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探究模式初探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探究模式初探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探究模式初探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探究模式初探龙岩四中 吴仁英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其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探究模式初探

龙岩四中 吴仁英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其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这给广大教师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本文试以《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例谈谈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探究模式的点滴体会。

一、理论依据

波利亚教与学的“主动学习原则”认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纳也极力提倡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发现法”。他们的基本观点都认为应当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教学已实施好几年了,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仍存在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应试轻创新的现象,课堂教学以“满堂灌”为主要模式。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学习,每节课接触的不是生动有趣的问题,而是抽象死板的历史名词、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这使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和厌恶心理,也必将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从理论上分析,传统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压制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思维。

所谓问题探究,简单地说是探讨寻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及途径。作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精心引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引导启发学生就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讨论和探究学习。该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将传统的智能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模式的运用,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创设有益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主动性。

二、组织原则

按照上述理论,本人在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对问题探究模式进行了一些尝试,把平时教学中较常采用的原则总结如下:

(一)目标渐进原则

设置问题、讨论问题和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有序展开,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启发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学习内容,并最终完成学习目标。制定明确而适宜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前提,这种目标的制定应当依据历史知识体系、学习技能体系的要求与学生的知识现状。既要防止所设置的问题导向偏离目标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要防止问题没有深浅层次或过难使学生力不能及,挫伤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学习信心,导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一般应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一定能力水平的知识载体,作为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容,并注意从多角度多方面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历史学科内容本身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特别适合这一目标的完成。要按不同年级,制定出相应层次的目标系统,抽象水平应逐渐提高,能力要求也应逐渐全面,采用“什么是”、“为什么”、“有何意义”之类的疑问句式,逐层递进。如以“垄断组织的形成”为例,可设计下列问题:什么是垄断?垄断组织是怎样形成的?垄断组织形成有何影响?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目标渐进的原则。

(二)最佳动机原则

波利亚的教与学的“最佳动机原则”认为:“学生应该对所学的材料感到兴趣,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设置问题首先应从生动有趣的史实入手,使学生容易产生一定的思考和研究兴趣。如:在讲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时,为了突破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作如下设计:

第一步: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第二步:学生回答。鼓励学生大胆回答,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讲解时可向学生提示两点途径,第一,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条件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出现的特点;第二,回忆工业革命的特点,比较这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其不同点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然后,从发明来源、涉及国家、规模和发展速度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并充分利用课本上的表格材料,一边提出问题,一边向学生点明:工业革命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有的发明都是科技运用于生产而创造出来的,科技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全面开花取代一枝独秀的局面,规模广泛,发展迅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如德、日就属这种状况。

第三步,总结归纳。为了加深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总体把握,教师可用多媒体显示下列表格内容:

类别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起迄时间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上半期

开始部门

棉纺织业(轻工业)

电力工业(重工业)

标 志

蒸汽机的使用

电力的发明和使用

社会结构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中主导地位,工业化社会建立

生产组织

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

垄断组织的形成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盛行

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在教学中通过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史实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启发性原则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也曾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索的过程,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教师设置的问题一方面要体现逻辑思维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严密性和创造性等品质。

如在讲述“瓜分世界的狂潮” 这一目时,讲完原因和概况后教师可用多媒体显示“1823年12月2日美国门罗总统致国会的咨文”,然后设问:(1)门罗总统为什么要首先承认欧洲列强的既得利益?(2)美国反对欧洲列强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是维护美洲的国家主权吗?为什么?教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启发学生:(1)要考虑美国19世纪早期的国情;(2)要考虑美国19世纪早期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和扩张野心;(3)要注意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这就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四)渗透新史观原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正确的史观,尤其要用全新的史观指导教学,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注重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如在学习“世界连接为一体”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进行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从物质基础、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推动世界由孤立、分散、局部走向整体。这就很好地在教学中渗透全新的史观,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致。

三、组织策略

(一)组织方法:(1)教学组织方法,如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造自由轻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启导思考、置疑诘问等。(2)指导学生参与讨论的方法,如指导学生怎样明确问题、选择论点?如何收集资料,提供论据?采用何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3)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方法,如启发学生变换角度考虑问题,引导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等等。(4)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发展自我的方法,如指导学生填写自测情况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进行反思,教会学生如何沉静下来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等等。

(二)组织程序(1)根据中心问题,创设思考的情境 。(2)引导学生明确问题实质,收集论点与论据(历史事实),形成观点,分析其正误及思考表达的方法.(3)组织学生展开探究,适时分析反馈,引导学生注意逻辑性与科学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把问题引向深入,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4)总结评价,评价学生在知识与能力层次上所达到的目标是否实现,启发学生自我总结,指出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矫正的方法。(5)课后延伸,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料,如报刊、图书、网络资源等,有益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精神,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问题探究模式的运用,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 远古人类:探寻我们的神秘起源
下一篇: 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