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个月,我们的线上分享会再度回归,在9月21日晚八点,我们邀请了鲁迅文学奖得主陆春祥老师来分享他的新书《笔记的笔记》。
《笔记的笔记》
诗歌、散文……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人的文学表达形式,然而除此之外,古人最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笔记,或许却不那么为大众所熟知,因此陆春祥老师在此场分享会中开篇便介绍了什么叫笔记:它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远比我们想象的表达形式要庞杂。尤其是其中历史琐闻类的野史,占据了笔记中相当大的篇幅,陆春祥老师如是形容这种野史:
“笔记虽野,却是板着面孔的正史的镜子折射,作家们大多我手写我口,不能说,难道不能写下藏起来吗?这些笔记,如一面面多棱镜,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侧面,用细节,以亲历者或局外人的眼光,全方位勾勒出来。这些笔记真实,去伪,不装,往往趣味横生。”
笔记的信息量也颇为丰富,分享会上陆老师举例了我们熟悉的电影《聂隐娘》,它就取材于裴铏的笔记《传奇》,一支五六百字的笔记可以拍成一部电影,其内含的信息量与精彩度可见一斑。
《聂隐娘·唐传奇精选》
本期微信,我们为你整理出了《笔记的笔记》这场新书分享会的文字实录,历史上的笔记妙趣横生,而这些笔记的笔记则是站在历史的视角去审视它们,因而干货颇多。“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让我们透过这些笔记去寻找历史的影子、映鉴历史的曾经吧。
直播回放可扫描二维码进入
《笔记的笔记》
线上新书发布实录
分享嘉宾丨陆春祥(鲁迅文学奖得主、《笔记的笔记》作者)
录音整理 编辑丨麻酱
各位朋友晚上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笔记的笔记》的阅读和写作的体会。
在这里,我首先说一下我自己的读书方法。我经常会到外面去做一些关于阅读的讲座,我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一定要建立自己的阅读坐标。我会从古和今、中和外、博和专、表和里四个角度去讲阅读。古和今的其实就是讲的是传承,中和外讲的是吸收,博和专讲的是选择,表和里讲的是观察。
那么今天晚上我们讲的《笔记的笔记》的写作和阅读,其实就是古和今的传承,就是我从历代千年笔记当中吸取的一些营养,与大家分享。
我先说一下什么叫笔记,笔记其实是古代的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诗歌、散文以外的一些大量的文学表达形式,其实都是用笔记来表达的。如果从分类角度来说,笔记有三大类,第一类就是小说故事类,其实就是我们脑子里大家都认为的那种笔记,它只是笔记当中的一个小类,这里面有志怪、轶事,还有传奇类的东西。第二类是历史琐闻类,包括各种野史、掌故、杂录、丛谈,也占相当大的篇幅。第三类的笔记是叫考据辩证类,就是各类读书随笔、札记,就像我们现今写的那种论文性质的文章。
我读笔记,只是历代海量笔记中之一粟,但各种碎石和金子,有好的有不好的,迎面撞击,有时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仍然兴奋,因为里面有大量干货,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我以为,写作就是阅读的结果,阅读大地人生,阅读各类经典。
这些年,我一直在历代笔记的经典中穿行,从汉魏六朝,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如果按笔记的卷数粗略算算,应该不会少于一千卷。
洪迈似乎就站在我的眼前,他告诉我:这七十四卷的《容斋随笔》,是他四十多年的心血,里面有不少值得你读的东西。是的,这部宋朝畅销书,连毛泽东逝世前十三天还念念不忘。三十年里,我至少系统读过三遍,第三次阅读,终于忍不住,一下就写了两万多字的阅读随笔。
这就是《字字锦》的开端。
《字字锦》
《字字锦》出版于2013年,是多年笔记阅读的结果。除了《容斋随笔》,苏轼的《东坡志林》、沈括的《梦溪笔谈》、王阳明的《传习录》、刘基的《郁离子》、朱国桢的《仿洪小品》等等,我都吭哧吭哧地啃过。《字字锦》半年内连印三次,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读者还是关注这些经典笔记的。
2015年,我将笔记中关于动物的章节,集中在一起,出了本《笔记中的动物》,这引起了好多媒体的关注。他们认为我这是在挖掘冷知识,但冷恰恰是热。《笔记中的动物》,旁证博引,细加演绎,取材于动物,从现实出发,或援引,或伸发,针砭时弊,庄谐并用。
《笔记中的动物》
后记《段成式书房的虫虫》,我选择了历代笔记的代表性人物、唐朝著名作家段成式,以他的经典名作《酉阳杂俎》为重要视角,活化出段成式的人物形象,古代作家研究关注动物之细致并卓有成效,足以让现代人叹为观止。
我们的古人,虽没有像研究人类一样去研究动物,但仍然关注动物,那些鸟兽虫鱼,一直出现在中国历代的笔记中,它们会疼痛,它们会流泪,它们也会思念。我始终认为,我们和动物在同一现场。人类从来都需要爱的教育,爱自己,也爱动物。
实事求是说,笔记的写作,重要环节还是阅读,这些历代笔记,需要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地品。《字字锦》扉页里有两个短句:精神是智慧的池塘、虚壹而静。我想传递的意思很明确:虚心专一,放空内心,达到宁静,就会产生无穷的智慧。
我一般利用早起的时间阅读,每天一个多小时,无论寒暑,数年不缀。我用的是没有注解的点校本,我不想被别人的解释影响自己的判断,也为了保持阅读的连贯性,唐宋以后的笔记,大部分文字并不艰涩,当然,也有不懂的地方,没有关系,可以不断的比较和辨别,还有字典辞典可以翻呢,每翻一次,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且许多字词都有规律,经常出现,你就熟悉了。边读边点评,不求速度,老牛拖车,读一卷是一卷,每一本读完,再仔细理一遍,从中选出数则有伸展开拓度的章节,记下我的随笔。我把这些综合类的(从内容上分)、比较短小的(基本是一千字以下)的笔记合起来,再按古代笔记那样排列,就有了新近出版的《笔记的笔记》和《太平里的广记》。
这两部书,都属我的“笔记新说”系列,《笔记的笔记》40卷,45万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太平里的广记》33卷,26万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从汉魏六朝,到唐宋元明清,我将千年笔记精华做了一次大梳理。
历代笔记,数不胜数,但大致可分小说故事、历史琐闻、考辨考据三大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一个重点,但除了一些专业研究者和少数几部著名笔记外,大众的关注度依然不够。
其实,历代笔记中,宝贝不少。历朝历代的社会风尚、典章制度、民众疾苦、诗文书画、历史事件、科技记录,都有十分详细的记录,各类人物,各式宗教,就连那些鬼神精怪的故事,也都有言外之意。而且都是以当事人的角度,虽属野史类,但绝对有大量的干货。
比如唐代的笔记,基本上淹没在诗歌那耀眼的光芒背后,其实,唐代各类笔记,与之前汉魏六朝那些志人志怪的作品,已经有极大的不同,从文学角度看,相当成熟,历史琐记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唐代的辉煌。传奇故事文学味道极浓,如电影《聂隐娘》就取材于裴铏的《传奇》,还有如,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李复言的《定婚店》,牛僧孺的《韦氏女》,都被后人以各种文学形式不断演绎。另外,唐代,辨证类的笔记,也已独立发展成一个大的门类。如前言,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博大精深,更成为了历代笔记难以逾越的高峰。
再如宋代,宋代文化超前发达,笔记种类繁多。《宋史艺文志》就记载,小说、传记、故事、杂类多达1126部,除去一些不属于笔记类的,宋人笔记就不下700部。宋代笔记,历史琐闻一类最发达,且好多都是记叙本朝的轶事和掌故,如前说洪迈的《容斋随笔》,还有周密的《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欧阳修的《归田录》等,内容较为真实,它们都是正史的有益补充。
宋代国家层面也相当重视,李昉等人编的《太平广记》就是国家工程。正因为宋代笔记多,所以《笔记的笔记》和《太平里的广记》里,宋代要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
笔记虽野,却是板着面孔的正史的镜子折射,作家们大多我手写我口,不能说,难道不能写下藏起来吗?这些笔记,如一面面多棱镜,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侧面,用细节,以亲历者或局外人的眼光,全方位勾勒出来。这些笔记真实,去伪,不装,往往趣味横生。
比如《秦桧的虎威》(本书卷二十),《我家有好多大青鱼》(本书卷三十二),《秦松孙女的宠物猫不见了》(本书卷三十四),《我家装修你也知道啊》(本书卷四十),不同的作家,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活活刻画出了秦桧的霸道,虎威,贪贿,心计。
笔记中的苏轼也是真实可爱。《常州百姓追苏轼》(本书卷十八),苏轼在当时就是个大明星,走到哪,追到哪。但常州百姓追星,追得正是时候。一个多月后,东坡就与世长辞了,只留下诗文永远陪伴人们。常州满城上下,悲痛至极,各商铺都自动停业三天,他们都想去见大文豪的最后一面。
《一只蚂蚁的启发》(本书卷二十四),我们能体会苏轼遭遇困难的意志和乐观,苏轼做官30年,被贬17次,但他很乐观。有次苏东坡被贬海南儋耳,一时心情坏透。戊寅年,九月十二日,与客人饮酒,微醉,随手写下了一段著名的感受。是一只蚂蚁救了苏东坡,虽然是酒后感想,却让他,卸下了沉重的思想负担。
《苏轼计划用钱》(本书卷三十七):每月初,取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包,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用画叉挑下一包,就将画叉藏好,没用完的钱,用另外的大竹筒装好,用来接待客人。
当然,苏轼是真实的人,不是神,他也有“糗事”:《苏轼考试也作弊》(本书卷二十五),《苏轼也喜欢拍马》(本书卷二十七),呵,无奈中透着机智,有时也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些笔记作家,在用毕生的经历,告诫我们,谆谆教导。因此,历代笔记里,现实的影子、甚至我们自己的影子也无处不在。
《静物也长寿》(本书卷三十五):世间静物长寿者居多,拿文房四宝做比方,砚主静,所以能长寿;笔主动,所以短命。以是观之,人也是这样的啊。
《儒是五谷》(本书卷三十六):佛家好比是黄金,道家好比是白玉,儒家好比是五谷。黄金、白玉,没有它们,我们也能生活下去,而五谷,对于现实中的人们来说,有哪一天能够离得开呢?
《掠剩使》(《笔记的笔记》卷三十七):唐人小说中,有“掠剩使”的说法,意思是说,人命中的财物,都有定数,如果你的财物少过其数,则上天会派一使者送来,但也只是将你命中之财物数填满为止,多了就不行。今天的人们,有散财获福的说法,散财怎么会获福呢?人积财太多,过了他的分限,那么冥冥之中,神就会以各种各样的事耗去你的财,如果财物合适,那么,事情就不会发生。
《心躁害死人》(《笔记的笔记》卷三十八):两人同船,到同一个目的地。一人性急,白天晚上,都在掐时间,算路程,船稍微堵一下,或者有什么事情耽搁一下,他就急得不行,破口大骂,骂天骂地骂船,为此,他外形枯槁,面容憔悴。一人性缓,随便船怎么开,开到哪里,为什么停下来,怎么停下来,统统不管,吃得香,睡得着,脸色一天比一天好看,活得很滋润。最后,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
《高明的裁缝》(本书卷四十):如果初进官场,那就会趾高气扬,前辈一般都不放在眼里,他的胸必定挺拔,我做的袍,就需要前长后短;如果在职位上待久了,熟悉官场世故,那就会收敛很多,回到从前没做官的状态,我做的袍,就要前后一样;如果做满九年,那就要等着提拔了,这个时候,他必定小心谨慎,唯恐犯一点点小错,待人谦恭,处事低调,见上级,见下级,都会作揖弯腰,十分得体,我做的袍,就要前短后长,这样才会合身!
这段时间的讲座里有人问我,写《笔记的笔记》和《太平里的广记》之前,您花了多长时间细读笔记?有没有哪段内容是让您印象最深刻或者觉得最有趣的?
这十几年的业余时间,我都在不间断地读。我写在《字字锦》《笔记中的动物》《笔记的笔记》《太平里的广记》里的,差不多都是印象深刻的。
我选择笔记写作有几个原则:原笔记有趣,它是那个时代的某种缩影;原材料有开拓度,就是能和现实相勾连,且还有针对性较强的现实意义;原材实的多样性,它不能是单一涉及政治的,或者仅仅是笑话,笔记本身素材众多,我的选择也必须尽量全面。
笔记中有相当多的东西并不能用,比如报应,几乎贯穿全部,我偶而运用,也都是慎而又慎。
香港有个小说家倪匡写过小说《报应》,里面对“报应”的理解:宇宙间诸神定下了人类生活的道德规范,用报应作为奖惩,地球人没有一个可以避得过去。我的理解是:报应其实是一种规律,告诫人们不要随便去打破。
再比如《酉阳杂俎》续集卷七,有二十余则讲“报应”的,讲遇到灾祸,只要诵读《金刚经》就能避祸。我是这样推测的:当时《金刚经》非常盛行,而且它也是从宣传佛教的角度来说,告诉大家要多读《金刚经》才能避祸。所以笔记的写作里的一些东西不完全可以用,但是如果有借鉴意义的,我觉得还是可以用的。
网友“木子”曾这么向我提问:一般读者如何正确理解野史与正史的区别?
正史是官方修的,经史子籍中,我们常称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每个朝代都有,比如宋史、元史、明史、清史。野史就是非官方出版的,我们前面所说的历代笔记,有相当多的,都称为野史,还有一些以猎奇为目的的,也称之为野史。
官方修史,常常组织强大的写作班子,一般都是本朝的文学和历史顶级专家,去修前朝的历史,而编史的依据,常常是前代的各种著作,尤其是皇宫的各类记载,有一种官叫“起居注”,就是将皇帝每天的言行和生活起居记录下来的,唐太宗就经常想看起居官的记载,而和一些官员发生冲突,因为他极想看到他的哪些东西被记录下来了。
因为统治者的关系,所以,正史也不见得完全可信,为圣人讳嘛。
同样,虽然是野史,但因为来自个人,来自民间,记叙反而真实。比如宋史,元人修的宋史,非常粗糙,像宋代的许多名家的笔记,如欧阳修的《归田录》《涑水记闻》,杭州人周密的《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等,因为非常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的各种社会情况,都成为正史的有益补充。
所以,我的《笔记的笔记》《太平里的广记》,两部笔记新说系列,腰封上的主题就是:千年野史,永恒的光。因为历代笔记里有许多的金子,不仅以前闪光,今天闪光,明天后天,它们依然会散发出光芒。
下一部“笔记新说”系列,我会将比较长的篇幅,基本上是三五千字以上的小专题,比如笔记中的医学、花官和药谱等,集中起来出版,写作已过大半,书名还没有想好。再接下去的计划,我会从断代角度,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部笔记,比如《酉阳杂俎》《郁离子》等,深入开拓,单本成册。反正,我喜欢在历代笔记经典的长河中畅游。
我从沙里披金。我遵从有文、有思、有趣的写作原则。历代笔记,永恒的光,此光烛照,中华文化之灿烂星河。
问答精选
Q: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读起来总感觉书里带有一种局限,这是什么原因?
A:这种局限是任何一本书里都有的,只是说年代离我们越久,这种局限感就越强,前面我们说的这个作者的立场、作者的文学水准,这些都决定了我们现在阅读时从书里所看到的局限。其实纪晓岚是博学多才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有很多荒诞的东西,要看你怎么去判别了,那个时候他们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会借用一些事件,套上真实的人名和地点、人物,但事实其实并不一定如此,这是笔记的作者常用的手法。
Q:根据陆老师的分享得知,笔记起于先秦,兴盛于唐宋,那么请问陆老师,这和当时的时代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笔记这种文体对我们当代的人们又有什么样的启发?
A:主要目的就是告诫人。当时最主要的文学体裁除了诗词以外就是散文,而笔记呢,就是除了这两种文学体裁以外最常见的一种体裁,人们想要自由表达,那他用什么表达方式呢?这些人有的是官员、有的是专家,也有的是一般的平民,他读了书之后,收集了好多当时的社会新闻,他感觉比较有趣,就把这些记下来,然后就成为了笔记。所以我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唐朝的笔记,是唐朝的当代史,宋朝的笔记,就是宋朝的当代史,基本上里面的影子都非常明显。
这种文体对当代的人们有什么样的启发,我觉得一个是可以扩大你的视野,前面我也说了如果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讲的话,其实也是可以得到许多见解,唐人笔记很多都是非常精彩的,比如我前面讲的《聂隐娘》,一支五六百字的笔记可以拍成一部电影。
Q:陆老师您如此笔耕不辍,请问您是如何坚持写作、协调好工作与生活的?
A:对我来说写作是一种业余爱好,几十年来我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最近几年稍微情况好一点,我有比较多的时间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前面几十年都是以工作为主,我觉得主业和副业是相辅相成的,更何况我是把主业当成一种深入体验生活的体验、作为作家必须具备的一种体验,在生活当中,常常有非常精彩的东西,只是你要善于去捕捉。如果你从这个角度想,你就会觉得我们的工作也是非常有趣的。如果你喜欢写作,你就会自己独立去思考,用你自己的观察,捕捉到你自己的东西。
业余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我讲座的时候经常会讲一句爱因斯坦的格言:人与人的差距就在业余时间。年轻人可能不太体会到,等你大学毕业工作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以后,你就知道你和人家的差距在哪里。其实这个差距就是业余时间造成的。人家把业余时间花在他该用的地方,你把业余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我觉得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东西,爱因斯坦这句话我从读大学起就非常喜欢,一直作为我的座右铭。人与人的差异就在业余时间。
Q:您之前有一本书叫《笔记中的动物》,跟这本书名字有点像,您能讲讲那本书与这本书的联系吗?
A:《笔记中的动物》《笔记的笔记》《太平里的广记》,包括前面的《字字锦》都是我的笔记新说系列。我把千年笔记的阅读叫做笔记新说,这是个系列。这些书当中都有联系的。《笔记中的动物》是笔记当中专门讲动物的,笔记中讲动物的太多了,《太平里的广记》讲老虎的就八十几种,但是我一条也没有用,为什么,我前面讲了我的几条选择原则,因为它没有开拓度、不能够和现实相连,又讲了很多的迷信的东西,什么老虎变人啊、人变老虎啊,那就没有什么意思,所以这不是我选择的。《笔记的笔记》内容是综合的,涉及到多方面。
《笔记中的动物》出版以后有人说是冷知识,我看北京卫视也在推荐这本书。我写动物其实是在写人,动物和人的很多东西其实都非常相象,我们和动物住在同一现场么。爱因斯坦说过人如果离开了蜜蜂。只有差不多四年多的光影。我们现在有一千多种植物是靠蜜蜂来传授花粉。所以其实那些动物是远远地早于人类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人类才是后来者,动物是先行者。所以我在《笔记中的动物》书里面这样表达:我们应该善待动物。
直播回放可扫描二维码进入
《笔记的笔记》
陆春祥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通过对《西京杂记》、《搜神记》、《酉阳杂俎》、《唐摭言》、《北梦琐言》、《涑水记闻》、《万历野获编》、《归田琐记》等汉魏至明清历代文人笔记的解读,内容涉及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物产考察以及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等。作者从现代视角,用通俗易懂、轻松幽默的文笔娓娓道来,或令人捧腹,或发人深省。
《笔记的笔记》,第一个“笔记”指的是古代笔记小说,第二个“笔记”是指作者的随笔记录。书中的每一篇文章,作者先解读古代笔记中所记之人之事,再对照当下所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剖析、品评,语言风趣,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