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人以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丝绸之路》为例,通过“立足课标、准确定位”、“由浅入深、创新设计”、“立意高远、情感升华”、“潜移默化、落实素养”、“反思不足、优化提高”五个方面入手,浅谈初中历史学科素养视野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优化。
关键词:历史素养 课堂教学 反思优化
本人从事历史一线教学近七年,开始由一名“菜鸟”新手向“较成熟型”教师迈进,也有幸亲历了重庆市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变化,我最深的感触是,历史教学已不再是从前简单的让学生“贝多分”,牢记历史事件与历史结论,而是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历史知识、方法、能力、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开发,尤其是近一两年来,特别强调的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使我在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中,更增添了一份思考与探索,在课堂实践中,我也惊喜地发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让我们的历史课题不但更“接地气”、“生活化”,还饱含“历史味”,更创造了学生深入感知、领悟历史真谛的平台和机会。
本人有幸参加了重庆市2016年初中历史新教材优质课大赛,执教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丝绸之路》一课,一路走来,收获了成长与进步,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通过这一节课,我最深的体会来自于本课的教学立意的定位与教学设计思路的创新,同时也感知到历史素养的培养对学科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立足课标,准确定位
在这次备课过程,我收获很多,首先,认识到一节课的“主题”的重要性,是一节课的灵魂,树立主题意识,可以让我们在备课中避免被大量繁琐的知识牵着鼻子走,而是从宏观上把控一节课,懂得如何取舍课堂上要讲的知识点和内容,使备课变得清晰,使上课更加轻松。在备课前,我专门查阅了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版)对《丝绸之路》一课的教学要求,是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从课标的定位中,不难看出,本课的落脚点是丝绸之路、中外交流。由此,本课从教学立意上,围绕丝绸之路的古今联系,深入分析古今丝绸之路对中国及世界的深远影响,为学生开打一道了解世界的窗口,使历史课程成为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如何让这一份历史的“智慧”成为学生“唾手可得”的成果呢?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我确定了从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实证意识三个方面的历史素养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特点,并深刻感悟历史学习“以古鉴今、借史启智”的历史学科功能所在。当然,要想在一堂课里实现上述一系列目标,实属不易,必须有机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并确定一条清晰的教学线索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本课的主线索就是通过了解古丝绸之路与今“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以古鉴今”的历史学习方法来探究历史,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二.由浅入深,创新设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人将教材内容进行大胆整合,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大体分为“黄沙漫漫西行路”、“驼铃声声通丝路”、“继往开来新思路”三个篇章。
首先第一篇章以一段充满反映西域自然风光的视频来引出古时那条闻名于世的“黄沙漫漫西行路”,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和地图建立空间联系,认识古代西域的地理位置。通过与阳关、玉门关相关的诗句,让学生了解到西域遥远而荒凉的自然地域环境,为体现张骞敢于冒险、不折不饶的精神品质做好铺垫。通过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都没有达成汉武帝派遣他的任务的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原因,并加深张骞西行道路的艰险。引导学生翻译历史文献中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文字描述,让其知道古文学习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张骞敢于冒险、百折不饶的精神和忠诚使命、为国建功的家国情怀。
其次,以重现历史上在西行路上来来往往的商旅贸易,并以“驼铃声声通丝路”这一主题让学生感知这条道路的“伟大”,指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收获,让学生明白虽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没有完成汉武帝派遣的使命,但是依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内地和西域建立联系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一次“凿空”之行。沿着张骞开通的联系西域的道路,在西域与内地建立联系并往来密切的基础上,这条道路向西延伸,从而引出本课的重点内容——丝绸之路。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材料二中在丝绸之路经过的西域地区出土的两件文物——“廣”字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从丝锦上精美的图案,了解到汉代的丝织业发达。从丝锦上的汉字,启发学生得出中原物产、文化传到了西域的结论。通过出土的丝绸、铜马等文物及文献资料的记载,引导学生得出西域与内地的密切联系的结论,在学生的心中重现丝绸之路曾经的光辉岁月。通过一系列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的解读,为我们重现了丝绸之路的光辉岁月,帮助学生了解“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丝绸之路西去东来的物产、文化交流的短片,生动的画面和磅礴大气的配乐,让学生直观建立起丝路交流的宏伟画面感,使之更深刻体会到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文明之路、交流之路、友谊之路,丝绸之路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条道路,而是古往今来东西方沟通交流的精神象征!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上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认识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重要性,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纽带。
“以古鉴今、借史启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功能,古代丝绸之路彰显了东西方交流的光辉灿烂和欧亚大陆的辉煌岁月,也揭示了辉煌的规律,联系古今丝绸之路,以“继往开来新丝路”为标题,通过对当前我国实行的“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培养学生建立贯通古今、联系中外的历史认知能力,引导学生以崭新的眼光看待和理解当今“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一带一路”这一创新的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联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人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梦。让学生从历史中感知今天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是有历史依据的,是符合当前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让学生充分理解“以古鉴今,借史启智”的历史学科功能。本课的学习紧紧围绕“丝绸之路”的古往今来,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真正地让历史走入现实。
三.立意高远,情感升华
历史课堂教学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的升华,特别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这节课的导入环节,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教师手提满满一篮子的核桃、葡萄、胡萝卜,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蔬菜瓜果,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关注,联系到历史上通过张骞出使西域而传入内地的物产,充满生活化地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还有在课堂上通过有感情地解读史书上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文字记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张骞敢于冒险、百折不饶的精神和忠诚使命、为国建功的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带一路”不仅给世界、给中国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为重庆的发展与“一带一路”的联系。最后,在课后通过布置拓展作业,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启发学生学会用历史思维思考现实问题,能够融通古今,借史启智。
利用课堂提升思想的高度,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历史学习,收获历史课程的智慧,这样才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作用。
四.潜移默化,落实素养
通过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一带一路”战略三个篇章,学生感悟了张骞忠诚使命、为国建功的“家国情怀”,通过出土文物、文献资料、历史地图,重现了丝绸之路的光辉岁月,帮助学生理解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特点,培养了“实证意识”和“时空观念”。尤其是“一带一路”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以古鉴今,借史启智”的历史学科的功能与魅力。透过历史的帷幕,为学生打开了一丝缝隙,深刻认识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希望历史的学习不断启迪智慧,让历史的智慧照耀学生的锦绣未来。
五.反思不足,优化提高
本课在立意上追求高远,对学情的认识上存在不足,初一年级的学生以感性的认识为主,如果在课堂中增加更多生动形象的展示,如更多地创设一些感性的历史情境,增设一些学生能参与互动的学习环节,做到贴近学生可能会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带着这份遗憾,更激发我奋力向前,继续努力,弥补自身的不足,更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落实历史素养的培养,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感谢这一堂不尽完美但却“绞尽脑汁”的历史课,通过这次备课的收获与体会,将继续鞭策我全心地投入一线历史教学中,不断进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1)
[2]王孝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历史教学渗透路径探微[J].中学教学参考. 2016(01)
[3]张翠华.初一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5
[4]饶雪花.中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5]席圣渊.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知识体系的培养[D].陕西师范大学.2015
[6]马雪.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