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建筑历史和传统民居有十来年了,整天想着建筑创新也有十来年了,今天收到王南博士发来的链接,是他们
《古都五书》读书会的内容,
古都五书-搜狐读书
真的说得很好,让我又想起多年以来一直想说但总还觉得欲言又止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传统和创新。
当今中国对创新的追捧堪称史上罕有,而传统所面临的危机也前所未有的巨大。
那么,到底什么是传统?我们为何要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又如何保护和继承?
我想这三个问题和另外三个问题是完全一样,互为硬币两面的,那就是:
到底什么是创新?我们为何要创新?又如何创新?
我不能严密的回答这些问题,但想简单的说明我的观点:
不必因为它是传统而另眼看待,也不必因为它是创新而刻意追捧。评判任何事物都应该有公平统一的标准,而这一标准其实就是两千年来人类社会形成的共同价值观。
1 我所知道的越是靠谱的专业人员,越珍视传统,也越重视创新,罕有偏废。因为大家共同的理念是,从历史传统到未来创新,都是一条连贯的历史长河,虽然经过种种断裂和变异,但大体并未改变。保护传统者,发现两千年的传统里充满了创新的基因。追求创新者,发现传统总是创新最有力的支撑。
2 纯粹的新,也就是不曾出现过的东西,并无意义。正如音符排列组合可以得世上一切乐曲,像素组合可以得到世上一切摄影作品,文字组合可以得到任何文章,然而并无价值可言。通常所说的创新其实包含了"具有真实价值"这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创造出比现有事物成本更低效能更高,特别是能解决新问题达到新目的的东西,才可以认为是创新。原本这只是一个常识。然而例如大剧院cctv这样新则新矣然却品质恶劣成本高昂却被一些人当作创新,让我感到果然普及常识还真是任重道远。
虽然适我无非新,然而太阳底下无新事,特别是建筑以及其他人文社科研究的,真正的创新者总是慎言创新,一般只是微创新,或者说文章本天成,我们只是偶得罢了。但凡自吹创新的,我总是深深的抱着警惕,实际情况是,骗子居多。
3 对于传统文化,我也不认为能够与现在以及未来隔开。即使考虑到两千年来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存在逐步演进,然而其内在的理性与人性的欲望与现代社会并无本质区别。随着历史环境条件的逐步变化,人们的物质和知识技术财富逐步积累,中国文化包括建筑一直相应的再演变,始终在寻求既有条件下的最优解决方案。回顾诸子百家的那些思考,其中的理性逻辑和价值取向与今天并无差别,还是这么一批人,还是这么一些思想,只是当时的历史阶段积累不足罢了。甚至有相当多的方面和年代,古人比今人在绝对品质上做得更好,现代社会在某些方面硬实力上衰落了,比如诗歌和书法,比如园林和一些建筑。
4 这些年来研究传统建筑,在艺术品质上我越来越倾向于劳动价值论,建筑的品质主要来自于其中凝结的劳动量,包括脑力和体力的数量质量,这种难以准确量化但是一般人又很容易切身体会的东西。问题不在于东方还是西方,传统还是现代,风格还是形式,而在于创作者是否尽心尽力。心力的数量和质量是最主要的,欧陆风并不一定低俗,自由曲面也不一定高端,硬梆梆的心力投入决定了基本价值。
所以呢,我们这些热衷于保护传统的,多数时候并不是偏爱怀古,而是那些古建筑老民居具有这硬梆梆的绝对品质,绝对价值,其中凝结的思考和劳动以及资源都是震撼人心的,这是以正常的现代价值标准来衡量,它们都是具有绝对的现代价值的好东西(只不过很多情况拆除古建筑古城墙,是涉及到类似于土地内幕交易这些腐败问题,因为私利而牺牲他人或者社会利益,却故意否定古建筑的价值,并不是这些古物真是没有价值)。
包括从传统中学到的方法、形式、理性,也具备“硬”的智慧,一些当代中国所缺乏的,古代人愣是做得更好,那么必然要学,这更是否来自传统并无必然联系,只是传统中偏偏有大量的这些丢失的智慧,于是没有人能不从历史中学习。
至于创新呢,其实如果外在条件不变,内在需求不变,是不需要创新的,所谓天不变道也不变。只是因为外在情况总是在变,内心的欲望总在增加,所以大家就只好研究一些新方法,新东西。我们不为了创新而创新,只是为了解决新问题和把事情做得更好,想出了一些相应的办法而已。如果恰好这些办法是传统里有的,那就叫继承传统。如果恰好这办法是传统里没有的,那就成了创新。
公平的对待传统和创新,坚持统一标准,公正评判,价值判断上不管古今东西新旧,这就是我个人喜好的非常实用主义的观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