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古人所推崇的学习方法。以历史学科为例,读书最好联系实地考察,以加深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但据笔者了解,目前潮汕地区绝大多数中小学校严重忽视对于乡土文物的实地教学。由于缺少实地考察,学生们对于乡土历史的认识十分模糊,也对历史课本的认识相对肤浅。如何结合潮汕乡土文物,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是当前地方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潮汕文物、乡土历史、历史学习
结合地方文物学习历史的必要性
乡土的社会现实生活有其丰富的内容,是切入研究性学习的最好路径之一。乡土资料与学生课堂上接触的资料等历史载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未加雕凿”,加工前的历史载体显然要比加工后的历史载体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产生无穷的探究欲望。[1]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历史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关注。
近年来,在条件比较好的一些大城市,早就意识到将课本知识结合本地历史文物进行学习的必要性。例如广州,由于历史上和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紧密相关,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时,一些广州学校的教师会组织学生去参观黄花岗起义烈士陵园、国民党一大遗址、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等等。再以深圳为例,深圳虽然开发较晚,但一些学校为了让学生了解这座开放城市的历史,也会组织学生参观大鹏所城、龙岗客家围屋,以让学生了解深圳本地历史的源远流长。实践证明,通过对文物进行实地了解,巩固课本所学知识,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办法。
不仅是教育技术手段走在全国前列的广州和深圳,甚至相对落后的内地省份,也出现了利用地方文物进行历史教学的范例。例如青海省的个别教师,利用该省现存的古代遗址,让学生了解早期人类社会,使学生对书本僵化的说教有更直观的补充;在讲解魏晋南北朝鲜卑族与汉族文化融合时,教师根据青海当地土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来进一步阐述文化的多元现象。[2]这些做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遗憾的是,根据笔者在潮汕三市了解到的情况,绝大部分学校的教师都没有带领学生去看本地的文物。不仅如此,学生因为缺少指导,也少有意识去细看历史文物。导至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一是目前的中学历史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不论中考或高考,对乡土历史考查的份量很少,导致教师、学生忽视本地历史文物;二是不少教师本身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够,也少有科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如何系统深化课本知识的理解。
假如只依赖于简单课本知识的学习,就会缺少对本土文物的鲜活认知,学生们因缺少对于历史感性认识,会觉得学历史枯燥、无味,并严重削弱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效果。一般来说,中学历史课讲述的都是过去发生的大事情,时空跨度大,涉及面广,这对于现在年龄不大、见识不多、阅历不深的中学生来说,总有一种难以逾越的“距离感”,不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感觉最亲近呢?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最熟悉的社会环境莫过于自己的家乡。[3]从长远看,为维持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了解乡土文物是在所必行。
其实,按照教育部的指示,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历史研究性学习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应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以个人或小组活动为形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和科学结论,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4]结合地方文物,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是中学历史学科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自2003年开始,国家已经倡导三级课程体系,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是尊重多元思维的思想进步,更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指明了方向,乡土教材与历史研究性学习应该整合,以增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5]立足于潮汕地方,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有利于本地乡土教材的编写。
潮汕文物遗迹的得天独厚
潮汕地区被誉为“海滨邹鲁”,至今保存着大量的文物遗迹。中学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最好能够结合本地文物遗迹进行历史课传授,以让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印象深刻,并让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现以澄海陈慈黉故居、揭阳丁日昌故居故居等文物遗迹说明之。
澄海陈慈黉故居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距市区约1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故居始建于清朝宣统年间,历时近半个世纪,集陈氏几代人的心血,计有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等宅第,占地2.54万平方米,共有厅堂506间。
走访陈慈黉故居,可让学生获得的知识至少有:其一,有“岭南第一侨宅”之美称的陈慈黉故居是潮汕地区“驷马拖车”建筑格局的复杂化,通过实地考察这所著名故居,学生能加深对于潮汕地区传统建筑、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了解;其二,故居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增设了陈慈黉家史馆、红头船雕塑、潮汕戏曲馆、潮汕功夫茶馆、老潮州小食馆、书画廊、微雕展馆、潮汕工艺礼品馆等富有潮汕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景观,通过这些景观,学生们会强化对潮汕文化的感性认识;其三,陈慈黉家族是潮汕华侨世家的典型,通过对陈慈黉家史的了解,深化学生对中国华侨史、潮汕移民史、近代工商史的认识。
再以揭阳丁日昌故居为例,丁日昌在揭阳的府第,当地称为“丁府”,后改成丁日昌纪念馆与揭阳市民俗馆。“丁府”规模宏大,房屋高敞,是一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丁府”内有4条直巷,两侧有大小房间96个,其中主体建筑是中轴线上的光禄公祠。
通过走访丁日昌故居,学生们可获得的知识至少有:其一,“丁府”是典型的潮汕建筑,在访问“丁府”的过程中,学生们可获得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鲜活印象;其二,丁日昌是晚清大员,出身贫寒,纵观丁日昌一生,他是以努力读书、勤奋实干改变命运的,他也是洋务派代表,走访“丁府”,可以加深对于晚清官制、科举制度、洋务运动的了解;其三,丁日昌是广东客家人的代表,走访“丁府”,能增进对客家文化的了解。
其实,潮汕地区的名人故居、宗祠、寺观、庙宇密布,走访一处历史文物,所获得的知识往往并非某单一学科可以覆盖的。例如同样是名人故居,走访澄海秦牧故居可获得对“四点金”的建筑特点认识,还有增进对中国新文学历程的理解;走访揭西县河婆镇三山国王庙即霖田祖庙,除了建筑学知识,还可获得宗教、风俗的知识,等等。还要看到,地方文物遗迹往往存有文笔优美的碑文材料,这些也可作为中学语文的参考资料。如饶平县大埕镇的三山国王庙即鸿埕大庙,门口有不少诗文,在组织学生参观时,特别让学生收集三山国王庙的相关诗文,回来进行学习。
另外,潮汕人民绝大部分是中原移民后代,借助地方大量宗祠、祖庙,了解本地移民史,这是大量地方宗祠、祖庙的价值所在。中国自古就有记家谱、写家史的传统,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家史,实践证明,写家史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6]通过走访宗祠,查阅族谱,访问老人,弄清本地移民的一些情况,这是本地中学历史教师的责任。
地方文物研究性学习的个案
既然走访、参观乡土文物对于历史学习价值重大,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参观乡土文物遗迹,并加深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笔者认为,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比起让学生漫无目的、走马观花去看文化遗迹,效果要好得多。现以饶平土楼的参观、走访说明之。
饶平土楼有600座左右,分为楼房和平房两种,造型有圆形、方形、八角形、背椅形、蟹形等,但大部分是圆形。县境北部山区的上饶、饶洋、新丰、建饶、三饶、新塘;中部丘陵的汤溪、浮滨、坪溪、浮山、东山、渔村、新圩、樟溪、钱东、高堂、联饶等乡镇,都建造有这种大小有分、高低有别、错落有致、环形相接、造型多样、结构精巧、规模宏伟的古堡式土楼。饶平土楼分属客家、潮汕二系,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长期以来,由于饶平县地处偏僻,即使不少本地潮汕人,对于饶平土楼的价值认识也不多。对于饶平土楼的价值关注,倒是来自近年来一些研究建筑学、民俗学、客家学的学者。通过考察饶平土楼,加深对客家文化、土楼建筑、潮客文化交融的了解,这是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为此,笔者按如下顺序指导学生进行客家土楼考察:
第一,让学生亲自到饶平县图书馆、新华书店搜罗有关土楼资料,凡介绍客家建筑学、客家土楼的书籍,如有可能,均进行借阅或购买,有必要时,对于相关文字或图片进行复印。
第二,借助网络,查阅饶平土楼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饶平土楼的分布、造型、用料、功能,等等。也有的学生,找到了一些土楼的视频资料,这样,在没有走访土楼之前,学生们对于土楼的历史、现状,已经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确定走访对象,笔者列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8座土楼,名称有:道韵楼、润丰楼、南阳楼、新彩楼、镇福楼、永定楼、凤岗楼、德馨堡。其中,道韵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润丰楼、建阳楼、新彩楼、镇福楼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述土楼主要在饶平北部,这也是饶平土楼最为集中的地区。
第四,实地走访土楼,在走访土楼过程中,要求学生亲自拍照,包括土楼建筑、碑文,让学生们和土楼居民、特别是老人进行交流。在了解土楼历史过程中,要求学生随时做好笔录工作,有的学生还借助录音笔,录下土楼居民的发言。
第五,整理资料,并组织课后讨论。例如永定楼,笔者和学生们进行讨论后,获得的认识有,如永定楼是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再如道韵楼,是立足于防卫需要,该楼体现了术数学、风水学对于中国建筑的巨大影响;至于德馨堡,其创建可能和明清时期闽粤沿海的兵匪、海盗有关;如此等等。
第六,撰写考查总结,介绍某一座土楼的基本情况,或是集中写土楼的某一方面,例如,土楼的变异、土楼的保护、土楼的旅游价值。还有的学生,以游记的笔调,写了土楼的方方面面。
乡土文物研究性学习的若干原则
饶平土楼之外,潮汕地区还有不少宗祠、寺观,庙宇笔者是以同样的方法,要求学生们留心周围的宗祠、寺观、庙宇,并从这些文物中发现历史价值。通过长期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感知能力,这是利用乡土文物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魅力所在。
几年下来,在从事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笔者总结出需要注意的原则有:
第一,选取的文物要有较好的文物价值,国家级、省级文物单位,是了解的首要对象,之后再考虑县级文物单位。在笔者看来,诸如潮州的许驸马府、开元寺,普宁的方耀故居,饶平的丁未革命系列遗迹、张竞生故居,是较好的学习对象。
第二,选取的文物最好离学生所在家庭、学校比较近。例如德馨堡的参观,就是考虑到距离学生所在的饶平县黄冈镇较近。从学生的安全性考虑出发,访问的文物单位一般不能太偏僻,在地图上最好有明确指示。
第三,选取的文物最好是可以对比的一组对象。例如,潮汕三山国王庙比比皆是,可以让学生观看有代表性的庙如揭西河婆的霖田祖庙、饶平大埕的鸿埕大庙。再以妈祖宫(又称天后宫)为例,最好参观二所以上有代表性的妈祖宫,以进行对比。类例的例子还有本地祠堂、佛寺,等等。
第四,鼓励学生有不同意见、并从不同角度对于历史文物进行解读。比如,笔者曾经让学生参观饶平县大城所,这是广东遗存的明代军事建筑设施。在参观时,有的学生关注大城所在历史上的作用,有的学生重视大城所受破坏情况,有的留意大城所的建筑布局,有的关心大城所中的民俗信仰,有的发现当地人语言的特殊性,也有的了解本地姓氏和潮汕地区的不同,等等。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和所掌握的史料去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不求结论的唯一性和标准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学习方法也由单一的课堂学习转变为开放式的学习。[7]
第五,关于历史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定位。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起指导作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帮助者。历史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乡土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对当地的风土文化进行系统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合本地实情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以供学生选择、研究。[8]
总之,研究性学习难度大,也对指导教师提出较高要求。为了为效指导学生参观文物,教师平时应该多思考、多读书,加强对于历史文物、资料的解读能力,并善于从网络寻找相应的知识。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实物进行研究性学习,也是近年语文、地理学科的趋势之一。例如有的语文老师,在讲授老舍作品时,在网上搜集大量资料,并组织学生参观北京的老舍茶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也请来专家讲授老舍生平和作品。[9]历史教师应借鉴其他学科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实地参观的方法。
——本文同载于公众号:聆雨居士。作者是中大史学硕士,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参考资料:
[1]沈红梅:《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教育教学论坛·中旬》,2010年第7期
[2]赵荽贞:《地方文化对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直接影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年第4期
[3]周治颐:《乡土史教学初探》,《当代教育》,2008年第4期
[4]王冬辉:《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第8期
[5]韩劲松:《乡土教材在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探究》,《成功·教育》,2009年第5期
[6]刁利琼:《家史调查与历史研究性学习》,《考试周刊》,2008年第17期
[7]张妮:《试论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年第5期
[8]纪君:《刍议乡土资源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第10期,
[9]李文光、王雅杰、郄超:《网上研究性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第5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