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关注青年学人关注的议题:《探索与争鸣》的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报告

关注青年学人关注的议题:《探索与争鸣》的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报告

关注青年学人关注的议题:《探索与争鸣》的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报告2021年8月2日,《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暨《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召开。

探索宇宙的边缘_探索与_探索宇宙的探索历程

探索宇宙的探索历程_探索宇宙的边缘_探索与

探索与_探索宇宙的边缘_探索宇宙的探索历程

探索宇宙的探索历程_探索宇宙的边缘_探索与

探索宇宙的边缘_探索宇宙的探索历程_探索与

通过对各个学科的投稿内容进行高频词分析,可以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

人与社会始终是技术与文明研究的核心,对数字和技术的关注普遍渗透在各个学科领域;就技术与文明这一主题而言,教育学、艺术学、哲学的“内卷化”比较明显;历史学组的投稿中几乎“不见历史”。

(六)思考与启示

1.与时代同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以“技术创新与文明重构:新问题与新挑战”为主题面向全国征文,意在引导青年学者从自身研究的领域出发,对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发展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等问题做进一步分析。学术研究中“及物性”、学术性和时代关怀三合一非常重要,脱离了中国发展的实际谈问题、做研究,会陷入虚无主义的陷阱中。此次征文中,大部分文章都能从特定的研究领域出发,研究技术发展给现实实践所带来的的问题,关切中国社会转型。借助获奖论文主题分析,可以发现国家的政策主导和政府关注影响着学术研究的视野和问题指向。

以获奖论文为例,有以古鉴今,讨论制图技术在近代世界秩序形成中的作用和影响的;有扎根现实,讨论宅基地的空间秩序和权利秩序的;有关注热点,讨论平台权力崛起对国家权力的挑战的;有立足国际,讨论技术民族主义与中美人工智能前景的。

此外,还有讨论“虚拟熟人社会”“平台信用化机制”“游戏中的文明传播”等多个主题。这些主题从不同角度关照了信息时代以来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从中发现各种或明显或潜藏、或宏观或具体、或经典或新潮的问题。这些青年学者能够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前瞻性的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解决方案。这些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当代青年学人的敏锐眼光与理论热情,也让我们相信当代青年学人对社会发展的深深关切,他们正在努力践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学术使命。

探索宇宙的探索历程_探索宇宙的边缘_探索与

2.跨学科趋势明显,积极践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此次征文以文章主题词为分析变量,发现当代青年学人关注的热点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如“治理”“数据”“算法”“技术”等成为各学科共同的高频词汇。这虽然与编辑部征文主题的设置有一定关系,但通过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本次征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很多共同点,反映出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学科交叉、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主流趋势,这也体现了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发展的未来方向。对于当代年轻学者而言,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方法,他们的研究逐步从学科内部的微小研究走向关怀社会现实的宏大叙事。

通过对征文来稿的词频共现分析,“国家”成为青年学人学术研究的终极关怀,以学科为方法、以国家为目的,成为本次征文活动的一大特点。以获奖论文为例,无论是“制图术”“权力流散”“虚拟熟人社会”“技术民族主义”“机关术”等概念,在文章开始阶段都采用了学科内部比较专业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思路,但文章的最后,主题都导引到社会发展、国家治理与文明传播等宏大叙事层面。不少论文也不拘泥于特定的学科范式。有的以今日的独特视角关注中国当下尤其是后疫情时代的发展,通过深入探究和思考时代问题,关注新潮的话题,如游戏与文化娱乐、新科技与劳动转型、算法与机器伦理等,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青年特色与时代特征,并能够做出深入有价值的分析讨论。可见,以问题为导向,打破学科藩篱,正在成为当代学术发展的重要特征。

3. 学术“内卷化”问题亟待解决,学术生态有待进一步改善

本次征文中,我们也发现一大突出问题,即研究的同质性较高,研究的范围仍不够广。如法学学科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在法学学科来稿中有近30余篇选取了这一主题;又如哲学中的人机关系问题,在来稿中也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话题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既有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的当下,如果不尽快开辟新的学术场域,很容易陷入到低水平重复、学术内卷化的陷阱中。对于刊物而言,这种趋势也提醒刊物要做到“预流与逆时”,通过预判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来主动设置议题,引领学界开展创新性研究;同时也要对当下的“技术热”进行反思性批判,提炼符合社会需求的大思想、真观点。

总体而言,在本次青年理论创新征文中,很多青年学者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与数字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有创见的观点。这与编辑部思想温暖学术、学术关怀现实的办刊理念高度契合。有些研究虽然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稍有欠缺,但敢于直面现实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思考的勇气和锐气令不少评审专家赞叹。相信再经历一段时间的学术训练和实践,这些青年学者将会成为各个学科的核心力量。

三、获奖情况分析

从获奖分布上来看,获奖学者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天津、武汉、成都等地,24篇论文共27位获奖者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中央党校、四川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大学、广州大学、华中师大等20余所知名高校,而获奖者最多的高校也只有三位青年学者获奖。这一方面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的青年学者对本次征文活动的参与都有很高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探索与争鸣》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全国各地,同时佐证了评奖的公平公正。

探索宇宙的边缘_探索与_探索宇宙的探索历程

从获奖身份上来看,在获奖的青年学者中,在读博士研究生11位,讲师、助理研究员、博士后7位,副教授、副研究员7位,硕士研究生2位。这不仅说明了当今学界青年学子学术热情的提高,也再次呼应了此次征文的评奖宗旨:一切以文章质量为准,不以学历和过往成绩论高低。征文活动不仅是发现优秀的文章,更重要的是发现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学术观点和发掘优秀的青年人才。从获奖内容上来看,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分析方法,精湛的提炼概念的能力,更加容易受到评审专家的青睐,这凸显出新时代对于新理论的一致追求。

探索宇宙的探索历程_探索与_探索宇宙的边缘

四、征文活动整体评价和改进设想

一直以来,培养青年学者,与青年学子共成长,就是《探索与争鸣》的办刊宗旨之一,作为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的重要一环,第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活动继承并发扬了前三届活动的优良传统,以新锐的话题切入中国社会实践,聚焦青年学者培养,结合信息时代国家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改革与探索,实现了良好的办刊效益、学术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通过优秀来稿打造刊物品牌,提升学术水准

2019—2020年,我刊陆续刊发了多篇青年理论创新征文的优秀来稿,并取得了不错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未来我们仍将选登优秀的获奖论文。这些高质量的来稿无疑将对提升《探索与争鸣》对年轻学者的吸引力,对于提升《探索与争鸣》的新锐观点和学术水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发现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作者,拓展了杂志的作者队伍

我刊历来重视支持青年学者的成长,很多青年学者在成长为各个学校、学科的骨干中坚后,仍然是我刊的核心作者。本次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汇聚了全国各大高校的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者,使我刊的青年作者团队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鼓励青年关心数字时代中国的转型和改革实践

编辑部将“技术创新与文明重构”这一话题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引导学者对于国家转型和社会发展期间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体而言,编辑部的此次征文活动把学术问题的研究与新时代中国发展转型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了刊物特色。这次征文活动鼓励青年学者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来思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不仅引导青年学人继承学以致用的优良学术传统,同时也让青年们更有了担当,把自己的学术生命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四)创新学术共同体建设

编辑部坚持组织四届征文活动,是创新学术共同体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我们希望通过搭建由各大学术期刊和青年学者组成的学术共同体,使得在学术上有潜质的青年学人能够有更高更大的舞台,施展自己的学术才华和学术理想。

(五)有待改进之处

1.征文学术创新性有待加强,对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新问题、新现象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次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活动的论文,在一些领域有一些创新的见解,但总体说来,对于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思考仍显不足。一方面,创新的思想和观点不够多;另一方面,青年学者仍然专注于学理方面的思考,较少地把学理创新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2.《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虽然在前三届的征文活动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尽心尽力举办这次活动,但由于人手方面非常紧张,本次征文活动有待提高的地方仍然有很多。例如,宣传力度仍然不够,在征文活动结束后,仍然有青年学者向我们投稿,这也侧面反应了我们的宣传不到位,没有让青年学者们了解我们的投稿截止时间。而且由于来稿太多,优秀的稿件也非常多,但因为奖项有限,编辑部和审稿专家也只好忍痛割爱。在评审过程中,如何协调好综合性与学科性之间的关系,具体的评审程序和规则还须进一步优化。另外,编辑部对获奖青年学者的后续成长关心还不够,掌握相关信息不充分,今后要采取各种形式保持与获奖青年学者的联系,建立更为紧密的学术共同体。

最后,《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向参加此次征文活动的所有青年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评审专家和关心此次征文活动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上一篇: 方兴未艾的中国口述历史研究
下一篇: 围绕中国现实经济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道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