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珊娜 摄影报道
6月10日,是我国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一天,由政协汕头市委员会、汕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汕头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牵头设立的汕头工业博物馆正式开馆。陈嘉顺是汕头工业博物馆的策展人,他告诉记者,希望能够通过展览,“见人见物见精神”,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大背景下,和大家一起汲取林希之等前辈不屈奋斗的精神来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这是汕头工业博物馆设立的初心,也是他策展的指导思想。
用600多件展品讲好汕头工业故事
汕头工业博物馆位于金平区护堤路168号公元厂内,利用原汕头公元厂的科研楼改造而成,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为历史展厅和当代展厅。陈列了近代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中的汕头工业实物,以及各种相关文献资料600多件,反映了汕头城市发展的时代足迹和文化内涵。
开馆至今已将近一个月,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每天参观的团体和“打卡”的市民络绎不绝。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囊括整个汕头工业历史、600多件展品,而且有大量文字资料的展览,从今年2月22日开始向社会征集展品,到6月10日开展,时间不足4个月。任务重、时间急,汕头工业历史展不仅顺利开展还取得不错的效果,陈嘉顺却谦虚地表示,这是集天时、地利、人和,是多方合力,大家同频共振的结果。
“6月1日,广东出台‘制造业当家22条’,我们举办这样的工业历史展,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行动,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陈嘉顺说,近年来,汕头市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上积极开展的有益尝试,有效地营造了保护工业遗产、弘扬工业文化的良好氛围。对于此次展览,汕头市政协领导非常重视,通过市国资委、市工信局等单位大力发动,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征集。此外,在今年初召开的汕头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九三学社汕头市委会提出的《关于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构建汕头工业文旅新模式的提案》,也提供了重要工作思路,因此策展才能如此顺利。而且在和“公元人”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对工业的热爱、付出令人感动。
对于策展思路,陈嘉顺告诉记者,在策展中,他遵循历史文化展常用的时间轴的方式,根据汕头工业发展的“时间线”,从汕头开埠开始,到讲述民国时期汕头的工业情况,再到1949年后汕头工业的大发展,再到改革开放汕头工业的成就,以至到当代“三新两特一大”的产业格局进行布展。同时,根据征集到的展品,再把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撷取出来,比如公元、超声等企业,或是结合汕头历史把红色交通线上的中法药房、电影史上蔡楚生的绸缎庄、林希之的公元试验室等等作为亮点重点呈现,呈现“线点结合”的展示形式,并通过一件件展品,直观生动地讲好汕头的工业故事。
在捐赠的展品中,有一小部分是陈嘉顺的收藏品,当中又有部分作为亮点展出。提及这些展品,陈嘉顺津津乐道,比如安平路46号蔡楚生电影史迹馆,原先是蔡楚生工作过的绸缎庄,陈嘉顺找到了当时的一份丝绸包装纸,结合当时的档案资料,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产业链,还体现了红色元素,非常珍贵。另外,还有劳动模范罗木命在农药械厂的档案,以及超声创始人之一姚锦钟的夫人听说办展,把东西都悉数捐出……
“见人见物见精神。汕头工业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自开埠以来,走过了辉煌的工业发展道路。珍贵的展品,见证了汕头工业乃至中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个发展历程。”陈嘉顺感叹道,一代代汕头工业的拓荒者、探索者、建设者们坚韧不拔、勇立潮头,共同塑造了“汕头工业人”的群体形象,共同凝结出深厚而独特的“汕头工业精神”,正是在这种拼搏奉献精神的指引下,汕头加速壮大“三新两特一大”产业集群,奋力在新一轮发展中勇往直前、力争上游。
陈嘉顺原是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党史军史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为广州艺术博物院研究陈列部策展人,他还是汕头对外开放史展览馆和同文学堂教育展览馆的策展人。
让历史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未来
陈嘉顺在中山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目前兼任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从事社会文化史、革命战争史研究,编著的书不少,与潮汕相关的就有《侨批(中英文版)》《汕头近代城市地图集》《潮汕民间艺术·工艺卷》《大南山革命石刻》等。
采访中,记者想请陈嘉顺介绍一下自己的历史学专业研究,但是他却认为不值一提,并且对自己做的事情轻描淡写。然而,他在地方历史,尤其是潮汕历史研究上的贡献,却是有目共睹。
就像这次汕头工业历史展能如此顺利,其实还得益于2018年的时候,在汕头工业设计中心的支持下,陈嘉顺已经有办过一次汕头的工业历史展览,五年来,在当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到了今年,刚好成为一次“检阅”。
陈嘉顺喜欢看书,在第200期合胜读书会上他曾分享过自己的书单,分享在读书学习方面的个人经验和领悟。当时的读书会以“读书·读人·读世界”为主题,线上观看人次突破100万。作为一直致力于研究潮汕历史文化的年轻学者,陈嘉顺认为有些经典书籍是值得一读再读、不断“咀嚼”的,例如黑格尔的《小逻辑》和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这两本书他已经读了很多年,一直放在身上,等人的时候、排队的时候、坐车的时候都会拿出来读几页,“常读常新,每一次读似乎都有不同的体会。”他建议大家在如今碎片化学习的时代,也要找几本经典的、“难啃”的书籍去细读、深读、常读。同时,读书也要有批判精神,和读史一样,要有反思。
多年来,陈嘉顺怀着对保护和弘扬潮汕文化的责任感,将搜集汕头旧影像与个人专业结合,从世界各地搜集了逾千张汕头埠老照片,试图从图像的角度解读城市历史,最终在深入研究之后,完成博士论文《汕头城市生活研究——以摄影为中心(1870—1970)》。在论文中,他以照片为主要文献,辅以档案、口述等资料,秉承中国左图右史的传统,解读老照片中的人物和景观,以图窥真相,以文释内涵,从社会史、文化史的角度回顾了汕头城市的变迁。为了让研究结论更加科学客观、准确可靠、深刻细致,陈嘉顺综合运用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形成了一个研究城市文化的方法论体系,这为后来者提供了有益借鉴。此外,陈嘉顺在书中还深入挖掘了潮人的价值理念因子,凝炼潮人的精神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潮汕文化在国内乃至世界独特的个性特征,让更多新生代潮人了解和热爱潮汕文化。
《汕头近代城市地图集》由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教授和陈嘉顺等联合主编,甄选了38幅汕头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的疆域图与近代城市地图,时间上起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下迄于1948年,全面反映了此类地图的演化脉络以及汕头的历史变迁。这对于作为中国较早通商口岸的汕头,无论在城市发展实践还是学术研究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侨批(中英文版)》是陈嘉顺与暨南大学教授黄超合著,系中宣部2017年对外出版和展览项目成果,2022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曾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第74届法兰克福书展亮相,陈列于南方传媒展台上,受到多方的瞩目。该书详细介绍了侨批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第一本由中国人所著的英语版侨批研究成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