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4日下午2时,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研究生班主办的“法大史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七讲以线上腾讯会议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主持人由中国史专业研究生班班主任高翔宇老师担任。会议邀请了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胡小进教授、邓庆平副教授及王静老师作为特别嘉宾,为同学们指导论文写作,传授学习经验。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2019级、2020级中国史研究生与人文学院2021年第五届中国史优秀大学生夏令营营员们共同参与了本次会议。
主持人高翔宇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法大史学”工作坊至今走过的历程,其次介绍出席会议的各位嘉宾老师,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感谢,随后邀请历史研究所所长胡小进老师致开幕词。胡老师对首次参加工作坊的各位夏令营营员表示欢迎,并宣布“法大史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七讲正式开始。
第一位报告人是人文学院历史文献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汤洋,她报告的论文是《在界与业之间:明清时期的县界划分与湖业争讼——以高淳与当塗围绕丹阳湖的纠纷为例》,论文从丹阳湖域湖民以湖为生、谋取湖利的事例出发,讨论当地湖民纠纷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方式。同时,她探讨争讼中湖面的划分与划界的意义,以及湖界划分与当地人利用湖利之间的关系。人文学院专门史2020级硕士研究生刘依龙对论文进行评议,充分肯定了文章选题价值高,史料丰富扎实,但存在附图不规范、论证不够严谨等问题。
第二位报告人是人文学院2019级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贾致一,她报告的论文是《走出庚子:西什库教堂的教产与记忆》。论文讨论的是“义和团运动高潮”背后的西什库教堂,从主流政治叙事中抽离出来关注西什库教堂被人忽略的教产和记忆。人文学院2019级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肖玥对论文进行评议,认为论文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逻辑顺畅,档案资料丰富,但主题不够鲜明,例证须加强说服力,史料类型有待丰富。
第三位报告人是人文学院2019级专门史硕士研究生许宇芳,她报告的论文是《基督教青年会少年夏令营初探——以报刊资料为中心的考察》。文章介绍少年夏令营的由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少年夏令营的兴起与运作,并对其优劣得失进行评价。论文评议人为人文学院2019级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何真,她认为文章选题新颖、史料丰富、内容完整,但对夏令营概念缺乏界定,且存在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混用问题。
随后是老师点评环节。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邓庆平老师对汤洋的论文进行点评,充分肯定论文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视角,但指出需继续加强学术史梳理,提高文章写作能力,将研究实践与研究目的同步。邓庆平老师由此引申出学术论文的成功要素——一是选题,二是写作,向夏令营营员及中国史硕士生们传授论文选题与写作技巧。
王静老师对许宇芳的论文进行评议,认为文章选题颇有价值,资料翔实,写作思路清晰,符合史学论文的学术规范。但对副标题中的“报刊”一词需加界定,另外文中参考文献格式与字体须统一。对于贾致一的论文,王静老师认为论文一手史料丰富,对历史学研究理论也有一定的掌握。但遗憾的是论文主题不明确,节标题的使用不够概括。另外,词句的使用应避免口语化。王静老师还指出二人的论文均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对外文史料的运用不足,对于首次出现的外国地名和人民需要标注原文。评议结束后,三位报告人依次做出回应。
接下来是自由交流环节,历史研究所老师与夏令营营员、中国史硕士生们关于论文的内容进行热烈的讨论。营员们自由阐发观后感想,认为对于儿童史研究,可以从儿童的作文和日记中拓宽史料渠道,从而关注研究中儿童的主体性,避免“没有儿童的儿童史”。对于历史与记忆的问题,营员也积极阐发自己的见解,与硕士生们展开交谈。此外,营员们向老师虚心请教论文如何选题,如何搜集民间文献,如何写作学术综述,如何关注学术前沿等问题。四位老师依次热心地对各项问题做出解答,并鼓励同学们多看书、多写作、多实践,不要畏惧失败,从实践中摸索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最后,胡小进老师对工作坊做总结致辞,充分肯定此次工作坊在校内外学术交流中的意义,鼓励同学们在学术上继续精进。随后胡老师宣布“法大史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七讲活动圆满结束。
(文/图 肖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