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试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doc

试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doc

试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doc试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新课程计划中首次出现了必修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及其说明,该计划明确指出

《试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doc(4页珍藏版)》请在知学网上搜索。

1、试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新课程计划中首次出现了必修“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及其说明。该计划明确指出,它“是编订各科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由教育部制订的新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附了22个研究性课题的参考题目,根据新大纲编写的高中历史新教材由过去注重“便教”到现在注重“利学”,在编写指导思想上来了个大转变。因此说进行研究性学习也是新计划、新大纲、新教材实施中的一个要求。学习主要是学习者自身的事情,除了达到各个学习段统一的要求外,应当允许他们对其他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有自己的选择权,让他们的个性在这种选择中尽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即使是在统

2、一要求中,一些概念的理解、问题的认识、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次性学习就能完成的,学生需要时间,需要有意义的活动,需要多次建构,这些都要借助研究性学习来进行。而普通高中需要为学生的日后发展与适应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种基础不仅仅是厚实的知识积淀,更主要地是问题解决、人际交往、合作共处、和谐竞争等等能力,后者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主旨所在。历史是过去性的,对于课本和教师表述的有些内容,不少学生是将信将疑,特别是在接触到一些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后,更是对历史教学不再完全相信,形势要求历史教学本身也要进行变革。“研究历史,就得钻到史书所写的时代中去,当一次古人”(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年版)。要让学生沿着时光隧道去探寻历史的足迹,只有对历史材料、遗迹、遗存等亲手整理、目睹和亲自思考,他们才能确信历史的存在,也只有这样才能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由相对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相对理性的认识。因此我们可以说历史教学更需要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其实施,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1、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胡兴宏:关于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见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1期)从广义的角度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都

4、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从目前的实践看,只能是以类似科研的方式去进行,而不是完全照章执行。高中生的研究性学习与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研究不完全一样,周期不可能那么长,成果不可能那么丰富,研究不可能那么专深,更多地需要同学间的分工合作。2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目前实践中的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及在活动课程中利用一定的学时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历史学科能力综合培养的学科内综合性专题的研究。像新大纲中列出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课题;“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是以历史

5、为主导,涉及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其他则大部分属于历史学科内的综合性专题研究。3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由于研究性学习系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中首次列入,因此,教师应先对学生做一两次讲座,就这种学习的方式、方法、步骤、程序等作一些说明,然后再拿出一两个要求大家都做的课题,让学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去完成,这样有理论有实践,便于学生日后独立从事自主探究式的研究。为此教师要先学习、先研究,特别是要研究怎样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当然这不一定都要历史教师来做,可以由学校的科研处室来召集。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操作程序大致为:确定课题制订计划实施研究总结交流。(1)确

6、定课题。课题的确定可能前后要经历几个过程。教师必须先介绍学科研究前沿的动态信息,提供可选择的背景资料,也可以把教学大纲中的参考课题一并公布,让学生在大范围中选择小范围,在小范围内确定小专题。如学术界对洋务运动的研究、新大纲中“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的课题均可以细化,像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近代教育、近代军事、近代交通、近代思想文化、近代科技等各方面的影响,当然还可以进一步细化。然而这毕竟是“因人选题”,是由教师事先提供,未必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因此课题的选择也可以不限此列。学生可以更多地从现实生活中,提出和确定课题,如:有的男同学从自己的穿着想到“西装与社会进步”的课题;有的女同学

7、从文艺作品中看到古代妇女缠足联想到“缠足与放足”的课题,进一步加深了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有的学生由北京申办奥运会想到“奥运会的由来与发展”的课题,等等。这些课题提出以后,指导教师可以由学校指定,但最好由学生自己聘请,这样“依题寻人”,学生也许会更满意些。当然必须要细细推敲课题的科学性、创造性、需要性、可行性。像可行性原则,有的课题大城市可以做,但小县城难以做,有的课题适用于城市,有的课题适用于农村,特别是农村中学要尽可能挖掘潜力、因校制宜去确定,如校史的研究,地名、方言、习俗等的研究,即使是新大纲中列出的“如何看待五四精神”的课题,农村学校也可研究,图书馆中应能找到胡绳著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

8、动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以上这些题例应该说都是与历史息息相关的。(2)制订计划。要研究就要有一个通盘的计划,计划的制订要尽可能详尽、细致、周密。前面提到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因此小组成员的组成、分工必须要先确定。其次要考虑研究的目的、方式、步骤,用时与进度,何时开题与结题,以什么形式结题,所要查找的资料或调查考察的对象,哪些方面需要老师、家长、专家等的帮助,经费预算,等等。计划必须由全组成员认真讨论,共同拟定。计划是否可行除了征求指导教师意见外,还可以通过开题报告的形式请有关方面的代表进行论证、质询,广泛征求意见,也许有些课题因条件不具备,在开题时就很难通过,如新大纲中“中

9、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课题在一般农村中学就难以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3)实施研究。在具体研究前,应该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如:实物准备,带好笔记本、卡片等物品;心理准备,如何与外界打交道等;经济准备,可能需要备一点钱,等等。而指导老师也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个学习包(或资料包),里面可以是与课题有关的一些背景资料,或是设计的一些研究记录表等,当然这些尽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研究的方式视课题内容而定,主要有这样几种:文献研究式。这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式,它主要是查阅资料、筛选信息,最大限度地选取有典型代表性的有效信息,来提炼或论证某个观点,分析说明有关问题。它一般适用于相对注重学术性的一

10、些课题,如新大纲中“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的课题,只有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既分阶段又从总体上来进行研究,才能弄清近现代中美关系的走势,而只有对中美关系的历史研究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认识中美关系的现状,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调查研究式。主要是对历史遗物、遗迹、遗址进行考察,对历史研究专家和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现代人进行调查访谈等形式。这种调研往往能获得第一手或近乎第一手的材料,直观形象,可信度较高,学生可获得直接经验,更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如新大纲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本地区的英雄人物和革命斗争事迹”课题的研究除此之外既反映当代历史又反映当代生活的课题也完全可以采

11、用此种方式,像前面提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课题,就可以从对家乡变化的调查,来以点带面地研究。调查研究的形式要求先行调查,然后再对记录进行分析,调查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耐心,细心地观察或记录,因而是对学生多种素质的考验。假想研究式。历史教学乃至社会生活中,曾有相当多的人持这样一种观点:历史是客观真实的反映,不容许有半点假设。然而静观历史便会发现历史假设在历史表述中是随处可见的,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教材中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也将缓慢地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因此进行假想研究应当也是可以的,这种研究要求先提出一种假设或假想,再追踪通过探索得到的与生成的假设有关的

12、信息,加以论证。如新大纲中列出的“巴尔干问题的由来”课题可以假想:如果苏联不解体,巴尔干的问题现在是否会继续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把眼光更多地移注到对内因的寻找中,其实仔细研究便会发现战后巴尔干问题由来已久这种大胆假设要与谨慎求证结合起来,然而中学生毕竟还只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论证到什么程度就很难说,但他们敢于怀疑、敢于想象的勇气可嘉。比较研究式。比较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比较研究必须首先确定比较项,然后按图索骥查资料,循着事物变化发展的轨迹来比较,这就要求按题意、抓主流,进行对应比较,而不能在枝节上纠缠,或者简单类比。新大纲中就有“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比较”两

13、个课题。这种比较类课题研究时要尽可能在比较后再往前跨一步,能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说明一些问题,发人深思,给人启发。思辨研究式。这主要表现为教师将学术界尚有争议的课题目前所存在的几种不同论点或观点介绍给学生,观点尽可能让不同的小组或个人选择(当然也可能有的小组或个人选题相同),待研究终了再组织辩论(此类课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这颇有一种学术争鸣的味道,但这种“争鸣”是学生在选择了论点并作了研究后进行的,一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个别学生对两者择一或多中择一的观点都予以否定,并能别出心裁,推出新论,这当然很好,即使观点略显稚嫩也不要轻意否定。这种思辨式研究的重点并不一定在于是否有新颖的观点

14、,而侧重于论据是否相对充分,论证是否相对严密,重视的是研究推理的过程。新大纲所附的“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评价拿破仑”,都可以进行思辨研究,前者教材中还专门安排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的活动课,拟出了相左的观点,提供了四则材料和两篇参考论文。(4)总结交流。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它包括撰写总结报告、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两部分。研究报告可以是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包括题目、作者、摘要、报告主体、参考资料和致谢等方面。研究成果或是一篇论文,或是一条建议(如城市建设、土地使用要考虑保护文物资源,与人文景观相关的旅游资源开发等),或是一件物品(如以硬纸板为主做成的皇冠、用绳子串联的竹简等),

15、或者就是一本研究札记。而交流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如论文报告会、答辩会、辩论会、擂台赛、小型展览或表演剧,等等。4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研究性学习是从提出问题、确定课题开始的,因而可以有惊人的题目,却难以有惊人的成果,更何况它只是类似科学研究,对其评价就不必过多考虑研究程度的深浅和成果价值的大小,而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如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重在感觉、感受、感想、感悟,不求所有的成功,但求所在的体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重在态度、情感、意志、能力,不求人人都满分,但求个个都满意;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以自我评价为主,重在自立、自信、自励、

16、自为,不求别人都赏识,但求自己能认识。评价可以采取学分制,但应综合考虑包括上述内容在内的多个因素,如可以把过程评价定为8090,结果评价定为1020,等等,不一而足。研究性学习应注意以下问题1不要过于强调封闭的学科性。研究性学习毕竟是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主选择课题,现实生活问题不一定是从历史切入的,但学生可从中探寻历史的渊源、发现历史的因素、感受历史的存在。2不要受功利主义的影响。研究性学习表面看与高考关系不大,但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考试改革必将与课程改革同步,按照命题人的设想,材料解析题的改革方向是提供几段材料,只给分值,让学生作两方面的工作:第一,这些材料中有哪些史实?第二,从这些材料中你

17、能得到哪些认识?这实际上就类似于文献研究。3要综合考虑课题的质与量。由于课题研究类似科学研究,是“从做中学”,一方面不能用成人和专家的标准要求,另一方面研究是一种“长”作业,因而课题太多容易使学生能力、精力、财力跟不上。最好一学期l3个,且应是从各类课题中去选,而未必就与历史有关。此外还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考虑其不同层次的需求和不同程度的感悟,产生与学生心理结构相匹配的同构效应,使学生可以凭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4要兼顾好各类课程。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活动课中展开,它必须要与强调“双基”的分科课程协调运作。(江苏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殷俊 摘自:历史教学2001.6.)

上一篇: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2篇
下一篇: 你了解宇航技术发展历程吗?让他来告诉你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