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边比较法为格林伯格首创,起初被称为大规模比较法,马提索夫称之为宏观比较法,中国学者采用"远程比较法"。格林伯格使用多边比较法起始于研究非洲语言之时,即他的分类思想基本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他的分类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篇文章中:《历史语言学与无文字语言》(1953),《语言的发生学关系》(1957),《语言分类的方法论》(1963)。格林伯格使用多边比较法系统地比较词汇,词对词,音对音,凡是达到系统对应的几种语言,就认为有发生学关系。相似性越系统化,越频繁,语言之间的关联就越紧密。因此格林伯格的"大规模"就是指所比较的语言数量或是词汇数量巨大。他认为,参与比较的语言数量越多,比较的词汇数量越多,语言之间词语的偶然相似性的概率在统计学意义上就越小,越不可能,这就是它与传统比较法的根本区别。自格林伯格使用多边比较法伊始,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特别是《美洲语言》(1987)的问世,在美国本土掀起了一股有关语言分类方法论的大讨论。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的表面相似能否作为语言同源的证据2.古音构拟是否必要3.时间久远的语言能否辨认出来4.证据数量庞大是否能证明语言同源多边比较法主要关注远距离语言之间的词汇比较。
由于语言变化速度很快,语音和词义都在不断演化,所以给远距离语言之间的发生学关系确定带来一系列困难。虽然形态有助于识别更为远古的语言关系,但是形态也在变化,即使速度变化较慢。而随着语音、词义和形态的不断变化,语言可能变得面目全非,远古的痕迹被掩藏得很深。语言的不断裂变导致语言差异越来越大,以致于经过五千到一万年之后,即使原来是同源语言,到后世可辨认的相似词也只剩下10%,甚至更少。如果仅靠语言学的证据,是无法确定他们的发生学关系的。多边比较法的缺点很明显。在做同源比较时,格林伯格完全忽略元音,辅音对应的范围过宽,只要发音部位相同或相近都可视为同源,而且象声词经常出现,这些导致词源证据极不可靠。另外,虽然格林伯格一再申明基本词汇优于文化词汇,但是他所提供的词汇证据,大多不是基本词汇。因为只有基本词汇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除借词。另外,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能够轻易地检测假说证据是否正确可靠。计算机对那些复杂、重复的计算很方便,这也是为什么琼斯凭直觉提出印欧语系假说时能被人接受,而格林伯格根据"扫一眼"的相似就确定语系分类的直觉却很少被人接受。最后要说的是,传统的历史比较法从来只讲系统的对应,不讲相同或相似。同源词在亲属语言里经过千余年的演变可能很不像,但语音只要有系统的对应,仍是同源词。那些表面不相似但却是真正对应的词,通过多边比较法很难发现它们同源,也很难发现对应的历史层次。因此仅仅依靠简单的表面相似来确认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是没有多大说服力的,也是不可靠的,这也是一些语言大师如李方桂和马提索夫等人对此不以为然的原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