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作为中国近现代最为绚丽壮彩的篇章,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寻梦追梦筑梦的宏大史诗,是当代国人益智明理增信的生动教材。由党史专家李忠杰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从思想和人文两个向度拓展党史研究界域,还原一段段鲜活生动的历史记忆,摹绘一座座巍然耸立的精神丰碑,再现百年大党的傲然风骨,彰显中国共产党无坚不摧的磅礴伟力,成为一部把握党史脉动和领会党史精魂的重要著作。
一
历史渐行渐远,精神历久弥新。在一百多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阅春色,浊浪排空踏歌行,于筚路蓝缕中创造煌煌伟绩,于栉风沐雨中书写悠悠画卷,创设并存留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回溯和研读百年党史,有助于为当下人们开拓进取赋能助力。
《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一书秉持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和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这一科学历史观,以上下两册、十五章、七十多万字的体量、结构和篇幅,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历史时期的重大问题,凭籍“吾手写吾心”的良知,经过抽丝剥茧式的细密推演和条分缕析式的严谨论证,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作为稽考对象,底蕴贯通,基脉穿彻,主旨恒定,从政治、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科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世界上最大政党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一书与百年党史心手相牵、把脉相连,将冷静陈述与理性思辨化为一体,将历史事实和现实感悟有机融汇,力求从百年党史中提炼出现代人文精神,提挈出以史实为经、以理论为纬的深邃品格。
该书叙述覆盖了百年党史的全部过程,囊括了百年党史的所有关键环节,其中上册由“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战争”“全民族抗日战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规模的社会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等十章构成,主要介绍1921年至1978年间党的历史演进过程;下册则由“伟大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潮流的兴起”“进入新阶段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等五章组成,主要介绍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发展脉络。由目接成趣的篇章标题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是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全面梳理、系统阐述和重点抉发,析事明义,陈理设教,合乎逻辑地推演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精辟论断,启发读者鉴往知来、求训致用、担当作为。
《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一书虽然书写的是百年党史,但同时也是一本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者正是从这种貌似零乱纷杂实则有机关联的宏阔历史中开掘理性成分,对时代精神标识加以点化和升华,厘清它们的传承、勾连与流变,引领人们意识和观念与时代接轨向规律靠拢。
二
作为一部全景描述百年党史的专著,博稽通考、洞幽烛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的一个鲜明特点。该书叙事宏大、落笔精微,一方面呈现了百年党史的总体风貌,另一方面剖解了百年党史的节点亮点,诱引读者的阅读兴致和探寻趣味。无论是对新文化运动历史情状的描摹,还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功绩的揭示;无论是对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周致考察,还是对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们的公正评介;无论是对黄埔军校、重庆谈判的个案剖解,还是对红军长征、抗美援朝的具体阐发,一幅幅浩大历史画卷跃入眼帘,一座座高峻精神峰峦连绵叠起,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穿透力。党史不仅为当下党员干部提供经验和智慧,还能唤起党员干部的归宿感和自信心,因此,向党史咨询和求教是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路径。百年党史为当代中国设置了坐标与界标,只有从百年党史中索解密码和寻求答案,才能理解和把握民族复兴大业中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一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恪守党的历史决议,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入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探索,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艰苦曲折的斗争实践中,应当汲取和反思的经验与教训。在此基础上,作者以浓墨重彩的篇幅畅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应当发挥的作用。党史研究是一个与时俱进、常研常新的过程,党史著作应以吉光片羽的表述和殊少凿空的论断,真实反映作者最新的历史认知和理论研判,及时回应时代发展的深深吁求和殷殷企盼。“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
《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并未陷入党史事件的编年堆砌和历史故事的平铺直叙之中,而是沧海拾珠、披沙拣金,在这里历史不再是干巴巴的官方记录,不再是枯燥单调的考据文章,而是一种拨雾见天的明媚,一种峰回路转的顿悟,一种高屋建瓴的洞察。如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和推进》一节中作者写道:“大量积极健康和愈益深刻的文艺作品不断问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81年6月23日,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百花奖”的评选结果揭晓。《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获最佳故事片奖。"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映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重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这一深沉舒缓的旋律,细腻感人的歌词,如泣如诉,尤其是著名音乐家李谷一首次运用气声唱法,产生了绝佳的演唱效果。”在这段描述中作者起笔切题,开宗明义,言而有文,行而有致,体现出高迈的历史眼光和健朗的文化心态。
三
历史研究是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内在规律,而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素材和逻辑起点,只有在科学理论引领和统摄下,才能揭示和发掘史料的本质和内蕴,这就需要史实与理论的结合与统一,即“史论结合”。《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一书采用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撰述方式,一方面“对重要的事件和历史过程,尽量在一个标题下作出完整交代,”另一方面“也不一定一个一个全部点明,而是主要贯穿在对历史过程、历史事实的具体描述和评点中”(本书《序言》)。在书中作者以通达晓畅的叙述,以深远淹博的评论,提供新知,启沃心智,增广见闻,涵养理性。
比如在“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节中作者写道:“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得到翻译、发表和出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各地相继建立。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李达、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等一大批先进分子相继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涌现,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干部条件。”作者以党史史实为根本根据,让“历史”印证“今日之事”,让“今日之事”在历史中寻觅到踪迹。再比如在《冬宫与井冈山的差别》一节中作者写道:“十月革命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本来有其特殊的原因。但是,后来它却被夸大为无产阶级革命必经和唯一的道路。共产国际用俄国革命的模式来指导其他国家的革命。这种脱离实际的模式化方式,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酿成了不少严重的后果。”作者将史实作为叙述根基,把理性作为立论标尺,既不故作惊人之语,更不编织无稽之谈,于冷静表述中透逸某种警醒,在平实阐述中潜蕴着为当代人所忽略的深刻。党的历史是客观、真实、具象的,是由一个个人物和事件组成的,唯有采取点面结合的研究方法,才能还党史本来面貌和提炼其主要特征。
《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一书牢牢把握党史主题、主线和主流,由点及面、点面结合,叙述择其要,议论端其旨,演奏了百年党史惊心动魄、百转千回的壮阔乐章,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精神气概。例如书中讲述长征故事时,运用大量数据作为佐证,这些最新考证出来的详实数据,充分表明红军长征的惊险奇绝和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有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屈意志,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四
百年党史文献资料卷帙博繁,历史档案浩如烟海,研究成果难以计数,甄别和遴选基本素材是党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一书的主体内容,以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21年7月-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以及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等著述和文献为素材和蓝本,而这些文献和著作恰恰是作者曾经参与组织或审定的,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一书厘定口径和确定尺度非常有帮助,毕竟党史研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作者李忠杰以长期从事党史研究的积累和心得为依托,以近年来党史学界的最新史料和成果为支撑,强化发生学观念或历时性意识,不囿成宪、剀切中肯,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党史的客观审视和理性裁断,切实发挥党史作为“营养剂”的功能和“清醒剂”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一书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纳入其中,增强了著作的信息量、可读性和感染力。比如在第三章第九节中,作者讲述了中共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萧楚女的“蜡烛人生观”,这位“杰出政治教官”曾经说过:“同学们,你们想蜡烛不是能放光明吗?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人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一代“革命青年的良师益友”萧楚女以34岁的年轻生命践行了“蜡烛人生观”,“蜡烛人生观”不仅是萧楚女人生的真实写照,更为后世青年树立了一座熠熠生辉的精神灯塔。再比如在第四章第十节中作者如是叙述:“1945年4月23日,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开幕。主席台上,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巨幅画像,中国共产党的党旗挂在两边。会场后面的墙上,挂着‘同心同德'四个大字。两侧墙上张贴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等标语,靠墙边插着24面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在主席台正上方的石拱上,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12个红色美术字。”优秀史学著作流露着情感的温婉与细腻,传递着作者对历史的文化考量。
《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多处引用古典诗词和古代典籍,赋予文字表述以斐然文采和盎然诗意,使党史教育意义和文学审美价值相得益彰。第五章第六节引证东汉文学家刘祯咏物诗《赠从弟》中“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用来形容严峻革命斗争考验着革命者的本色和品性;第十章第一节开篇引用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七言绝句《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以此表明党和国家历史航向发生转变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生机与希望;第十章第七节借宋代李清照《渔家傲》中“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诗,喻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处于万物萌动的亢奋状态;第十一章第六节引用北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中“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就弊者,必寻其起病之源”四句,喻指革除体制痼疾应深化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改革。这些古诗词和典籍的精准引证和恰切运用,使这部党史著作平添了几分文学韵味,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情怀,由此也表明,当下党史研究已不再是例行公事般地传递历史信息和政治结论,而是在一个被作者重新点绘的学术语境中为读者提供新知和美感。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