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教考探究|肖如宏:传统题材高考作文的存在应然和时代关切

教考探究|肖如宏:传统题材高考作文的存在应然和时代关切

教考探究|肖如宏:传统题材高考作文的存在应然和时代关切传统题材高考作文的存在应然和时代关切肖如宏【摘 要】每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表征常常牵动此后作文教学的风向。如

传统题材高考作文的存在应然和时代关切

肖如宏

【摘 要】每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表征常常牵动此后作文教学的风向。如作文材料的选择,一度出现“宏大题材”将成为常态、“传统题材”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推测,一线教学中也出现不少教师的跟风现象。用第一性原理思维来发掘命题的底层逻辑:传统题材将成为高考命题永不褪色的要素,该题材作文的写作须站在新高考、新评价视野下去实现“我们从哪里来”的传统溯源,回应“我们在哪里”的时代关切,以及“我将成为谁”的甄选标准。

【关键词】高考作文 传统题材 存在应然 时代关切

2021年12月,八省高三适应性测试作文“铭记历史,迎接挑战”以不避热点、题材宏大刷新了高考作文教学的认知。此后一直到2022年高考前,关于“宏大题材”将成为主流乃至必然选项的猜测甚多。然而,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的围棋“三手”、全国甲卷作文“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选材却很“传统”。但这一变化依然没有让传统题材的热度回升,2022年以来知网检索“传统作文题材”文章数为0。其实,基于某一道高考作文命题的“切片”分析后的模仿、类比和归纳,容易形成误判,进而误导高中作文教学。因此,遵循“第一性原理”[1]思维,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以下简称《体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探寻写作教学“立德树人”的底层逻辑方为正道。而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便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实上,传统题材在近年高考作文命题中从未“缺席”。日常教学中,可从“从何而来”“此刻在哪里”“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三个维度确定其存在应然和时代指向,并以此搭建写作的思维模型。

一、探寻“从哪里来”:文化认同的“打底”指向

《体系》“一核”部分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课标》“基本理念”部分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3]作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同时,将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作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最高要求。“传承”在先,“理解”在后,看似有悖常理,其实质在于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先重传承,在传承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认同并丰富理解。简言之,即首先让学生深刻领会“我们从哪里来”的哲学命题。

纵观2021年以来的全国卷,传统题材作文从未缺席。2021年,新高考II卷作文描红写“人”图考查了中国传统书法“人”字的书写、全国乙卷讲古人之修身立义;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新高考I卷的围棋“三手”,无不在讲传统;2023年,全国乙卷材料引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但其中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出自《增广贤文》,从出处上看,也是典型的传统选材。可见,不管是从命题的“原理”出发,还是从近年高考选材的实际来看,传统题材都将是不变的应然存在。

在日常写作教学策略上,首先要从“为什么”的原理层面讲清传统题材应然存在的认识问题,让学生免受网络上基于经验“切片”分析文章的干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落实“读什么”的载体问题,让学生以课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演习”任务群为基础,向课外延伸阅读并可开展项目化学习实践,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从而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后才可能在考场作文时信手拈来。

具体写作指导中,可以探寻文化根脉,从“我们从何处来”的文化溯源层面理解传统美德对我们的“培根”作用。2023年全国乙卷作文“一花·百花”旨在涵化考生“和而不同”“相融共生”的传统德性。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在于“向善”:溯善、崇善、敬善的善念和履善、持善、导善的善行。当下,现代化进程加速、公共领域逐步扩大,全球化面临挑战,引发了价值取向混乱、社会公德失范、国际关系紧张等乱象。乱象的背后是现实的德性困境,而要消解这些困境,不仅需要完善现代法治建设,更需要回头从中国传统美德中寻找内在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基因。

传统题材,还可以进行迭代创新。“不参与的、不做判断的、不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的写作是无任何价值的。”[4] 《体系》关于“一核”之“服务选才”表述中明确指出助力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创新型”列于首位。作为国家选拔性高考的作文命题,必然响应落实。而将传统置于当下重构以激发考生的创新思维,是一条有效路径。2021年新高考II卷关于“人”的书法漫画,其中“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的配图文字,既体现了书法运笔的审美,也体现了中庸的价值观。而从书法审美观到做人的价值观,并不能机械照搬。事实上,该命题的写作要求“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已经明示考生对传统重构进行迭代创新。

另外,没有明确呈现为传统题材的作文,一般也可以从传统角度观照,让文章立意“有高度”。2023年全国新高考I卷“好故事”,可以从历史名人的“好故事”中汲取力量,如苏轼即使被贬到荒蛮的儋州,也能躬耕乡学,播下文化的火种;可以从历史事件中获得力量,如明代苏州织工大暴动威震朝野,柔婉的苏州人提着脑袋、踏着血泊争取民权;还可以从历史现象中发掘力量,如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差序格局”并非一统天下,屈原“相观民之计极”、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这是士人走出“小我”的大爱情怀。

二、探问“在哪里”:问题情境的“当下”指向

《体系》提出:“高考以生活实践问题情境与学习探索情境为载体……为解决在当今知识爆炸时代,如何通过考试引领教育回归到培养人、培养学生形成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5]其中“当今知识爆炸时代”,非常明确地将考查载体“情境”的时间范畴定位为“当今”。如此,要“改造”的“世界”,毋庸置疑地指向当下,而不是放之任意时代都可以的“无边之境”,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必然是指向现实问题。弄清这一“原理”之后,我们就会明白,新高考背景下所有的作文命题都必然指向“当下”的情境,不过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从根本上讲,是回应新高考评价“一核”之“引导教学”的最核心要义:“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从 ‘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

在写作教学策略选择上,首先仍要解决“为什么”的原理解读,让学生确立一个观念:不管什么形式的题材、不管题材中有无明确的当下情境,都要绷紧“当下”的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及时“推开窗户”,可以组织“时事热点”系列交流活动,让学生充分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重要文件,以及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从而获知时代发展的“大情境”。功夫用在平时,临考方可厚积薄发。反之,如果没有对当下时事的关注,特别是不能了解国家教育战略的期待,很多问题的理解和表达就只能浮在表面。

其实,传统作文题材,都是建立在现实需要基础上的。在写作模型建构上,可以按照“材料问题抽象分析—当下问题现象对应—解决问题具体策略”的步骤进行。要理解“情境”是让学生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 ,能联系当下梳理与之相匹配的、国家社会高度重视的某一类现象级问题及表现,然后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策略。高考作文题创设的情境必然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即基于现实负面问题基础上的正向引领。因此,高考作文不仅需要进行正能量的阐述,而且需要发现社会的问题与人性的缺陷,以疗救的心态进行阐述。基于现实问题的分析,不能“隔靴搔痒”,要鞭辟入里、追根溯源,找到社会传统与民族心理背后根深蒂固的症结与痛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传统文化思想深处寻找现实病症的药方,抑或疗救启迪。以2022新高考I 卷围棋“三手”为例,第一步是根据“本手”的“基础”立意抽象出“忽视基础”这一类别化问题,第二步是依靠联系思维,搜索确立当下忽视基础的引起国家重视的现象级问题。若平时教学有广泛涉猎,按此思维,可比较轻松地联系到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指向实现“卡脖子”突围的“基础研究”,那么此“基础”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基础”,其立意立马就上了层次和境界。如此,文章才有时代价值,也才有生命的鲜活与时代的温度。

近3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有明确的“当下”指向,而且占比越来越高。于是,有人认为传统题材作文命题价值趋于弱化。其实,传统并非静态概念,而是动态发展的。传统并非只是古代传统,还包括近代、现代传统,历史都曾经是当代史,当代史与传统存在关联,绝非割裂,抑或凭空出现。因此,这一类题材作文实际上是新传统作文,或者可以称之为传统与当下结合体。2021年全国甲卷中“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征程”,强调百年传统与当下的关联;2022年全国乙卷“双奥之城闪耀世界”,突出历史的“跨越”与现实的“再跨越”;2023年新课标Ⅱ卷“青少年自己的空间”直指当下,但何尝不是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自我回归呢!因此,纠结于传统与当下的命题形式,显然没有弄清命题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情境载体的“当下”指向,立足于当下,溯源于传统。

三、深思“成为谁”:立德树人的主体指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系》明确提出“从高考层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给出了回答”[6]。《体系》还明确将“立德树人”明确为“甄选标准”,而备受关注的高考作文题必然旗帜鲜明地回应这一要求和标准。据此,高考作文的考查势必突出考生的主体自觉。“树人”,所“树”之“人”当然是学生,将他们塑造为具有传统美德与时代德性的新人。尤为重要的是塑造时代担当的形象:回应时代呼唤,认清自我差距,争做具有使命担当的“反思者、行动者、创造者”。而在作文中,很多考生主体意识缺乏,由此派生的“身份意识”模糊,不能主动回答“我是谁”;方向意识模糊,不能积极响应“我往何处走”,致使写作变成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手电筒”行为。

近3年高考传统作文题材命题,都对写作的主体在场提出了相对明确的要求:2021年,全国乙卷“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新高考Ⅱ卷“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2022年,全国甲卷“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新高考I卷“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2023年,全国乙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传统题材由于“主体”隐藏在题目的具体情境之中,容易被学生忽略。如果是“传统题材+泛指要求”的作文命题,则更容易被忽略。

事实上,所有高考作文命题都有一个共同的、无须争辩的原理:作文首先是命题人拿来教育当下考生的,而不是让考生去教育公众的。这一点,无论是传统题材,还是传统与当下结合的题材,都同样适用。

在高考作文中,许多考生针砭时弊,抑或提出希望号召,但“教育对象”往往忽略了自我,这种置身事外的“律他”论,背离了高考作文“主体责任”的价值导向。此外,不少教师的下水作文,不是基于学生视角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而是站在道德、规则、价值的制高点,以俯视众生的“导师”自居。这样的“示范”,其实质是将照人的手电筒递给学生,继续照人。

而教师应该做的是,参悟、遵循《体系》关于“主体责任”的要求,将照醒自己、照亮前路、照引众生的火把递给学生。为此,更要讲清命题的“主体”原理,让高中作文教学回归立德树人的主体性育人本质。在表达上,第一人称应成为高考作文的高频词,对时空久远的现象与问题的评论,也要逐步引向自我审视。树立“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意识,建立起命题材料与考生自我的紧密联系,写作才能进行适切的思考与负责任的表达。2021年全国乙卷作文“扬雄谈‘修身’‘立义’”,有考生这样写道:“《典籍里的中国》再度还原了千年以前的一群仁人志士,他们逆流而上,为当世人之所不敢为。他们的精神理当由我辈青年再度拾起。”该考生不仅从道德的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审视作文材料,而且透射自身德性的传统修养与时代风范。这是高考作文主体性的体现,更是教育主体性价值所在。2023年新高考I 卷“好故事”作文就可以这样写:“我们不仅要铭记那些历史上的好故事,也要努力成为后来人讲述的好故事的主角。”

传统题材好比一壶陈年老酒,传承至今,需经“新人”之手、以“新人”之境界,打开它,品鉴它。用第一性原理思维观照高考作文命题,可以发现传统题材必然存在而且呈现旺盛的生命力,高中作文教学必须遵循这一价值指向,不可盲目跟着当年高考个别命题的外在表征以及个别基于“切片”的评论而打乱教学节奏。唯其如此,高中作文教学才能回归本源,才能带着学生从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辩证的眼光审视自我,以“大我”乃至“超我”的格局知时代、见众生,从而写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文。

参考文献:

[1]孟繁羽.设计中的第一性原理[J].文化月刊,2019(7).

[2][5][6]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0,3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4]王岳川.当代最新西方文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97.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基础学科拔尖后备人才培养‘教练体系’建设研究”(编号:B/2022/03/177)的研究成果]

(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24002)

[《中学语文教学》2023年第8期]

探索   作文_探索作文800字议论文_探索作文500字

上一篇: 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新动态|近代海外中国文献数字化整理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下一篇: 口述历史在非遗数字影像保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