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明代服饰研究的深耕之作

明代服饰研究的深耕之作

明代服饰研究的深耕之作明代服饰研究的深耕之作

出版于1981年的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奠定了现代中国服饰文化研究的基础。此后,这一领域不断有高水平的著作问世,从工艺美术、考古文献、审美观念等不同方面,对中国服饰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令人略感遗憾的是,其中关于明代服饰的研究或是通史框架内的面上概述,或是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的重点探讨,缺乏研究的深入性和系统性。这显然与明代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上的地位不相称。明代服饰被视为中华服饰艺术的典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色彩也多以明代服装为蓝本。棉花的广泛种植、江南蚕丝织业的发展以及高超的丝织技术,为明代服饰的精细加工创造了条件。王熹先生凭借三十余年治明史的深厚功底,积多年之功完成这部《明代服饰研究》,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后终于在在中国书店出版。它以近六十万字的篇幅向读者展示了明代历史的另一面,就目前而言,称得上是明代服饰研究领域的深耕著作。

在该书的写作中,王熹先生运用了目前掌握的有关明代服饰的文献资料近四百种,涉及正史、政书、文集、笔记、方志等史料,也参考了近代以来各位学者点点滴滴的研究成果。从如此繁杂的资料中梳理出明代服饰文化的脉络,没有时间上的积累是做不到的。这部著作以《明史·舆服志》的记载为线索,按照由内廷到外廷,由上到下,从官到民的顺序,对帝后与宗室服饰系列、文武官员服饰系列、庶民服饰系列、赐服系列、军服系列的制度确立过程、因果以及各地服饰风尚的发展风貌作了全面梳理和论述,勾勒出明代服饰系列的基本轮廓和发展脉络。作者指出,明代服饰制度的创立和制定是从帝后服饰拉开序幕的,是朝臣遵照明太祖恢复汉唐礼仪制度的要求制定的。作者在书中不仅论述了明代帝后与宗室服饰制度制定和完善的历史过程,还考订了服饰的式样内容、礼仪规范和演变过程。

明代的官员服饰包括文武官员、内史、仪宾、命妇及内外官亲属的冠服,是明代服饰文化中礼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各级官员所拥有的一定权力的体现和象征。例如官员服饰的“补子”图案,蕴含着极强的政治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品官地位,同时又可以使皇帝、宫内人员、民众望图而识其职守,不致混淆。从服饰的式样看,不仅文武官员服饰样式与帝后宗室服饰有严格的君臣界限,文武官员还分为公、侯、驸马与伯、文官、武官、内臣、命妇以及仪宾等若干个小的体系,而且在这些小的体系里也以品级、地位高下分为若干等级,其服饰的式样,从服装的质料图饰、衣长袖宽到官帽的冠梁多寡、展角尺寸以及鞋袜的色彩式样等等,都有固定的标准,成龙配套,不可更改。某些质料、饰物、图案为尊者贵者所专享专用,这正是明代服饰不同于以往的特性之一。

庶民服饰的纹样采用常见的花草果木、动物、风景、人物、器物、自然气象、几何纹饰等图案,既写实又简练,题材广泛而富有文化内涵。服饰方面的奢侈苗头从洪武末年初露端倪,到正统之后渐趋扩大;其范围从倡优、乐工波及庶民,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地域从两京到江南经济发达的市镇,再从中原辐射到边疆卫所。其多样发展表现在男女服饰的式样、色彩、衣料等方面。妇女头饰也变化频繁,化妆之风盛行,审美情趣亦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明代军装工艺精良、盔甲色彩鲜明,其饰物选用狞厉的兽头或“饕餮”,更显威慑力。作者还探讨了赐服的内容、对象与范围,包括有关的制度规定,并分析了统治者如何以赐服为政治手段来化解和处理各种复杂关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此外,还就内地与边疆的服饰风尚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探讨。

在重视整体布局的同时,作者并没有忽略对具体细节的关注。读者在了解到明代各类服饰发展的整体趋势的同时,也可以看到耳饰、头饰等细节的变化。如果把这部著作比作一座精美的建筑,那么它向读者展示的除了外观的宏大,还有内部空间结构和装饰所体现的细节的精致与优雅。

为了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明代服饰,作者还从各类文献中收集出百余幅图片,明代各类服装的款式、纹饰,耳饰、头饰、发型等跃然纸上,丰富了历史的感性,缩短了认识的距离。

本书透过服饰文化这扇窗户,向读者展示了明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军事的历史轨迹,也让我们看到了明代历史的另一面,除了闪烁着刀光剑影的朝代更迭、充斥着争权夺利的各种争斗之外,历史有着更丰富的内容,更温馨的色彩,更动人的旋律。

上一篇: 肇庆历史文化知多少
下一篇: 《数学文化渗透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方案开题报告.docx 6页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