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健鸿 杨心仪 李锐洁/文 陈健鸿 胡锐颖/图
正值汕头开埠160周年之际,日前,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孙中山与中山大学”实地修学活动在潮汕举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立彬、曹天忠等率领11位硕博研究生先后在汕头城区、澄海、饶平、南澳、潮州等地进行田野考察、文献调查、口述访谈和研学讨论。通过连续8天的高强度学术拉练,实地调研近现代潮汕区域史,寻找有关孙中山与中山大学在潮汕的吉光片羽,探讨近代革命对当地的影响,拓展了相关研究的新线索新思路。
“海滨邹鲁”汕头与中山大学
汕头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具有沟通海外华人华侨的独特优势。海通以来,汕头为华商出洋通道,商务既盛,亦重文教。近日,我们中山大学考察团一行抵达考察首站——位于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的岭东同文学堂旧址。
岭东同文学堂是近现代中国教育转型的典型代表,是著名教育家丘逢甲践行“兴学启民智”理念而创设的近代新式学校。考察团在这里发现不少与孙中山及中山大学有关的人物身影,如协助创办学堂的谢逸桥、谢良牧是孙中山的密友,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组织者之一姚雨平、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邹鲁也曾修学于此,后来他们均成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会员。学堂教习温廷敬曾一度参与岭东同文学堂的筹办与教务,他曾赋诗《同文学堂夏日诗》描述当时的情景,“回首沙汕六十年,渔夫泛卒逐荒烟。只今平地楼台起,矮屋熏蒸尚数椽”。1932年,温廷敬被聘为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任编修,历任国立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学部兼历史学部名誉导师、硕士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陈荆淮指出,学堂的创办可能与日本在华发展的东亚同文会有关。同文学堂学生如李思唐、李次温、林国英、黄际遇等都先后留学日本。创校之初,丘逢甲还特别重视学生体质训练,开设“兵式体操”课程。如今在学堂旧址办学的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秉承这一传统,既是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又是广东省游泳传统项目学校。
海滨邹鲁,重教兴学,汕头素来以此为荣。1932年,澄籍学者黄勖吾在外马路创办汕头私立海滨师范学校,聘请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字海滨)、注册部兼理科师范部主任萧锡三、土木工程系主任方棣棠、社会学系主任傅尚霖、文学院院长范锜、史学系主任朱谦之、化学系主任黄锡雄、教授姚万年等人担任顾问。1936年,该校改组为汕头海滨中学校,黄勖吾续任校长。该校主要招收返乡读书的华侨子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蔡鸿生年少时就曾在这里读初中,与黄勖吾之子黄国生同学。抗战时期,黄勖吾还一度应聘为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兼办公厅主任、教授理事会理事等职务。
考察团还考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三个发源地之一——樟林古港。作为乾隆年间粤东著名的近海帆船贸易口岸,樟林古港的独特性早已吸引上百位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934年10月至1935年1月,太平洋国际学会在潮州一带进行社会调查,并以澄海樟林为主要调查对象。1936年,在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兼社会研究所主任傅尚霖的指导下,该所学生陈国梁、卢明发表《樟林社会概况调查》,这一报告成为华南社会调查史的重要资料。2017年10月,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樟林古港田野工作室在新兴街的林园挂牌成立。目前,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与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正带领研究中心的师生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樟林古港的历史。通过樟林古港观察韩江流域的海上贸易和侨乡文化。
随着汕头开埠,樟林古港日渐沉寂。潮海关的建立是近代汕头开埠的重要象征之一,是海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现存有丰富的馆藏文物与潮海关珍贵档案,与中山大学曾有过多次交流。近年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李爱丽、副研究员侯彦伯等曾率领华南对外贸易口岸调查组师生前来考察汕头埠海关史。历史学系教授吴义雄、温春来等专家更参与了“近代广东海关档案文献整理和数据库建设研究”项目,推动了包括潮海关档案在内的珍贵文献的抢救保护和有序开发。
“岭海名邦”潮州与中山大学
自古至今,崇文重教的岭东名邑潮州一直传承着千年文化的血脉。日前,考察团一行趁着夜色领略了太平路牌坊街、开元寺、许驸马府的唐宋古风,又在次日访问了饶宗颐学术馆。
饶公与中山大学渊源颇深。他曾说:“我的学问是中山大学濡染出来的,中山大学对我的一生都有影响。”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姜伯勤也曾指出,“宗颐先生入中山大学通志馆修纂地志,利用馆藏方志撰古地辨,成《楚辞地理考》一书。”1935年,应时任校长邹鲁之邀,饶宗颐受聘为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纂修。广州沦陷,中山大学被迫迁往云南澄江。1939年,在中文系教授詹安泰的举荐下,饶宗颐被聘为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研究员。据詹安泰之子詹伯慧回忆,“就在父亲决定离开韩师前往中大任教的时候,他念念不忘才华出众的多年深交饶宗颐先生,有意约请宗颐先生同往。1939年初父亲单身先期赴任,其后,我母亲和宗颐先生相约一起绕道惠州经香港再转安南(今越南),取道滇越铁路上昆明找我父亲。后来因宗颐先生路上生病,抵港后为香港文化界所聘用,终止入滇行程,留下来在港工作。从此开始了宗颐先生跟香港结下的大半辈子情缘。”饶宗颐也因此与中大的教职擦肩而过。1979年,中山大学召开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盛邀饶宗颐先生与会,时年62岁的他方才再归故校。1993年,饶宗颐应邀担任中山大学名誉教授兼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如今的中大校园里,不少建筑都留下了饶公的墨宝,譬如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和孙中山纪念馆的所在地“永芳堂”、东南区一号“陈寅恪故居”、文科楼“郁文堂”的匾额,丰盛堂内的手书“芙蕖自洁、兰若自芳”……晚年,饶宗颐自题联语“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表达自己的心境。这位一代旷世奇才以多年的学术探求找到了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因而得“大自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