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历史科学习兴趣的培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高中历史作为一门基础人文学科,拥有丰富的内容,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但一直以来,历史教学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课。再加上很多高中生不够重视历史课。这些都自然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解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势必会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果。而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提升高中历史的教与学的效果。二、课题界定高中历史新教材一反初中教材的编写模式,将其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以及选修的部分,而且在教材内容上较初中更为深入,除了要求高中学生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更侧重于对知识的分析、理解,注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高中的考试模式与初中也不尽相同,初中中考是以开卷考形式进行,且题目相对容易。高中历史既要完成会考,文科学生还要完成高考,而且会考、高考都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高中历史会考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和文字表达六种能力,而高考则要求测试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这就给高一历史老师提出了要求,首先是学生要念历史,其次是学生要掌握相当的解题能力。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的知识还停留在初中的认知水平上,到了高中对历史抱着无所谓或惶恐的态度,就给我们老师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兴趣历史,才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能力。我们界定的研究内容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以课堂为载体,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教师的教学模式创新为主,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引导对新教材的深入探究,以求更加科学地、轻松、愉快地认识新课程理念环境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现象。分析发展性教学策略的教育教学特点、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实现培养且有较高素养的高素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目标。???三、研究意义和价值1、研究意义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习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最切近的动力源泉。它与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是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内在动因,甚至使学习者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说,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应注意——关注学生兴趣,降低学科难度。
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应重在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高中历史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为他们以后的深入学习研究打下基础。兴趣是学习最根本、也是最为强劲持久的动力,我们的课程改革切不可忽视这一点。课改浪潮下,考察历史教学,关注更多的似乎是“研究学习”、“创新学习”、“自主学习”等等,在实施“研究”、“创新”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变相的“灌输”教学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这与我们高呼的“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兴趣”是相背离的。学生兴趣何在?其基本的着眼点就在于历史故事的趣味性。我们知道,“历史”英文写成“history”,译为“故事”,可见,历史课的本源就是历史故事的讲授。针对高中生,我们的课改应当还历史课的本来面目,多一些趣味知识,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降低学科难度,注重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化被动为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2、研究价值通过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充分感受历史知识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成就感和自信心,养成勇于进取、乐于竞争、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借助此课题研究的实施,对教育教学理论及其实践意义等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可以检验、丰富、完善有关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四、研究基础和现状分析关于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的研究,在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理论。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随着教育理念的革新与教学手段的进步,此项研究更应该与时俱进。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广泛吸收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学校校情以及各班班情,以及本县的乡土特色, 突出组的集体力量的作用,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本课题。五、研究目标与内容、预期创新点1.让学生充分感受历史知识的价值。历史知识本身的丰富多彩、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等,都可作为激发兴趣的切入点。这就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的用处很大。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根深蒂固的思想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很多家长也认为对于理科的学习更重要。这就导致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不高,也不了解历史知识的价值。实际上,以史为鉴是高中生完善自身和学习最重要的方式。了解历史人物、探究历史事件会让高中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少走弯路,对于学生自身修养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让学生了解、感受到历史知识对自己今后学习和成长的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2.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教学设备,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适用为主,避免过分花哨。使用多媒体是为给教学注入活力,通过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要知识点,增强听课的兴趣和主动性,绝不能只求表面热闹,而忽视课堂的任务和重点,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使用。第二,把握时间,防止信息过量。不能盲目加深拓宽某些知识点,使45分钟的知识容量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过多加快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结果五花八门的信息让人头昏目眩,只能够囫囵吞枣。第三,材料运用注意典型性。例子避免多而不精,最好是一堂课能围绕一个典型例子展开分析。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一个问题或一个现象进行全面和深入地分析、理解,能在认识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实培养能力。最后,多媒体运用不能完全代替板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有些地方仍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它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
而多媒体播放停留的时间间隙较短,学生来不及笔记或记忆。运用多媒体是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和手段。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倒好处。此外,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分组讨论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3.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模式的运用一直为广大老师所重视,这种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线、知识为纲,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转变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与创造思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在问题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我们必须确保此法运用的可预见性,因为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把一些较为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地提问,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预期创新点:我校是二级达标校,学生素质不是很高。
因此,立足校情班情,致力于教材研究,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励学生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由厌学、畏学到乐学、好学的转变。六、理论假设历史学习兴趣的缺失首先应从历史教学中找原因。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失去了学习的自由。诚如马士君、李海龙教授所言:“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必须按教师讲的去记忆,思考必须跟着教师的思路,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上教师一统天下;课下,学生又成了作业的奴隶,机械地记忆,训练。学生也许能考得高分,但却束缚了思想,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历史学习的活力与兴趣。”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了厌倦情绪。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外,历史学习兴趣的缺失也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关呢。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应对自身历史学习兴趣的缺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上。我们曾抽样对高一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近70%的学生学习历史课的主要方式是背诵记忆,仅有30%多一点的学生表示学习历史的主要方式是理解历史的因果关系,有超过60%的学生表示,对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或者老师讲授的内容从来没有过疑问。
这种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过于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成为纯粹的记忆历史的过程,这种过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摧残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除了教与学外,作为教与学导向的考试与评价机制也与历史学习兴趣的缺失有关。如果高一考试试卷难度太大,以高考的难度命题,学生考个及格都不容易,那就没有什么兴趣可说了。?七、研究方法采用查找文献法、自主探究发现法、问卷调查法、资料收集法、辅导讲座等。并进行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现状研究,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平等参与”的原则,把教学活动过程真正建立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较全面、多层次的主体实践活动,树立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