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

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

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新视野39▲016年1月圆园16年1月号渊上冤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是当今世界颇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自其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被引进到中国,国内翻译学者就给予了很高的关注。

新视野 239▲2016年 12月 圆园16 年 1 月号渊上冤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是当今世界颇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自其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被引进到中国,国内翻译学者就给予了很高的关注。本文将对2011 ~ 2015 近五年来发表的关于翻译目的论的文章进行研究综述,分析该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一、引言20 世纪 70 年代,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其以奈达的对等理论为基础,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则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一个分支。国内最早关于目的论的评介文章是桂乾元在 1987 年发表的《记联邦德国的三位翻译家》,但并没有受到很大关注。直到 1995 年张南峰和陈小慰分别发表了题为《走出死胡同,建立翻译学》和《简评“译文功能理论”》的论文,中国译界才渐渐重视对功能主义目的论的研究。本文将对近 5 年国内发表的相关文章作简要总结,分析该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二、翻译目的论的形成及发展综述从某种意义上说,赖斯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创始人。她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1971) 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

赖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在实践中翻译的功能原则应该优先于对等原则。弗米尔在与赖斯合作撰写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1984)中正式提出功能派的奠基理论—功能目的论。他对翻译重新进行了定义,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的一个特定模式,有一定的目的,还提出了三大原则,对具体翻译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曼塔莉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位重要的代表性人物—诺德在其著作《目的性行为》中完整并清晰地归纳和整理了功能学派的所有翻译思想。反驳了功能派翻译理论长期以来所受到的各种批评。使功能翻译论 ( 特别是目的论 ) 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三、中国目的论研究现状自 1987 年该派理论介绍到中国以来,有关翻译目的论的文章不计其数。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翻译定义、策略、翻译批评、翻译教学、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包括旅游、电影字幕、法律翻译)等课题。例如,近年来许多文章结合翻译目的论,研究翻译策略的选择,如许锬和李伟发表于2014年的《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旅游资料翻译策略研究》,结合翻译目的论,探索恰当的翻译策略,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料翻译质量。

也有少数文章将翻译目的论与教学相结合,如卞建华在 2011 年发表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结合目的论的翻译教学思想,提出融合中西方的创新教学方式,对高校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有重要影响。以下为近相关文章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一)研究方法1. 根据文章发表的年代,纵观研究的发展态势和基本趋势。2. 根据国内对翻译目的论的应用和相关文章的研究内容,对文章进行分类分析,得出对这一理论研究的趋势。(二)研究结果1. 据知网数据统计,近五年来,国内有关“翻译目的论”主题的文章共有 4269 篇,其中 2011 年 663 篇,2012年 741 篇,2013 年 925 篇,2014 年 1071 篇,2015 年 869 篇,整体呈上升趋势。前 4 年研究数量逐年递增,说明这阶段内,国内对有关翻译目的论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而 2015年数量虽有所下降,但仍较多。较之前十年的情况,表明我国对翻译目的论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还是相当重视。2. 如将这些文章的研究内容根据 J.S.Holmes 提出的分类法分类,又可分为纯理论研究范畴和应用翻译研究范畴。纯理论研究指的是文章主要介绍翻译目的论的内容,形成发展历史等。

如陈勋在 2011 年发表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探微》中对翻译目的论进行初步探析,帮助读者理解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而应用翻译研究范畴指的是把理论运用到文学作品、电影字幕翻译甚至教学方法等分析中。如段天舒在 2014 年发表的《目的论关照下的 < 红楼梦 > 章回目录的英译对比研究》等是将理论与文学作品的译本相结合,分析英译本中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又如2013 年方娟发表的《目的论视角下探析情景喜剧 < 老友记 > 的字幕翻译》等文章,是将翻译目的论运用到电影字幕的翻译分析中。四、对翻译目的论在我国研究现状的分析及反思由以上分析可得出,国内对目的论的研究较全面,为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要做到对翻译目的论更全面、深入理解,实现“中国化”,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反思。首先,国内很多研究都不加区分地将“目的论”和“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予以等同。事实上两者的纵向演进历程是不同的,“目的论”远在前。这也体现出对理论的研究不深入。第二、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尽管近五年来相关的文章数量不断增多,但应用翻译研究范畴的文章要远多于纯理论研究范畴的。翻译策略方面的研究较多,翻译批评、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中的研究相对缺乏。

第三、国内现有的关于翻译目的论的文章多在同一成果上反复研究,缺乏深度的思考和创新。五、总结与建议首先,我国翻译学者首先“应仔细阅读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基本理论的原文(至少应该读英译文)。”现在国内许多关于翻译目的论的文章内容千篇一律,缺乏深度,很大原因就是作者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作总结。只有做到透彻理解理论原文,才能避免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其次,对翻译目的论的研究不应该停留在翻译策略方面。要将其真正“中国化”,融合到国内的翻译学研究中。目前,国内关于翻译目的论与教学研究的论文成果比较少,没有很好地利用国外先进理论提高翻译教学。另外,对于翻译目的论的研究对象也有局限。应用翻译范畴研究方面,还可多考虑法律、科技等其他文本类型的文献,这些都可以是今后翻译学者关注的方向。(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张轶舟万方数据

上一篇: 于沛:李大钊的世界历史观
下一篇: 古建筑的意义是什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