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1987年7卷第4期,第302-306页。文章仅用于学术交流,引用务必参照原文。
如果说历史地理学是以探索历史时期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的演变过程、规律和发展趋向为研究目的,并以给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历史参考资料有意义的建设为主要宗旨,那么,历史交通地理在历史时期陆路、水路和海上航路交通的研究中也体现出同样的目的和宗旨,甚至更加具体。它所作的一系列不懈努力,赢得了历史地理学一个重要分支所应有的地位和科学价值。
历史交通地理研究得以持续进行和深入发展的原因在于:①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献中包含有大量交通地理方面的资料,借助现代科学研究手段及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理论和成果,可以深化研究主题;②历史研究和现实生活都需要明了过去的交通形势、演变过程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③整个学科研究水平的提高给予历史交通地理以更高的要求和有力的带动。只要这些客观条件和要求长期存在下去,可以预料,今后的历史交通地理研究工作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简要回顾
建国以来,我国历史交通地理围绕四个重大课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弄清了许多久已悬而未解的历史地理问题,为国家建设主要是交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历史参考资料,给这项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配合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展开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宏伟远大,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家建设项目。整个工程需要遵循历史经验,利用现代工程技术选线、设计与施工。在中线、东线选线论证过程中,黄盛璋(1962年)、马正林(1978年)分别从历史上漕运选线及其实施、大运河历史变迁及其基本特点方面进行跨流域研究,弄清历史问题,探讨历史经验,提供论证材料,做出了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可贵尝试。据悉,近年来刘昌明、左大康、许越先(1984年)仍从大河变迁中表现的一系列问题,合作探讨东线调水路线。
(2)历史上国防道路工程的探索。秦代通达天下的直道和驰道构成了我国古代陆路交通的基本骨架,后世的官道(即驿道)愈加密集,形成大大小小的水陆交通网,近世通往西南地区的国际交通线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徐近之(1936年)、严德一(1938年)早先就对西南国际交通线的重要性和基本路线作过研究,史念海(1975年)在实地考察中首次解决了秦代直道的起点和具体线路,这些研究丰富了历史交通地理和边疆地理的内容,具有可供参考的军事价值。
(3)古代丝绸之路的深入研究。古代丝路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其研究意义重大,研究根基深厚,研究起点较高。建国以来,主要是进行分省、分段、分时期和综合研究。孙培良(1978年)认为丝路是连接这一条路上古代各族人民所在境内的许多段商路而成的,长泽和俊(1979年) 介绍了与丝路平行通过北亚的草原路,王云度(1984年)则突破了丝路始辟于汉的观点,认为应当始辟于秦。
(4)古代海上航路的研究。与通向域外的丝路研究相配合,从东海岸通向域外的海路,长泽和俊介绍说是一条与丝路平行由南亚迁迥的南海路。章巽(1957年)最先探讨了元代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选择北达京师新航线,创建了著名的“海运”事业;候仁之(1964年)认为早在达·伽马发现新航路以前,中国已经开辟横越印度洋直接联系锡兰或南印度与非州东岸的航路;王士鹤(1964年)认为明代后期中国—马尼拉—墨西哥海上贸易的兴盛,标志着我国海上航路的开辟达到新的水平。
建国后我国的公路、铁路营运里程成倍成十倍地增加,不少线路建筑以前,已做过历史交通地理方面工作。为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服务的研究更多,涉及到各种类型的交道路线、不同时代的交通管理制度,以及交通设施和工具等方面。以上各项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历史交通地理,在方法途径上和资料上都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研究程式与步骤
历史交通地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组合体,集中聚合了自然条件与人文社会之间选择、利用、改造的限制—扰动因素,其内部具有丰富的结构层次和高度稳定性。在现阶段须经过如下步骤,才能取得历史交通地理研究成果。
(1)尽量查阅有关历史文献。由于古代道路大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研究前拉长搜集资料的时间跨度,有利于课题的深入思考,探讨某一朝代或若干朝代的道路状况更应如此。
(2)力求全面掌握交通道路现状。古代道路的继承性甚至沿袭至今,原因在于它在所处流域或地区布设的合理性,现时公路和铁路需要借助它的良好路况和地基条件。透过交通道路现状,可以加深对文献记载的理解,进而勾划出古代路道的大致脉络,便于把研究点从古代移到现在。
(3)实地进行细致考察。实地考察是整个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限于条件或宥于研究习惯,从地理考察报告和大比例尺地图上仍然可以得到许多资料和相当认识,由于专题研究的独特要求和每一个研究人员与众不同的素质、特点,决定了亲自考察必将产生在室内无法获得的认识和材料。
(4)撰写论著并加以核实。在撰写论著过程中,除核实古今资料以外,再次进行实地考察是核实的第二个内容,经过缜密构思和动笔写作之后的考察,往往又会加深一层认识,提高论著质量。
由于水路限制在河身之内,路线较陆路容易确定,但水路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很大,时去久远,通航条件变化甚烈,通航里程盈缩亦相当悬殊。北方河道和山区河道尤其如此。海上航路考察着实不易,研究时配以各种海图,掌握海域各时期的气候、风向、海潮、水深等情况后,也能取得航行条件和航路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
不论是室内工作,抑或是野外考察,实际上都会遭到各种问题,这里仅就室内命名、野外实地考察以及推论与建议事项略加申述。
命名现行研究是以对古代道路产生新认识为前提的。虽然古代道路都有名称,但往往因文献漏载,或者刊载名称很多(代有其名),或与现在的思考角度、撰写意图、涉及地区和论述时代不同,而产生需要重新命名的问题。
古代道路命名方式很多,主要命名方式有:
(1)由城镇命名:如陈仓道、稒阳道:
(2)由关口命名:如潼关道、山海关道、武关道、卢龙道、古北道、灵关道;
(3)由所运货物命名:如丝绸之路、荔枝道;
(4)由山岭命名:如大庾岭道、米仓道;
(5)由河泽命名:如大凌河谷道、居延道;
(6)由宫殿命名:如回中道;
(7)由路况命名:如五尺道、白道、左担道;
(8)由两个地名或河名命名:如南襄隘道、宝凤隘道、安南通天竺、褒斜道、傥骆道;
(9)由地区命名:如蜀道、鲁运河。
一条道路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与所在流域和地区的各种自然、人文的现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重新命名应重视这些联系,才能树立其独特性,保证其稳固性。古道名称长期延续的原因正在于此。古道命名的另一个特点是常用方位词,并用方位词和地方专称组合而成,如南道、北道、中道、南夷道、北新道、新中道等,纯粹用方位词缺乏独特性,且容易混淆,不便长久使用,重新命名时需加以注意。
实地考察我国历史地理研究队伍的构成有其特点,从前以索居书斋研究为主,建国后逐渐有了历史文献资料整理研究与实地考察结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应用之后,推动了历史地理学的进步,也促进了集体协作研究。实地考察古代道路,的确可以弄清许多室内无法弄清的问题,考察工作中有三个关键:
(1)调查古道遗迹,尤其是地方志里提到的,注意搜集口碑资料和考古资料,以获取调查线索;
(2)了解古道路况,对其走向、宽度、路面、坡度、路基以及修建古道的地形条件(包括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均加以勘查;
(3)实地比较古今道路选线得失,这需要调查并研究古今道路的选线标准和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与评价。
至于考察时间的选择,应视道路类型及地区特点而定,一般以冬、夏两个极端天气为宜。冬季河流水位低,容易看到河中沙滩及水边的古代遗迹,夏季山洪冲坏道路,可以由此了解究竟什么地方是难行路段,还能掌握洪水期内水道的航行终点。
推论与建议可以认为、这是研究工作最富于积极意义的部分。前者要合符逻辑性,可以在遵重事实的基础上,作纵横捭阖、前后贯通的推论和归纳。后者要具有现实性,根据研究所得,对目前建设中的设计工作提出可资参考和借鉴的建议。这种建议以带有方向性的意见为主,不应该具体入微,因为科研工作不同于设计工作,古代道路的布设也达不到现代道路工程设计那样的周密性和精确度。
研究途径
交通道路与人类生活、社会生产密切相关,亦因地区条件、生活方式和生产水平不同而有各种情形。在陆路、水路、海上航路中最复杂的要数陆路。从功用上分陆路有官道(即驿道)、商道;从类型上分有驰道(即御道)、直道、栈道(即阁道)、索道、碥道、纤道,从干支线上分有大道、小道、间道、偏道、复道。一般而言,任何一条道路都有多种探讨途径,从不同途径进行探讨,可以探明道路各个方面的情况,经过综合就能得到关于它的完整认识,当然也有直接从综合角度加以研究的。
(1)交通史的研究 此为交通地理最基本的研究,构成历史交通地理考察的基础。由此途径可以获得交通路线盛衰变迁和历史作用方面的认识。譬如陆路、水路,既有从整个使用历史进行研究的(史念海,1960年;王文楚,1964年),也有从断代史方面研究的(劳干,1965年),常视课题研究需要来确定时间范畴。
(2)社会功用研究 历史上各个社会条件下使用交通线,在交通运输方面会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功用。这些功用主要分作政治性、军事性、经济性和文化性几类。1940年7月国民党政府提出恢复传统驿运,不少驿线当即确定为军事经济混合线,但在古代交通运输上,其功用须经过研究始得明了,更何况各种功用还会因社会条件变化而发生转变。
笔者(1984年)曾研究丹江通道的社会功用,方法是从运兵、行旅两方面入手:
运兵事项:①凡单独记载的利用丹江通道运兵的资料,不论其规模大小、时间长短,均以一次计入;②内容包括各朝代政府军队攻城略地、入援勤王的各种资料,也包括农民军转战山川的资料。如表1所示:
(表1 历史上利用丹江通道运兵的资料统计)
分析结果:宋代以前各朝代运兵事例较多,元明清三朝较少,由于国都东迁,宋元以后的运兵无甚大影响。农民军在唐以后活动渐多。
行旅结果:下面列出历史时期各色行旅人等利用丹江通道的事由,并在其下严格标出该事发生和持续时代编号(①~⑤表示丹江通道发展进程的五个阶段)绘成图2。
(图2 历史上各色行旅利用丹江通道的事由)
分析结果:出使、接封、赴会、巡游这些政治活动主要是在战国秦汉时期,游历活动以唐代为盛,行商、贩运始于魏晋,盛于明中叶至民国初这一时期,而视察航道为前代所无。
综合上两项分析结果,参照运粮、运货事项等资料,得知西周至隋唐,丹江通道的政治、军事性功用十分强烈,在唐代时经济文化方面的功用增强,宋金对立上百年,趋于减弱的军事性功用一时回增。商业贸易活动在魏晋时已出现,历经唐宋时期有所发展,至明清民国时期,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性功用才愈来愈强。
对社会功用的探讨,一般通过占有材料和总体把握也能进行,此外,对交通运输的混合型社会功用也应该予以重视。
(3)交通运输地理研究现代交通运输地理学是究研交通运输在生产力地域组合中的作用,客货流形成和变化的经济地理基础,以及交通线网和枢纽的地域结构、类型及规律(杨吾扬,1984年)。用现今的认识和要求来研究历史交通运输地理,其难度可想而知,也存在一个如何区别古今道路的异同点和内蕴的问题。但是,历史交通地理研究应当体现它的经济基础和商业价值,需要将运输业结合起来研究。在地区开发建设和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乃至与域各外国的贸易方面,研究交通线网、商业都会和港市的结构与类型,找出交通运输业对沿线城镇、人口、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演变规律。这一方面,我们以古代漕运研究最具特色,成果较多,不仅分期分段研究漕河运输的基本情况,还专门论述运河变迁对沿线城镇兴衰的影响(邹逸麟,1979年;杨正泰,1983年)王士鹤(1959年)论述过东亚。国际贸易港的历史发展和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在历史上的经济联系,同时展现了这一时期海上交通发展的盛况和变化情况。
(4)通行条件研究通行条件涉及道路布设技术(平川线、越岭线、沿河线等)、路况(路面材料、路基、路障等)及道路环境各方面。水面则涉及水量、河道比降、弯曲系数和河床条件各方面。海上航路涉及辟航技术(避礁线、顺风线等)、港口条件和海域特点等内容。陆路和水路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可以详细了解它们的通行条件,并与记载的改造过程联系起来分析,弄清许多公路、铁路线的旧有基础和来龙去脉,为扩建和改造旧道提供参考意见。笔者(1985年)对丹江通道水、陆路通行条件的探索,即属此列。
(5)通过能力的研究 在通行条件研究基础上探讨道路的通过能力,是对古代道路研究的深化。就陆路而言,官道可行帝王乘舆和大型运输车队,而尖利硬挺的碥道连小商贩都不愿选择,平原的驿路有络绎不绝的行旅车马,而山区的驿路却难以达到这般盛况。就水路而言,上游的船只载运量少于下游,平水期与汛期的载运量更有明显的差别,山区河道愈加复杂,峡谷地段甚至能打乱上下游载运量依次递减的顺序。水、陆路是道路通过能力的主要考察对象,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报告间有记录,尤其是官修大道、大江大河之外的水、陆路,记载益见丰富。此种研究对理解文献记载极有帮助,也是加深认识交通路线的重要途径。
(6)整体研究以一个流域或地区的交通线为研究对象,将水、陆路主干线及其支流、支线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形成交通网的历史过程和特点,找出在不同时代起主导作用的交通格局,对研究本区或本流域的开发过程极有帮助。由此亦可提出对本区或本流域交通建设有益的参考意见。
(7)对比综合研究 经过大量具体研究,便可在陆路之间、水路之间、海上航路之间,尤其是流域或者地区之间,对地形条件相似和历史地位相当的交通线网进行对比综合研究。其目的是总结我国古代道路布设的特点和经验,用综合的观点阐述历史交通地理的基本特征、选线原则、发展途径、运输效益和空间联系,为系统研究历史交通地理创造条件。
除上述研究途径以外,单独研究栈道(冯汉镛,1957年)、驰道(曹尔琴,1975年)这样的工作,可看作是分类研究。
历史交通地理研究还可以在图书资料和调查手段上,从相关学科汲取新成果、新技术,以适应历史地理和其它学科发展的需要。目前,在国土整治、地区开发史和古代经济史等领域内,历史交通地理研究大有可为。通过多种方法途径,开阔视野,选择涉及面广、纵深感强的课题,研究交通线网和枢纽的地域结构、类型及规律,建立起历史交通地理的专业理论,是相当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1]黄盛璋:《历史上黄、渭与江、汉间水陆联系的沟通及其贡献》,《地理学报》1962年第4期。
[2]马正林:《中国运河的变迁》、《中国运河变迁的基本特点》,《陕西师大学报》1978年第 1、 2期。
[3]刘昌明、左大康、许越先:《我国南水北调:东线研究》,《水资源开发国际杂志》1984年第2期。
[4]徐近之:《西藏西康国防线上之通路兵重要》,《地理学报》1936年第4期。
[5]严德一:《论西南国际交通路线》,《地理学报》1938年(第5卷)。
[6]史念海:《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文物》1975年第10期。
[7]孙培良:《丝绸之路概述》,《陕西师大学报》1978年第3期。
[8]长泽和俊:《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历史译丛》1979年第5期。
[9]王云度:《“丝绸之路”始辟于何时》,《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10]章巽:《元航路考》,《地理学报》1957年第1期。
[11]侯仁之:《在所谓新航路发现以前中国与东非之间的海上交通》,《科学通报》1964年第11期。
[12]王士鹤:《明代后期中国--马尼拉--墨西哥贸易的发展》,《地理集刊》1964年第7号。
[13]黄盛璋:《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地理学报》1957年第11期。
[14]史念海:《三门峡与古代漕运》,《人文杂志》1960年第4期。
[15]王文楚:《历史时期南阳盆地与中原地区的交通发展》,《史学月刊》 1964年第10期。
[16]劳干:《论汉代之陆运与水运》,《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上,1965年 12月。
[17]杨吾扬:《交通运输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分册,第139页。
[18]邹逸麟:《论定陶的兴衰与古代中原水运交通的变迁》,《中华文史论丛》第8辑。
[19]杨正泰:《明清临清的盛衰与地理条件的变化》,《历史地理》第3辑。
[20]王士鹤:《东南亚古代国际贸易港》,《地理集刊》1959年第2号。
[21]侯甬坚:《丹江通道述论》,《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
[22]冯汉镛:《栈道考》,《人文杂志》1957年第3期。
[23]曹尔琴:《秦始皇的驰道……》,《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1975年第1期。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