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三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
1.概念释疑: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2.史料实证核心方法的基本内涵
(1) 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
(2)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我们通常说的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3) 史料实证要让学生懂得论从史出,懂得历史需要用证据说话,懂得鉴别史料的真伪和不同来源及价值,并适当规范地引用、运用史料,使其服务于对问题的解释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培养证据意识,从而探寻接近历史的真相。
1.挖掘教材资源,重视史料实证
(1) 史料的可靠性——“论从史出”“史论互证”
“论从史出”“史论互证”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依据史料发现隐藏在史料背后的历史事实。因此,依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在高考试题中较为常见。
一般来说,史料愈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就愈全面。史料愈原始、可靠,愈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历史高考不需要学生再去搜集史料,它只需要你对试题提供的史料加以正确的分析、解读,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运用其中的史料对设定的问题加以论证而已。
(2) 论据的充分性——“以图证史”“准确取舍”
图像不仅被合法地纳入新的史料范畴中,更在方法论意义上向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自主性诉求。“以图证史”,人人都可以成为时代历史大事件的叙事者。解答“以图证史”题应注意三点:
①抓图片信息:仔细看图片,概括图片所包含的信息,包括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并分析图片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走向。
②看文字:图片型选择题一般都有一些文字说明,这些文字说明往往是解题的重要信息,千万不可遗漏。
③重联系:将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论证的完整性——“由表及里”“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不仅是撰写历史作品的技巧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认识论问题,是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手段,是历史阐释方面的最高要求,是历史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往往是“由表及里”,使史实、史论、史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出科学的结论,体现了论证的完整性。
“史论结合”是高考考查的基本方向,这种理念在高考中渗透在各种类型的试题当中,如选择题,大多数试题都是提供一段材料,要求学生据材料得出结论,如非选择题,大多数试题,都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多元解读信息,例析史料实证
(1) 咬文嚼字——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
所谓“主题语”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称作“题眼”。“题眼”是题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如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否定词、阶段特征等。在阅读材料时,要善于寻找题眼,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弄清试题究竟要求判断什么或者要求回答什么,在诸多信息中,“主题语”的信息最关键。
(2) 点石成金——从材料出处和注释中获取有效信息
在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每则材料后,一般要注明该史料的来源或出处,这是出于命题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考虑。引文出处是对所引(选)用材料(史料)的来源进行的说明(解说),材料的引文注释往往包含了解题的关键信息,包括引文的出处、作者、文章写作的时间、文章的题目等。这些出处(说明)对于我们理解材料往往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
(3) 删繁就简——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
在选取材料命制试题时,命题者都会面临材料内容多如何取舍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省略号”的方式进行取舍。“省略号”省去的一般是无效信息,留下的是有效信息,“省略号”前后又反映不同层面的信息。
(4) 有章可循——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有效信息
数据对比和变化中包含的有效信息主要体现在“这些数据是在什么背景下变化的”“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信息时,要注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同时要注意看整体,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时期或时间段,而应全面理解数据对比和变化所反映的问题。
(5) 条分缕析——从材料包含的层意中获取有效信息
准确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一段材料往往有多层含义,应注意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特别要关注材料中的转折词、并列词,因为这些词是划分层次的依据。材料段落结构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
阅读材料时,既要注意各层次表面信息,也要注意其隐性信息。只有读透材料,把握设问,才能准确作答。
(6) 去伪存真——灵活迁移捕捉隐性有效信息
在材料信息的获取上,材料的表层信息很直观,较易获取,而材料涉及的隐性信息因需要归纳、迁移才能获得,这类信息往往不被学生所洞察。怎样获取有效信息,可从论述的观点中获取暗示作者主张的隐性信息,从材料关键词或结合所学知识获取相关隐性信息,从学科常识中获取相关隐性信息,这些隐性信息往往制约着答案是否全面与正确。在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时,一定要注意这些隐性信息。
1.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D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 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利用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 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 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 项正确。
类型
主要代表
西夏发行
汉文货币
元德通宝
西夏文货币
贞观宝钱
北宋货币
祥符元宝、通宝
A. 西夏的货币体系混乱不堪
B.宋夏和平推动两地的经济发展
C.中原与西夏地区交往密切
D.宋夏贸易中西夏居于优势地位
C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可知,西夏发行汉文货币,说明西夏与中原地区经济交往密切,故选C 项;西夏货币既有汉文货币,又有西夏文货币,说明货币规范,并不混乱,排除A 项;材料仅是西夏流通货币统计情况,不能说明宋夏两地的经济发展,排除B 项;据所学,宋夏交易中宋朝处于优势地位,排除D 项。
3.1941 年夏,四川农村租佃纠纷频发,已成为民间积怨的主要内容。《新华日报》报道称:“四川为租佃而涉讼的纠纷,在今天的农村,成了一种最普遍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统区物价暴涨B .政府的税收政策
C.长期战争的进行D .国民政府的内迁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期的战争环境导致地主对佃农的剥削加重,同时失去土地的农民人数不断增多,加剧了租佃关系的紧张,故选C 项;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通货膨胀比较严重,导致物价暴涨,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 项;政府的税收政策主要体现的是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排除B 项;国民政府内迁位于重庆地区,排除D 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