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09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实际上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基本上探索成型。新时代、新变局也要求我们更谨慎地、战略性地去思考下一步的发展方案,更准确地预测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们历经千辛万苦探索出来的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党和人民呕心沥血所投身的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越来越大。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研究当今中国的现代化,也必须将之放置于整个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来考察。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启了艰辛曲折的现代化历程,这一历程总体上可分成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王朝危机与亡国危机交织下步履蹒跚的被动现代化历程。从1840年到1911年,晚清政府主持了被动走向现代化的部分改革,这一改革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是不满于列强高傲姿态以维护国体尊严,另一方面是延续清政府自身统治。这一心态驱使下进行的现代化,不仅发展速度慢、举措不彻底且弊端丛生,最高决策层缺乏高瞻远瞩、坚强指挥,中间执行层推行不力、各有心思,改革时拖泥带水、处处被动,各利益群体矛盾丛生,最终实际举措也未能改变民生凋敝现状,造成民心尽失,留下的这些惨痛教训,“其实也是清政府终究无法解决的难题”,说明晚清政府不可能完成这一现代化的任务。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启动新政,其目的本是为了挽救清政府垂危的命运,但最终被辛亥革命所推翻。
第二阶段,器物、制度、文化不断递进的现代化步骤。中国的现代化从总体内容上来说分成三个递进层次:从学习器物、西方的军事科技,到甲午战争之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两个主要事件为代表,前者曾意图试行君主立宪制,后者则学习模仿美国的共和制政治制度。但民国代清不过一两年,就引起了士人非常强烈的失望,这一情绪触发了各种寻求解放社会问题的方案,“人人都觉得他四周的环境呈现出一种不满人意的现状,这种不满意的心理就是要求改造的原动力”。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强调实行文化现代化,在知识界与社会民众的合力推动下,五四新文化运动大潮发生,随后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得以广泛传播。当时中国社会提倡的是“以俄为师”,主要是模仿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但也需要关注先进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员,基于当时中国现实需要选择、学习并使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形式的主体性和能动创造性。
第三阶段,并驾齐驱的两种现代化路径的探索。和西方国家、其他的亚非拉国家相比,中国现代化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先后有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式的探索。1949年以前,中国总体上是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来探索现代化文明建设,国民党也曾想通过地方政权改革、党务革新运动、金融证券改革等措施促使中国走向现代化,但其在根本上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长期被党内派系斗争困扰、未能创造实际有效的政治经济制度,最终走向经济崩溃、政权垮台,被实践证明它也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正式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70多年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事实深刻证明了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和成功经验,“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
第四阶段,严重冷战两极对立格局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1949年之后的70多年间,我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也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历程,发生过一些失误,邓小平在1988年6月22日和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谈话时说:“从1957年开始,我们犯了‘左’的错误,‘左’的错误持续了20年。这20年中,我国处于停滞状态,主要表现在生产力不发展,人民生活没有改善。”可见这一探索过程充满艰辛,但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实事求是精神主导的改革开放等政策推动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虽然艰难曲折,最终柳暗花明。这一历程也与国际环境大背景紧密相关,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便面临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严重对立的两极格局,并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空前孤立、打击和压制,即使在冷战结束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共产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仇视心理和持续打压仍未停止,中国只能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独立的探索。所以,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30年,虽然一些具体政策不尽相同,但是从总的国际环境而言,都是冷战文化或东西方两极对立的格局文化。
第五阶段,冷战结束后宽广坦荡的中国道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的30多年中,冷战局面得到了消解,在这种国际环境中,中国果断地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选择加入世贸组织,创办经济自由贸易区、陆续和更多国家达成了经济合作协定,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更加开阔、平坦的发展道路。至2009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实际上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基本上探索成型。
第六阶段,百年变局下大放异彩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继续前进,在国际国内的政策和环境等问题上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和理念,是“敏锐意识到新时代世界变局的特点而采取的占领战略制高点之策”,预示着中国现代化进入更加光明、开阔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瑰丽夺目的光彩。但新时代、新变局也要求我们更谨慎地、战略性地去思考下一步的发展方案,更准确地预测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们历经千辛万苦探索出来的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党和人民呕心沥血所投身的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越来越大。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