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郭容/图
中华文明距今到底多少年?有人说5000多年,也有人说8000多年。王巍认为,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区分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这位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这次受邀来参加“青春中华文脉传承”座谈会期间,接受了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独家专访。在他看来,判定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对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 为中华文明提供“实证”很重要 //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的王巍,知道“实证中国”的重要紧迫性。他告诉记者,这源于1987年他受单位派遣,赴日本进修日本考古学的一段经历。也就是在日本期间,他惊讶地发现,对于以二里头遗址为夏代都城、中华文明从夏代开始、具有4000年历史的观点,日本的很多学者并不承认。他们沿袭老一辈学者的观点,认为夏王朝并不是实际存在过的王朝。日本出版的有关中国历史的著作中,几乎都是以出土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殷墟作为中华文明的开端,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没有任何事实根据,只是传说。按此观点,中华文明只有3300年。“这给我很强烈的刺激。作为一个中国考古学者,我们对自己祖先创造的文明究竟有多长的历史,竟然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实在是汗颜!”
因此,王巍日后成为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而“实证”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个关键词,也是要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找到考古学上的依据。王巍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正式启动于2004年的探源工程,在至今的20年中,为中华文明史找到了诸多这样的依据,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对良渚古城的发掘。王巍透露,从2006年6月至今,他们已基本探明围绕莫角山四周有一圈良渚古城的内城墙,布局略呈圆角长方形,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明清北京故宫城。此外他们还探明古城有一处外城高地,上面有30万平方米的人工堆筑高台,并且还修建了大型水坝。
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为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良渚文化是5400年到44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这也就证明了中华文明远非起于殷墟的3300年前,而起码可以推到5000多年前。这一切不再只是一种推测,而是有实实在在的物证来加以支撑。那一句“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 提出判定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
王巍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过去西方学者对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提出了“文明三要素”,也就是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但是后来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文明三要素”虽然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对得上,但并不能解释像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这些地区的文明。尽管这些文明已经是世界公认的文明,但它们并不都具备三要素。
而对于良渚社会的考察,一些学者其实也受到了“文明三要素”的桎梏。比如良渚虽然有城市,但其实它并没有自己的冶金术和文字,那良渚到底算不算进入了文明社会呢?王巍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透露,也就是在为良渚遗址申报世界非遗的过程中,大家对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提出了“中国方案”。
王巍解释说,“中国方案”也有三要素。其一,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其二,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其三,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而国家的出现必须包括都城、宫殿、大幕、礼器和礼制、战争和暴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时的良渚无疑形成了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国的其他很多遗址,也都进入了文明社会。
目前,有关判定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专家的广泛认同,这也是中国对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 要对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加以区分 //
中华文明到底有多少年?这是一个表述不一的事情。有的人说有5000多年,有的人说有8000多年。王巍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表示,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说清楚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中华5000年文明并非虚言,是历史的真实,但一些学者和社会人士也提出,中华文明不止5000年,8000年前贾湖遗址的龟甲上已经有契刻符号,还用骨笛演奏音乐,这难道不是文明吗?”王巍表示,“我们意识到,必须澄清模糊认识。所以我们现在说的是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把‘形成’专门提出来,就是5000年前。相对来说,大家对起源阶段的认识比较模糊,但把形成阶段单独区分出来就比较明确了。”
王巍告诉记者,一个文明就像人类一样,会经历怀孕、生产、成长的过程。文明的起源阶段,就相当于是怀孕,但文明并没有最终形成。文明形成的标志就是国家的出现。“中华探源工程目前为止聚焦的还是距今5500年至3500年时间段,最重要的观点,就是5000多年前进入文明社会,这是关键的关键。但文明不是某一天突然形成的,是8000年起源、6000年加速,逐步发展的结果。”
// 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
对于中华文明相较于世界其他文明的特点,王巍表示,中华文明的特点首先就是“延绵不断”。在世界四大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次就是“多元一体”。也就是说,在整个中华大地上,各个地区都有自己文化的起源,然而它们经历了一个一体化的过程,形成了中华文明。第三就是“兼容并蓄”。这一点也很好理解,比如冶金术、小麦、黄牛和绵羊,都是从西亚引进来的。除了文明内外的兼容并蓄之外,还有文明内部的交流。比如中原地区就吸收了其他地区的先进因素,包括良渚文明的玉琮玉璧等,这也是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能够扮演引领角色的原因之一。
谈到中华文明探源,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这句话让王巍很有感受。他告诉记者,自己这几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向青少年宣传和普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加深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认同。而其实这项普及的工作又是具体而与时俱进的。比如最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包括5000年前,不仅是良渚有大型的古城,5000年这个层面在陇东地区也有巨大的都城被发现。还有一些地方新发现的水利工程,也证明当时中国水利工程最厉害的不止长江周围,有的地方的水利工程比良渚还要完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