解答他的问题。这里也可以看到唐老师其实对世界还是抱有善念的,他可以坚定的相信外星人一定有着更高的道德水平,这也是他最终能走出的原因。
这里就要前面回答留下的问题了,晓晓和西游记。
在我看来,晓晓其实和西行四人组无关,她代表的其实是唐老师的女儿的投影。晓晓对唐老师的仰慕其实就是小时候看来他的杂志,这其实是个弱相关,这里晓晓对唐老师的无条件信任更像是女儿对父亲的无条件信任。影片中其实有很多暗示,比如一行人孙一通家中时晓晓经常吃药,吃的是什么呢?我猜是抗抑郁的精神药物吧。她的父母也是离异。在帐篷因为那日苏的鲁莽意外失火时,晓晓的选择是像个小女孩一样在外面添把火,比起务实,她选择短暂的温暖和浪漫,而唐老师只是在旁边纵容着她。
而西游的意义呢,那应该就是唐老师自身的灵魂解救和生命意义的寻回。他带着自己女儿的幻影追寻着所谓的外星人,希望祂们能给予的答案和灵魂的安息,就像西游中唐僧希望求取真经,得道修禅一样。
西行的结局唐老师遇到的一系列奇遇,到底是吃了毒蘑菇后的幻觉还是确实碰见了超自然的现象其实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导演用了一段片子中难得的奇幻的长镜头来表示这一生命意义在唐老师心中的迸发(没资源,简单描述一下吧QAQ):镜头在地球上升起,逐渐宏观化,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被我们尽收眼中,最后的最后,所有的一切,不过是DNA双螺旋的一部分。
我对此的理解是宇宙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存在本身便是意义。这是典型的存在主义,抑郁症面对一切虚无的态度最终在生命与存在的宏大中消解。
唐老师在自己的西游归来后参加了两场活动,一场是外甥的婚礼,在这个对个人生命意义相当重要的环节,得到生命意义的唐老师才会发出那段也许不是很合时宜但又让我们这些见证了他一路的人如此感动的话(一刷实在是没有记住,记住的只有感动了,记着的小伙伴评论区留下言阿)。
而最后写给女儿的诗。没错,理性的唐老师写诗了,这也是说明唐老师受到了孙一通的影响,选择向内寻找生命的意义。我本来觉得连续两场演说有些冗余,但导演恰如其分的选择保留诗歌内容,任唐老师泪水横流,我在电影院里也如唐老师一般情绪汹涌。
也许,此时汹涌的泪水,便是献给女儿的最好的诗句。
这也让我想起去年的两部影片,《鲸》和《瞬息全宇宙》。也许会有人说俗套,但爱确实是虚无最好的解药。
至此,这部讲述唐志军故事的电影最终在苏运莹的《生活倒影》中缓缓结束了。
半山腰上的人 他还好吗
为什么看起来 总有悲伤眼睛
路 过 他 的 人 们
也许会问候 也许会就走
也许还没等他回过神
就已是朝夕又交替
没有人知道他 他还 好吗
为什么遇到的 总是苦难的呢
路 过 他 的 朋 友
不必用怜悯 不必要问候
也许还没等他回过神
就又是一年春天过去
风轻轻拂过半山腰
他的眼睛总有些落寞
云轻轻盖过他头崖
他的眼睛总是有泪痕
他在等什么 他在盼着 什么
没有人知道他 他还 好吗
为什么遇到的 总是苦难的呢
路 过 他 的 朋 友
不必用怜悯 不必要问候
也许还没等他回过神
就又是一年春天过去
风轻轻拂过半山腰
他的眼睛总有些落寞
云轻轻盖过他头崖
他的眼睛总是有泪痕
他在等什么 他在盼着 什么
风轻轻拂过半山腰
他的眼睛总有些落寞
云轻轻盖过他头崖
他的眼睛总是有泪痕
他在等什么 他在盼着 什么
嘿 年轻的小伙子
你怎么看起来没有精神
你有什么心事可以告诉阿妈
阿妈帮你出出主意
阿妈家里养的鸡鸭鹅 鱼鸟菜叶
我每天都给它们浇水
觉得很幸福 生活是这样的
你要学会坚强和面对
还有发现身边的美好
你看对面的高山多漂亮
风轻轻拂过半山腰
春天时刻万物苏醒了
云轻轻盖过他头崖
悲伤过去迎来朝阳
他终于笑了 他终于笑了
他笑得好看
他终于笑了 他终于笑了
他笑得好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