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吴丹青《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堂实录

吴丹青《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堂实录

吴丹青《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堂实录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238节)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_中国现代化摸索历史_释行宇肌肉照正面

吴丹青《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堂实录

(原题:情感·意象·意蕴——《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师:初次见面,我们相互认识一下好吗?是我先自我介绍还是你们先自我介绍?

生:老师您先自我介绍吧!

师:这就是老师的自画像(幻灯片展示):

白云瀑 吴丹青

我自从天降,孤崖一为停。幽岩生春意,深谷传远情。日照飞彩影,风来舞轻听。与谁两相悦,凝碧待月明。

师:老师我本来是天上一朵白云,偶尔飘落在一个山谷化为飞流,日光变幻着我七彩的身影,清风舞动着我轻灵的歌声。当月上东山之时,我就是那一潭清泉静默的守候,等着你静影沉碧,等着你波光盈盈。而今天你们正是我今天等候相知相悦的那一轮天上的明月。

学生介绍个人或班级情况。(略)

师:其实,“未见其人,先识其字”,老师在你们的预习作业里就知道大家的勤奋和潜力了。同学们针对课文提了五十多个问题,一节课里我们不可能都解答。但如 果解决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其他问题也不成问题了。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弄懂一点自己原来不懂的,也留点困惑课后思考,好不好?

我眼中的祖国

师:看到“祖国”两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祖国是辽阔的,有960平方公里的疆域。生:祖国是伟大的、富饶的。

生:我以为是亲切的。因为我出生在祖国,成长在祖国,祖国给了我受教育的机会。(生笑)

生;我觉得是坚强的。

生:我想到的祖国有千年的历史。生:提到“祖国”我热血沸腾。

生:我觉得是祖国给了我一切。我们与祖国相依相存。

师:是啊,我们和祖国相依相存。那么在著名当代诗人舒婷的眼里祖国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她的一首诗歌。请大家读课题。

升调和降调

生(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师:读错了一个字。哪个字?生:啊(a、ya、wa)!

师:(边板书边说)“啊”在句中或句末的时候要根据前面的音变音。变音规律可以简化为:用“a”和前 一个字的韵母或韵尾相拼,比如说“希望啊”,用“望”字的韵尾“ng”和“a”拼读,读“nga”。跟我读:“希望nga”。(生跟读)假如没办法拼读,比如祖国的“国”的“o”跟“a”是没办法相拼的。那就都读成“ia”,作为句末语气词要读轻声。跟我读:祖国呀!(学生跟读)

师: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读得很好!你们读得是一种平行语调。(板书:→)我们常常就是这样读课题的。但是假设你是刘翔,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世界冠军,你站在领奖台上,眼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你这时候呼喊一声:(师指向屏幕,生齐读:祖国呀,我亲爱的祖国),这是什么语调?

生:升调。

师:对,升调,上行语调(板书:↗)。然而此时此刻你来到北京的圆明园,面对当年被八国联军烧毁、洗劫一空的圆明园废墟,你想起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想起 了和外国侵略者签署的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这时候你在心底轻轻地呼唤一声(师指向屏幕,生齐读:祖国呀,我亲爱的祖国),你的语调是?

生:降调。下行语调。(师板书:↘)

师:不同的语调表示不同的情感。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板书:情感)接下来我们有感情地去朗读诗的第一节,请注意作者的感情基调,尤其注意最后一个词“祖国呀”的语调。

通过意象解读诗意

生齐读第一节。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读“祖国呀”用的是——(师生一起说)降调,下行语调。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感觉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非常沉重。因为写到,我是你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感觉当时的祖国境况不好。

生:我是从干瘪的稻穗和失修的路基看出当时中国是很落后的。作者是很爱国的,所以他当时应该很失落。

生:我是从熏黑的矿灯,蜗行摸索这些词语感觉到祖国的困境,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感觉伤心。

师:你们看到过老水车吗?生集体:没有。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幻灯片出示“老水车”的图片)这就是老水车。如果在旅游景点游玩,看到景区里这样的老水车时,你的心里会觉得沉重悲哀吗?

生集体:不会。

师:那为什么看到舒婷诗歌里的老水车,你就悲哀起来了呢?生:因为有“破旧”这一修饰语。生;因为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师:看来舒婷诗中的老水车已经不是客观存在的老水车了,这水车上面有着诗人的情感,作者赋予这水车一定的思想内涵。这种倾注了诗人或者作者情感的具体的物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板书:意象)。比如说,当你思念家乡的时候,你常常会想到什么?

生:家乡标志性的事物。

师:说到我们祖国的雄伟伟大,你就会想到什么?生:万里长城、天安门。

师:这些都成为我们心中的祖国的象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轮明月也就成了我们中国人思乡的意象。诗人常通过意象,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来表现情 感。那么我们读诗就应该通过意象去解读诗歌的思想内涵。我们首先品读第一节,看看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哪几个让你最有感触?你看到这些词语,会联想 到什么?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在头脑里想一想再说。生:我想起的画面是淤滩上的驳船:驳船陷在烂泥里面,一些光着身子的纤夫拉着纤绳努力地走着,我看到了一个很令人伤感的画面。

师:假设你就是那个纤夫,你会有什么感觉?生:我会感觉很痛苦。

师:很痛,纤绳深深地勒进你的肩膊,痛在你的身上,痛在你的心里:祖国呀,苦难的祖国呀。

生:我看到“熏黑的矿灯”,和“历史的隧洞里”,就想起这样的画面:一个矿工头上戴着矿工帽,他在一个很破旧的隧道里面慢慢爬行,他的脸上已经被那些黑土抹得十分狼狈了,全身衣衫褴褛、破旧不堪。这让我想到祖国以前是多么的落后,一对比,感觉今日的祖国多么繁荣富强。

师:由过去联想到现在,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今天的繁荣富强需要多少人去经历在历史的隧洞里艰难摸索的路程。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干瘪的稻穗”和“失修的路基”,收获的季节但是稻穗全都是干瘪的,可以想象在很广阔的田园上没有一点生机;道路年久失修,没有人管理它,这是非常荒凉和冷落的景象。

生:我看到“干瘪的稻穗”,想到现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已成功研发出来,我们每天都能吃得饱,穿的好,想到以前农民伯伯们也许都饿得面黄肌瘦。如果我处在那种情况下,心里就有一种希望祖国赶快富强的愿望。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破旧的老水车”,水车刚使用的时候应该是欢快积极的,可是到了破旧的状态,工作是迟钝的、盲目的,而且是被动的。我想起中国历史曾经有过的变化,由盛转衰的迹象。

师:曾经由盛转衰。你想得非常深刻。“纺着”疲惫的的歌,这里用纺字似乎不妥啊,改为“唱”好不好?

学生:不好,我觉得“纺”字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疲惫这种感觉,因为纺字可以让人联想到纺车在纺织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不是特别连贯,既然是疲惫的歌,就不应该用显得“欢快”的感觉来唱。

生:我觉得,如果用“唱”就表现出一种生机,用“纺”给人一种机械的感觉,让我联想到那时的中国历史进程是非常缓慢的,那个时候整个国家环境呈现出一种死气沉沉,一种衰败的感觉。

生“纺着疲惫的歌”可以让我想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妇女。脸上很多皱纹,在纺织机前。她瘦瘦的,伛偻着腰,那纺车转啊转啊,缓慢地、周而复始的就这样转啊。想见我们祖国当时工农业生产的落后。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熏黑的矿灯”和“历史的隧洞”,文明和智慧的曙光已经被周围的黑暗所笼罩,纵使历史隧洞多么发达,我们也无法找到正确的道路。(掌声响起)

用声音传达情感

师:我们无法找到正确的道路,所以贫穷,所以衰败。读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诗人内心为什么这样沉重悲哀。老师读一读这节诗,看看能不能传达出诗人这样的情感,同学们听的时候注意老师跟你们刚才的朗读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上作出记号。(师配乐范读)

师:请同学们评价老师的朗读。

生:我是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的,我觉得老师读的时候,身上仿佛驮着东西,驮着对祖国的爱,驮着对祖国的信仰。所以,我觉得她的声音是很深沉的,有点悲哀,但又有着永远不放弃的坚韧。

师:好!你领悟到诗歌朗读的真谛。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朗读需要思想情感,那具体而言老师是怎样、用些什么方法来表现这样的情感的呢?

生:我从老师的语气语调上听出惆怅和叹惋。老师的朗读有轻重、也有快慢,通过变化来表现感情。

生:我们读时语气似乎没有什么变化,老师读的时候,前面是舒缓的,后面是快速的,语调基本上是降调,但有变化,有降有升。

师:很好!你们看一下(提示学生看屏幕上的朗读记号),老师的朗读有语气的轻重变化、语速的快慢变化、语调的升降起伏。比如重音的处理,你们有没注意到,哪些是重读的?(生小声:破旧的老水车、疲惫的歌,中心词)对,意象和它的中心词,而且,重读音,是不是就读得很响?(生:不是的)有时变化语速、延长声音、停顿都可以起强调的作用。我们班有没有同学能模仿老师的朗读读一遍。

生(自告奋勇):我来吧!(深情并茂地朗读)(全场掌声)

师:和老师的朗读很像,有些地方甚至比老师还读得好。那么第二节我们应该怎么读。第一句的重音应该是——

生:贫穷。

师:我是贫穷(范读),我是——

生:悲哀。

师:第三句——

生: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

师: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范读)。第四句呢?

生:未落到地面。师:那最后的“祖国”怎么读——

生集体:降调。

师:大家一起来读。我是贫穷——(生集体读第二节)

为什么用那么多的词句描写祖国的苦难

师:前面两节诗读后,老师心里有一个困惑,舒婷诗歌里的祖国,和我们同学看到“祖国”这个词想到的祖国很不一样,沈梦婷、赵勇、何震三位同学在预习的时候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幻灯片出示学生问题):诗人对祖国充满了深情,应该写祖国的繁荣昌盛,可为什么用那么多的词句描写祖国的苦难?——沈梦婷、赵勇、何震

生:因为诗歌写于1979年,新中国建立是1949年,发展的时间很短,而且那时可能是中国最贫困的岁月。

师:你注意到诗歌创作的时代,很好,但是诗歌前两节写的只是49年到79年这个阶段吗?你们到诗中找一找表示时间的词语。

生集体:数百年;千百年。

师:还有一个词表示时间更早。

生集体:祖祖辈辈。

师:那就是说中国历史有几千年,舒婷就说了几千年。在你们的思想中,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都是贫穷、落后,让人悲哀吗?

生:新中国成立后,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

生:我觉得在汉朝,西汉时期都是非常富强的。

生:古代有四大发明。

师:那么应该说“我就是古代的四大发明,我就是你大汉盛世”,可是舒婷为什么只是选择反映我们祖国贫穷、落后、衰败的像破旧老水车这样的意象来写祖国的历史呢?解答这个问题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生:先要弄懂这一段的意思,然后从词语入手,理解诗歌的意思。

生:还要联系上下文。

师:确实,不仅要从这一段的词句入手,还要联系全文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班有些同学在其他段落里抓住一些关键的句子,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幻灯片出示):

为什么说“我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梅皓艾、丁子杰 “神话的蛛网“指的是什么?是否指文革十年的错误?——张军军、陈艳、丁子杰、陈伟、李华杰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我”,这时都1979年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伤痕累累”呢?——赵勇、杨振

“我”为什么是“迷惘的、深思的、沸腾的”?三个词是以怎样的顺序排列的?——夏雪、季鑫、鲁晓桢、冯静

师:对“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神话的蛛网“伤痕累累的乳房”“我”这四个意象的解读能帮助我们解答刚才的问题。先看第二个,“神话的蛛网”指的是什么?

生:封建时候的旧思想。

生集体:迷信的思想。

师:迷信什么呢?

生:这也许是指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开始,一直到后来的文化抑制运动,长期抑制我们的新思想,新文化。文革是最后一个抑制思想的时代,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思想才得到真正的解放。

师:你真是一个思想深刻的女孩子。如果就像你所说的那样,从古至今我们都被某种思想观念所抑制,联系到舒婷诗中所写的这些意象,那抑制我们思想有可能是哪些观念呢?。

生集体:自夸地大物博,封闭,不开放,固步自封,闭关自守。

师;所以我们富国强民的愿望就像飞天袖间的花朵,一直都没有落到地面啊。飞天是传说中的一个神,据说它代表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想象一下飞天袖间的花朵散落 到祖国大地上,那该是怎样的莺歌燕舞,繁荣昌盛的景象啊!然而即使在新中国成立至舒婷写作的此诗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实现美好的愿望。

师: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一个时代性的标志是什么?

生集体: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经济建设。

生:舒婷这首诗就是写于1979年。

师:通过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来解读诗歌,也是一个解读诗歌的方法。生:我觉得也许和舒婷自身的经历有关。

师:你提出了一种解读方法——联系诗人个人的经历去理解诗歌。也就是说读诗除了从文中的意象去理解诗人的情感外,还可以知人论世(板书:知人论世),联系写作的创作背景,联系作者的个人的经历。

师:舒婷的个人经历,老师这里不介绍,但从舒婷的一首诗里边(幻灯片出示舒婷《一代人的呼声》),你或许可以想象出她经历过什么,舒婷现在应该是五十多岁的人,她最美好的时光应该是在什么时候度过的呢?

生集体:文革时代。

师:她说“我绝不申诉”,但其实她申诉了,她说(生齐诵):我绝不申诉/我个人的遭遇/错过的青春/变形的灵魂/无数失眠之夜/留下来痛苦的回

忆 我推翻了一道道定义/我打碎了一层层枷锁/心中只剩下/一片触目的废墟------

------为了一度露宿肩头的画面/不再使我们的眼睛无处躲避/为了百年后天真的孩子/不用对我们留下的历史猜谜/为了祖国的这份空白/为了民族的这段崎岖/为了天空的纯洁/和道路的正直/我要求真理

师:舒婷不是为个人申诉,而是为一代人,一个国家申诉:为了祖国的这段空白,为了民族的这段崎岖,为了天空的纯洁和道路的正直,我要求真理。舒婷那一代经 历过文革的年轻人,他们迷惘,他们失落,他们怀疑,然而始终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思索着国家的命运。不懈地探求真理。正如和舒婷齐名的朦胧派诗人顾城所说 (ppt出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请大家背诵这句诗。(生背诵)

师:说到这里我们应该能够回答同学提出的“我为什么是迷惘的、深思的、沸腾的。这里‘迷惘、深思、沸腾’这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更换?”这个问题了吧?

生:不能更换,作者的思想有一个递进的过程。

师:舒婷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一提起祖国,就用黄河长城泰山这些博大的意象去歌颂祖国的伟大,而是着眼于自己内心真切的感受,选择独特的意象比如表现出我们祖国当时破旧贫穷落后的老水车这类非常平凡而意蕴深刻的意象来表现她的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人们常用的意象,我们称之为公共意象,而像舒婷用的“老水车”,顾城用的“黑色的眼睛”是他们自己独创的,我们称之为私设意象。你觉得在诗歌创作中公共意象和私设意象,哪一种更有价值?

生:私设意象是创新的。

生:私设意象更能让人铭记在心。

师:两位同学一个从作者的角度说它独特、创新,一个从读者这个角度去说能够让人铭记在心。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公共意象的价值,公共意象因为无数诗人文者的 情感叠加,逐渐积淀较为固定的情感内涵,具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常常会引起读者超越时空的历史联想。我们再来看一看跟舒婷、顾城诗风比较接近的朦胧诗派的另 一个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里的一些意象。

生:蜘蛛网、烛台、灰烬、雪花。

师:选用的意象很特别吧?表现的思想很深刻。这样的贫穷,这样的绝望,但是诗人说:我依然相信未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节诗。(幻灯片出示,生齐读):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语言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意象的色彩

师:舒婷他们这些诗人正是抱着相信未来的信念对祖国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这首诗前两节是写过去到现在,那么现在站在时代的交界处,写诗歌的第三节时,舒婷又用了什么意象?这里的用词和第一二节有什么不同?

(师板书:过去←现在→未来)

生:这里的用词是积极向上的,对未来充满希望。

生:第一节是破旧的,现在是簇新的。

生:这里有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而在第一段是熏黑的矿灯,过去是黑暗的,而未来就是光明的。

师:古莲的胚芽。第一节有没有和它照应的?

生集体:干瘪的稻穗。

师:两节诗在色彩上有一个鲜明的对比,破旧的变成了簇新的,干瘪的稻穗变成了古莲的胚芽。虽然它在雪被下,但它一定能够冲破雪被抽枝开花,熏黑的变成雪白的、绯红的,过去是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而现在是在崭新的起跑线上,已经起跑,正在喷薄。还有一组,就是——

生集体:悲哀——笑涡。

(幻灯片出示):破旧的——簇新的

干瘪的稻穗——古莲的胚芽 熏黑的——雪白的(起跑线)

绯红的黎明

蜗行——起跑线 悲哀——笑窝

“我”是谁

师:舒婷曾写过:这世界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面对未来,舒婷又怎么说呢?看最后一节。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就是“我“。这个“我”到底是谁啊,课 前我们班有将近50个同学都不太明白(幻灯片视频显示学生问题的文档)。现在大家有没有理解。陶蔓之同学是哪一位?你现在明白了吗?

生:我想这个“我”指的是整个中华民族,所有的中华儿女,也包括舒婷自己。

生:是抒情主人公自己,还有和舒婷同一辈的人。生:是祖国的方方面面。

师:是啊!“我是十亿分之一,又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个“我”包容的内容太丰富了。那么现在你就是舒婷诗中的“我”,请你以抒情主人公“我”的身份去朗诵这最后一节诗,你怎么读?

生:我觉得“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写出了对献身祖国的热望,应该重读。生:我觉得“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情绪应该有变化,先读降调,后面再用升调。

生:富饶、荣光、自由三个词,应该一词一个停顿,“自由”更应该重重地读。

师:现在我们一起朗诵三四节诗,请同学们站起来,第三节老师读得响一点,同学们读得轻一点,第四节请同学们放开嗓子,大声读出来,注意最后一句语调上扬。

(师生配乐齐读。全场鼓掌)

用什么意象表达你的思想

师:当年舒婷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写下这首诗歌,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同学也没有经历过舒婷那代人的心路历程。那么在 你的眼中,我们的祖国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如果学习舒婷选择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意象,你会选择什么意象?请同学们同题仿写,写一节或几句都可以。(学生写作 后交流)

生:我是你河边崭新的抽水机,日日夜夜唱着欢快的歌??

师:你诗中的意象和舒婷诗中的意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下面展示作品的同学请读出你的感情好吗?

生(深情地朗读):我是你蔚蓝天空中的一朵红云/为你燃烧多彩的希望/我是你肥沃土地上的一株绿草/在春阳秋雨里茁壮成长/我是翻飞的蝴蝶/是绽放的繁花/把绚丽的色彩/描绘上你雪白的画板/——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生:我是光明/我是火焰/我是你手中描摹未来世界/彩色的笔体/是乡间田野/在等待着萌发的种子/——祖国啊!

生:我是你冰雪洪涝中坚毅的笑容/我是你地震后废墟旁鲜红的旗帜/我是你雪山上熊熊燃烧的火炬/是奥运会上闪闪的金牌/我是奔月的嫦娥/腾飞的神舟/载着希望的光芒/灼热的火焰/正在跳动/——祖国啊!

师:大家写得很好!当然如果我们想写出更好的诗歌,那就要读更多的诗。老师打印了舒婷的《致橡树》、《双桅船》,还有其他朦胧诗人的诗,比如北岛的《回 答》、梁晓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同学们如果想读的话到老师这里来拿。希望大家和老师一样,爱祖国,爱这个世界,爱诗歌,爱生活。谢谢同学们,下 课。

(沈程记录整理)

听课教师感言

吴丹青老师到安徽给无为县全体语文教师示范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有幸跟随其身边。感受最深的是吴老师倡导并践行的一个教学理念:以学生的阅读 期待建构课堂教学。虽然吴老师课前没有和学生见过面,但通过邮件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无为教师把八年级学生一个班的预习作业交给了吴老 师,吴老师从学生作业中揣摩学生的阅读经验、阅读期待,根据学情对原来的教学设计作调整,并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取了几个特别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串联课堂教 学。

课前我有过课堂教学内容太深、太难的担心,毕竟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但在吴老师非常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引导下,同学们都进入诗境,并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 自己或质朴或新颖的想法。学生参与面非常广。正如吴老师所说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这堂课的教学“增量”很大,无论是对诗歌的深度理解、思想情感的熏 陶,还是诗歌的读法和写法,尤其是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采用诗意的语言进行诗意的解读和对话,则是这堂课对文学教学体现文体特征的努力践行。吴老师的诗意语言,和整个人散发出来的“高贵的气质”(无为老师的评价)感染了所有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教学更有诗的味道。难怪有人用“是什么,教什么,像什么”来评价吴老师的诗歌教学。

(沈程)

清吟妙品兮意缤纷,我欲追慕兮知路遥

经常在想,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到底该是什么样的?怎样的课堂才是最富有美感和效率的?听吴老师执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印象极为深刻,仿若走入了三月江南,杂花生树,千里莺啼,一派盎然景致。普通的问答,竟成就了课堂的“缤纷”之美,奥妙何在?

是丰富的“活动”吗?似乎是的。短短的一节课上,有自我介绍,有诗歌朗诵,有字词赏读,有讨论探究,怎一个“纷繁”了得。即便是一个朗读,也被设计成齐读、自读、范读、自由品读等多种形式,仅是听来,便足以让人顿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之感,够得上“缤纷”二字。

然而,不对。“缤纷”是美,是繁而不乱,是诗意天成。课堂中若没了发自内心的自在神韵,一切便成了空洞的作秀,纵是声嘶力竭,怕也只能徒留疲惫。没有想 到,吴老师向学生的自我介绍是一首五律:“我自从天降,孤崖一为停。幽岩生春意,深谷传远情。日照飞彩影,风来舞轻听。与谁两相悦,凝碧待月明”。我不敢 妄评诗作的优劣,只是那瀑布的自喻,却跳脱出一个个性卓然,飘逸雅致的女子形象。看罢此诗,心中不禁一叹“果然”。日常相处的点滴涌上心头:耳边响起的是 动情的赞叹,内容却只是泛舟西湖时一次蓦然的沉醉;脑中浮现的是颇具意韵的摄影佳作,而人物却只是一袭淡远的背影。这是一位对“美”有着天然的感悟力的女 子。她敏锐地发现美、巧妙地表现美,更执着地追求美。于是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致:画面要优美和谐,点评要准确凝练,教学要步步深入??记得,吴老师 指导我上《金岳霖先生》这一课时,竟然连幻灯片上的字体的类型、色彩浓淡,行间距离,都一一指正。她呈现课堂之上的是“形象之美、语言之美、构思之美、情 感之美”。我常想有魅力的语文课堂,当树立起教师独特的灵魂,他(她)可以是优雅从容,温润如玉;可以是慷慨激昂,浓烈似酒;亦可以深沉睿智,静默如山。唯其个性鲜明,方可使弟子“亲其人,而乐其业”,而吴老师的神韵,当在于她是用一个女子的如诗情怀去感悟文本,走入课堂:时而似一池春水,秀丽可人;时而 似奔涌江河,激情四溢。课堂内便气象“缤纷”,美不胜收。

那么仅仅如此吗?恐怕,依然不够。成功的课堂不该是教师的独角戏。“缤纷”,就应该是精彩纷呈中的那匠心一点,更应该是巧妙引领后的携手共舞。吴老师的课 不会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她总是主张,要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学会阅读,让他们知道作者是如何表达。而学生的认知深浅不一,所以课前,吴老师关注的是学生 的认知水平和阅读期待,经常提醒我的是“问一问学生,看看他们知道多少”;而后便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设计,成功引导,为学生铺设一级级前行的阶梯。一次 吴老师指导我准备《雨霖铃》的说课,问我道:“你认为我的那首诗,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吸引学生吗?”于是省悟:那以瀑布形象出现的“我”,是一个铺垫, 一个暗示。是为了告诉学生,每首诗歌中都会有一个独特的“我”,其中就包括《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那个情怀炽热的“我”。在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 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并在朗读中表现这种情感,吴老师一开场就创设了两个情景:一是有人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二是刘翔拿了冠军,站在领 奖台上,他们会怎样呼唤“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无需多说,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自然领会了教师的意图,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缤纷”的课堂是一种境界,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清吟妙品兮意缤纷,我欲追慕兮知路遥。

(于海雁)

上一篇: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下一篇: 激发文物的时代价值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