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教育反思】高中历史对高中语文的作用

【教育反思】高中历史对高中语文的作用

【教育反思】高中历史对高中语文的作用写作此文之前,先想起二种说法。一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所说的,“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王国维认为所有学科的地位是一视同仁的,不要用

写作此文之前,先想起二种说法。一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所说的,“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王国维认为所有学科的地位是一视同仁的,不要用太功利的心态进行治学,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治学态度。另一种说法是某位学者说的,大意是:世界上本来是不应该分学科的,因为人类的智力有限,时间有限,无法掌握全部知识,不得不进行学科分类,于是有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区别。自然科学也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人文科学有了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学科的区分,社会科学有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诸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到苏联教育模式较大影响,以专业的狭隘思路办学,民国时期提倡通才教育的做法反而有点受到忽视。到了改革开放的最近二十年,国家又重新强调通识教育,希望培养通才,还有越来越重视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等。

然而,今天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育仍然是各个学科的区分界限泾渭分明。这和不少教育部门主管者的思路狭窄有关,甚至很多中学教师也没有通识教育的思路。似乎你教的学科就是你的学科,我教的学科就是我的学科,各学科互不交涉。以高一学生为例,一般要学九个学科,和未来高考相关,不少校方管理者或教师并没有联想到学科的关联性。一般学校对于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大科高度重视,考虑到高考分科选物理、化学的人较多,这二个学科学校也以“准大科”的地位视之,所给的教学时间也比较多,作业量甚至用惊人来形容之。内卷时代,学生苦不堪言。

笔者在各个高中调查发现,约有七八成高一学生并不想将历史作为高考选科,于是上课不认真听,练习不认真做,甚至有的教师上历史课,经常发现学生做其他学科的作业,当然这也是一种学科“内卷”了。学生们这样的做法,说白了还是没有意识到历史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关联。按笔者的看法,历史学科和语文、英语、地理和政治学科都是密切联系的。即使一位高考学生采用全理科的方式高考,也仍然离不开学习语文、英语两科,而这两个学科恰好和历史学科关系非常密切。如果用另一种思路,认为学习历史就是学习语文、英语等学科,学生们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会大不一样。

以下先以语文学科为例,说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首先,大量语文阅读材料,特别是古文,需要有相应的历史学科素养积累。这几年来,断续有一些语文老师对笔者提及,讲解古文的较大难题是出现大量的专业词汇,没有相应的历史知识支撑是不行的。教师是如此,学生更不例外。以下一段材料和一个提问是笔者从近年高考原题中摘取的:

(2023·江苏省·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范讽,字补之,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平阴县。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讽辨数激昂,喜为名声,然亦操持在己,吏不敢欺。为县存视贫弱,至豪猾大家,峻法治之。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旱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县令争不可,讽曰:“有责,令无预也。”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徙知梁山军,以母老不行,得通判郓州。诏塞决河,州募民入刍楗,而城邑与农户等,讽曰:“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农民必大困。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即改符,使富人输三之二,因请下诸州以郓为率,朝廷从其言。徙知广济军,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家,奏除其租赋。累迁太常博士,出知青州,再迁户部郎中。时山东饥,宰相王曾,家积粟多,讽发取数千斛济饥民,因请遣使安抚京东。入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钱惟演倡议献、懿二太后宜祔真宗庙室,讽弹奏之,请绌去。仁宗不听,讽袖告身以对曰:“陛下不听臣言,愿纳此,不敢复为御史中丞矣。”帝不得已可之,讽乃趋出,遂贬惟演随州。时上章懿皇后谥,宰相张士逊、枢密使杨崇勋日中不赴慰班,讽弹士逊与崇勋,俱罢。徙保信军,听居舒州持母丧,又许归齐州。服除,迁光禄卿、知陕州。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复给事中,卒。

(选自《宋史·范讽传》,有删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被称为进士。

B.博士,指古代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的官职,后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有“署、假、摄、兼、行”等。

D.谥,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解答】C.“兼”不是“暂代官职”。兼:兼任;署、假、摄、行指代理官职。

笔者举出上例,意在说明,一方面历史知识确实是解读文言文的前提,另一方面只要有充足的历史知识,甚至可以不看材料直接得出答案。诸如进士、博士和谥号一类,本身就是历史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的。秀才、举人和进士俱是得到科举功名的人,博士在汉代是和经学有关的职位,而谥号、年号和庙号是中国皇帝的三种不同名号。一位学生即使不明白C项是否正确,如果有较丰富历史常识,在排除另外三项的基础上,仍然不难得到这道题的高考得分。至于材料题中出现大量的人物、地名和官职,均和历史知识息息相关。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认为看古书要弄懂皇帝年号、地名变化和官职沿革这三条线索,是不无道理的。中学文言文材料经常出现这三种东西,需要教师经常向学生说明之。

其次,中学语文作文,需要平时积累个案,而历史学科刚好提供这一类知识。举一个例子,假如高考作文中涉及一篇文章,要求围绕古人的不屈气节的格言和实际事迹进行写作。如果一个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素材,肯定写出来的东西会比较单薄的。这方面,笔者想到的有战国时期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可想到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还有宋元之交文天祥写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甚至会想到明末清初顾炎武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假如学生能就这类人的真实事迹进行写作发挥,就更好说明了。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经验总结_高中历史教学研究课题_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上一篇: 高中历史怎么才能学好?从差生到学霸,只因做了这些!
下一篇: 文化交流研究可提升中日双方在历史认识上相互理解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