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和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号召,创新理论宣讲传播路径,打造以“四史”学习教育、同济大学校史教育、生态教育为主题的系列微课程、微视频,形成丰富生动的学习教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让党的最新理论政策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采用“学深悟透—宣讲有力—反馈提质”的进阶架构,实现理论知识学深悟透,理论传播声色并茂,反馈机制落到实处,不断丰富宣讲内容、提升宣讲成效。
1.用好红色资源,让理论“响”起来
深入学习探索四史、同济大学校史、崇明生态文明发展史三方面的重要内容,为宣讲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理论基础。组织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学习新中国史,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阶段性特点,从探索、改革、强国三个阶段,探求中国共产党如何为初心使命接续探索;学习同济大学校史,回顾同济人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奋斗史,也是回顾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历程;探访上海市红色文化历史遗迹,学习革命时期党的城市斗争史实,追寻革命先烈奋斗的足迹;走进崇明田间地头,开展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活动,为崇明生态建设贡献环境人的智慧。
参观崇明区烈士纪念馆、崇明区规划展示馆
2.依托线上平台,让党课“活”起来
将“听”、“看”、“说”、“行”等元素融入微视频、微课程,将理论知识学习、红色景点参观、想法碰撞与交流浓缩于两个“微”中,凝练学习成果,打造“微课程”“微视频”成果,用好线上资源,创新理论传播途径,推动理论知识深入人心。形成《以史为鉴 不忘初心——学习新中国史》微课程,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接力探索的真实写照;形成《明校史沿革,传同济精神——学习同济大学校史》微课程,再现同济大学与新中国教育事业紧密联系的113年光辉历程;形成《同行崇明万里路,打造生态“水样本”》微课程,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展现同济环境人运用专业智慧,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崇明案例”;形成《定格多伦 红色人文——学习上海党史》微视频,定格多伦路街区的人文记忆,通过创新授课形式,牢记党员的初心使命。
学生党员讲述《同行崇明万里路,打造生态“水样本”》微课程
学生党员讲述《以史为鉴 不忘初心——学习新中国史》微课程
支部参观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合影留念
3.实时多向反馈,让课程“精”起来
基于理论学习成果、微课程与微视频宣讲效果,建立课堂效果实时多向反馈机制,从宣讲受众、专业教师、朋辈群体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收集关于课程开展效果的实时反馈意见,联系实际,找到问题,提出对策,对“双微”内容与形式做出实时更新与调整。根据反馈意见与建议,及时改进课程内容,进一步提升微课程的理论高度、实践深度;优化微视频的内容与形式,让微视频创作更具吸引力,让理论知识宣讲“入耳入脑入心”,让活动成果经得起时代检验。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1. 聚焦学习做到“真、实、深”,推进理论宣讲出实效
从四史、同济大学校史、崇明生态文明发展史三方面深入学习、探索钻研,建立“理论自学-探讨交流-自我反思”学习机制,打牢理论知识的深厚基础;结合社会实践,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探访历史文化遗址等多样化的实地实践方式,在行走中重温革命历史,在领悟中传承红色基因,在实践中深耕党的创新理论知识,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学习讨论35次,活动成效不断凸显。
2.宣讲接地气,理论入人心,不断扩大“双微”覆盖面和影响力
一方面,“微视频、微课程”适用性强、覆盖面广,经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党总支精心组织与统筹推进,截至目前,“双微”覆盖学生超1500人次,涵盖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群众。另一方面,“双微”理论宣讲形式生动,易于理解、便于传播,通过设立反馈机制,实时获取多维反馈,及时提升宣讲质量,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党的理论知识,使受众见“微”而知著。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计划
未来将进一步创新宣讲手段,在“微课程”“微视频”中融入“面对面”宣讲、“故事式”宣讲、“文艺式”宣讲,频率上做到经常性宣讲持续不断,内容上抓取身边典型以小见大,形式上变“单一教育”为“生动说唱”,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和文艺形式宣传普及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
采用的“学深悟透—宣讲有力—反馈提质”进阶架构具有可持续性,能不断提高宣讲的有效性、针对性,在全院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兴起一股学习热潮,构筑起理论知识的多元传播格局,激励全院师生在比学赶超中奋发作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