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5212字
阅读时间:16分钟
跨学科学习作为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已逐步成为教育的热点和重点。所谓跨学科学习,就是打破学科界限,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学科结合一起,围绕着一定的主题、问题、任务、概念和学习内容,通过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培养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程方案”)明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其中包括“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指出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之一“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同时在课程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制、课程实施等方面都强调跨学科学习,并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按九年新授课总课时9522节计算,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需进行952个课时,每一学年约106课时,每一学期53课时,每周约需3个课时。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操作策略到课程实施,都对跨学科学习有细致明确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2022年版课程方案的总领下,凸显课程内容整合,“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要求“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景、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并分三个层面: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落实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其中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要求“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就不可回避学生的表达训练、写作训练。
2022年版课标通过语文学习任务群,强化了跨学科学习的训练。在学段要求中,通过“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落实跨学科学习,把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习作”“口语交际”整合为“表达与交流”,并在新设立的各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强调表达全程参与,要求“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要求写出观察日记、读书心得、读书笔记、活动方案、读书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小论文等实用文体。
我们也发现: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局限于语文课程范围,一直围绕着语文教作文,围绕着作文教作文,立足于“制度化生存背景和应试教育机制之下”的“扁平化生活”,为了应付考试和单元习作,结果导致习作内容虚假,教学形式单一,指导模式固化,教学观念陈旧,以至于阅读教学改革轰轰烈烈,作文教学探索鲜有亮点。其实,作文作为“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联结学科、组织信息、提升认识、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在跨学科学习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那么,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写作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和实施,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下尝试:
一、基于学科,创设联结
1.立足学科情境
学生学科生活内容丰富,课堂活动形式多样,最主要的有:讨论、游戏、比赛、表演等。
表演活动常见于道德与法治、音乐、语文、美术、体育等课。这些课堂表演,情景生动,体验丰富,学生有话可说。聚焦这些课堂的表演,可以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训练良好的听课意识和观察能力,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课堂游戏是最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借助游戏,将教学目的、内容与游戏的规则,以及如何开展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让课堂变得充满魅力。显然,这些课堂游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极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游戏结束后,学生仍然津津乐道,有着非常强烈的表达欲望,以此习作,顺势而为,一举两得。
课堂上的比赛应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讨论是各学科组织教学的常用方法。每一次讨论,都可以认真记录,交代讨论的话题,讨论的背景,讨论的分组和要求,详细记录讨论的情况。
2.瞄准学科内容
课程内容源自社会生活。不同学科,对同一社会生活呈现的方式不一样。同样关于时间的认识和理解,数学课堂用数学语言呈现有关时间的知识,从日常作息到各种计时钟表,课堂上观察时钟的结构,认识秒、分、时、年、月、日,了解时间的计量,表述方法,形成初步的时间概念,做关于时钟的游戏,进行时间的测量,统计了一分钟能做的事情,了解了各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交流了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步步认识到时间的一些基本特性。
音乐课本关于时间表述具有音乐的特性。包括日历歌:一年有四季,大月小月,闰年等。用音乐的方式帮助学生记住时间的概念,歌词简洁,旋律轻快,在音乐中理解时间。美术课,学生画时钟,制作时钟,装饰时钟,让时间变成一件可爱的物件,在动手和设计中,进一步理解时间,亲近时间。体育课有关于时间的游戏:与时间赛跑,同学围成一圈作钟表面,一个同学拿着竹竿站在中央作指针,指针滴答滴答地转动,顺时针扫过,围成圈的同学依次跳起,脚触到竹竿的同学淘汰出局。
同样是时间,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表述,不同的表述带来不同的认识、收获、体验。立足学科内容,从不同角度理解时间,感悟时间,分享有关时间的认识、理解和领悟,可以写课堂学习的情景、钟表的介绍、时间的故事、时分秒的关系、与时间赛跑的游戏、钟表店的童话、学会唱时间歌曲等,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表达内容,汇集成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知和理解。
3.着眼学科任务
2022年版课程方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要求“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2022年版课标要求“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记述生活经历,表达情感体验,就语言、文学、文化、生活等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完成的学科任务都是“表达与交流”的话题。
小学科学六年级“形状与结构”单元中有篇关于“桥”的课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桥。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综合性练习,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身边的各种桥进行实地考察,拿出相机、卷尺、图纸,展开了科学测量,收集大量信息,和父母一起探讨建桥的奥秘,揭示其中的科学原理。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为了完成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提出考察方案,组织实地考察,查阅网络资料,分析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从书本的学习到探索作业的完成,每一个环节体现都需要学生基于已有的认识、经验、技能,进行自主、合作、探索,把书本学习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制定计划,撰写方案,记录过程,总结收获,汇报任务完成情况。着眼这些学科作业,可以引导学生记录整个作业完成的过程,写清任务要求,写好心路历程,如何准备,如何思考,如何想办法解决问题,遇到哪些困难,经历哪些失败,如何克服困难,运用书本中的知识,借助他人的帮助,最后完成任务。学科任务完成了,作文记录这个过程,就丰富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任务的理解。
4.拓展学科知识
学生在各科的学习中不断丰富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构成文章的基本内容。学生在学科生活积累的知识,可以丰富文章内容,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围绕着学科知识和技能,学生从初步接触到逐步了解、深入其中、领悟内涵、化为技能、适应社会、美化生活。知识越丰富,表达越深刻,知识越准确,表达越精准。学生在具体的知识学习中,可以深入探寻知识背后故事,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人物、事件、情景,和相关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学习是为了更好适应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学习内容再还原于生活,写下具体过程和发生的故事,真正让学习活起来,用起来。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花》《花、果实和种子》,学习观察研究花,尝试着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花的授粉条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雄蕊和雌蕊的特征,能用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从花到果实的成长过程。把书本学习和实际观察、查阅资料结合一起,学得主动,学得灵活,学得扎实。
二、基于学习,讲究策略
在跨学科学习中,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精细复述学习内容,用写作来优化学习内容,建立知识的深度连接,形成知识立体网。
1.学会听记
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伴随着学习的整个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听课的思路、抓住听课的重点,并且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有了良好的记笔记习惯,课堂上就会留下很多有价值的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适当整理,稍作修饰,补上时间、地点、人物、情景,加上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和过渡语言,就可以转化为一篇篇有意义的文章。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把听记的内容转化为跨学科写作:
第一,KWL法:按照知道(know)、想知道(wanttoknow)和学到的(learned)的范式整理课堂笔记,在什么时间、地点、学了什么内容,怎么学的,老师说了什么,同学怎么做的,学会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等,形成记叙学习内容、情景、收获的叙事文章。这是基本的跨学科写作样式,也是刚学写跨学科作文的入门格式。
第二,精彩瞬间法:定格课堂的一个精彩瞬间,比如讨论、游戏、活动、比赛、表演、辩论、演讲、实验、制作等,写明原因、经过、结果,写清自己感受、体验、收获,再现当时的情景,记录同学、老师的言行,把笔记中重要的内容转述出来,形成自的看法,分享课堂的收获,还原课堂真实面目,留下真实的课堂人生。
第三,课堂拓展法:围绕学习内容,深入知识背后的故事,结合课堂记录的重点、难点,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感念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名人故事,链接生活,讲述知识发生的故事,和相关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2.学会思考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提问开始,学会问,学会有中心、有重点、有条理、有证据地回答问题。学会把问题变成作文,把内在思维转化成显性的文字,学会提问,学会回答,学会交流分享,从而形成良好的写作能力。
屈原的《天问》,成书于战国时期。《天问》完全以问句构成,直接把问题写成文章,用一百多个问题,成就了诗歌史上的巅峰之作,说明了提问的重要性,提问不仅具有科学的价值,更有文学的意义。课堂上、平时的与人交流、和父母的对话、拜访亲友、寻访名胜、游览风景……经常会出现一问一答的情景,这些问答往往围绕着一个主题:问路、问价钱、了解某一事件、打听某一种情况、商量某一个问题而展开,我们认真听记,把有意思的、独特的、对自己有帮助的问答记录下来,并增添一点情景的描述,补充有关背景介绍:时间、地点及发生的缘由。
一篇文章往往都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学生看到作文题目,首先要思考写什么,所写的内容有什么意义,写给谁看,他们想了解什么,有什么困惑。我们写文章,可以站在读者的角度,把写作内容转换为回答读者的一个个问题,比如写《海底世界》,我们可以转换为回答问题:海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海底世界有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接着从海底的声音、动物、植物、山峰等几方面来叙述,这就是围绕着读者关心的问题,一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解答,最后总结: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给读者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围绕着课堂上学习困惑,抓住问题的本质,并围绕问题进行说明、叙述,立足问题进行思考,寻找答案,用文字记录整个过程,用问题来支撑文章,学会思考,学会作文。
三、基于技法,凸显实用
2022年版课标提到的写作形式(限于小学阶段)包括:便条、留言条、请假条、短信息、简短的书信、读书笔记、活动计划、活动方案、活动总结、演讲稿、成果报告、研究计划、研究报告、学习日记、观察手记、创编儿童诗等。这些写作都是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而设置的,要求“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基于此,在日常的学科训练中,应结合学科学习的要求,进行基本的学科写作技法训练,主要包括:
1.记叙类的学科写作训练
记叙类文体以具体的景物、物体、人物活动或事件过程为记述对象,通过对这些对象的特点、性质、作用、意义的描述,个性而形象地揭示出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间接而含蓄地表达作者对事件和人物的观点。记叙类文体多种多样,结合学科学习内容,主要掌握消息、专访、游记、学习记录、学习报告等写作方法。比如结合消息的写作,请围绕课堂学习中的变化写一篇消息,报告课堂学习中发生的改变。试着写一篇消息,报道有关的人物和事件。
2.说明类的学科写作训练
说明类文体是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释事理,并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体裁,其有着客观性、知识性和说明性等基本特点。结合学科学习,常规训练并运用的包括:说明书、解说词、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成果报告、科学小品等。比如写说明书,学科知识、技能、方法、经验、规则、定理、步骤、要点、措施等,都可以用说明书的方式来传播、交流、分享。学了某一个知识,可以写某个知识的说明书:《百分数说明书》从概念、应用、常见百分率、注意事项等逐一说明;学会了某一种技能,写一份《某某操作要领说明书》。
3.议论类的学科写作训练
议论类的学科写作是指围绕学科学习而撰写的思考文章,着重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表明观点,提出意见,摆明事实,借助对学习知识、学习内容、学习要点的分析、评论和阐述,表明自己的学习见解、主张和态度。这在政治课、历史课及科学课的学习中较为常见,也是课堂上表达观点的一种主要形式。这类文章包括:评论、读后感、小论文、演讲稿、问答题、书评等。比如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围绕着自己学习中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数学的、音乐的、科学的、美术的、语文的,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探索和实践,完成对问题的解答,并写一篇小论文。
4.应用类的学科写作训练
应用类文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使用范围广,实用性强,讲究规范和程序,按照模板操作。各学科老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布置有趣而富有创意的作业,让学生围绕着学习情境,总结学习收获,直面学习问题,进行应用类文体的写作,包括:日记、书信、计划、总结、建议书。各科都可以写日记、写计划、写总结、写建议书、写信。学习中,学生经常要和同学、老师及家人打交道,可以通过书信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获得信息,沟通情感,汇报情况等,写好应用文体,服务学习生活。
5.文学类的学科写作训练
文学类的学科写作有着较浓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有着丰富的文本体式,包括学科童话、学科小说、学科散文、课本剧、儿童诗、学科戏剧等。比如创编学科诗歌,让学生围绕某一门学科的学习,将单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用诗歌的形式形象地表述有关知识之间的关系,或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知识点,写一首诗。
总之,跨学科学习是适应新时期课改潮流的新理念、新路径,也为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为作文改革提供了新指导。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福田区景秀小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