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亚洲中心时报:建立农业博物馆--让新疆农业文化“归有所栖”

亚洲中心时报:建立农业博物馆--让新疆农业文化“归有所栖”

亚洲中心时报:建立农业博物馆--让新疆农业文化“归有所栖”新疆--古丝绸之路的中枢要地,位于祖国西部干旱区。很多人不知道,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有着灿烂而古老的

新疆--古丝绸之路的中枢要地,位于祖国西部干旱区。很多人不知道,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有着灿烂而古老的农耕文化。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面条之路》将在新疆出土的2500年前的面条化石呈现在了观众面前。看着如此“鲜活”的农耕文物,我们不禁思考:新疆几千年来独特的农耕农业文化不应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消逝,那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中先辈们的智慧与汗水,更应该被后人所铭记。

委员建议:新疆应该有一座自己的农业博物馆 “如果我们还不行动,那么挖掘、保护新疆独特农业文化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尽早建立我区自己的农业博物馆,‘拯救’我区农业文化极为必要!”在年初召开的自治区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宝城疾呼,尽快建立新疆农业博物馆,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关注新疆农业发展。

李宝城委员说,新疆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各民族大融合发展的历史一起孕育出了独特的绿洲农耕文化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也为人们留下了众多农业科学与文化历史遗产。新疆农业的发展史也是新疆多民族相互融合、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历史。新疆屯垦农业的发展,更是在维护祖国统一、新疆稳定、民族团结,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认为,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快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思路说明,农牧业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持续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新疆农业发展,在如今新疆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同样登上了“快车道”。新疆悠久灿烂的农业文化挖掘、保护工作如还“原地踏步”,那么新疆农业的发展也势必会受到影响。“因此,建立新疆农业博物馆,对于拯救、发掘新疆农业和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新疆农牧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成就和科技成果,研究和预测新疆农业发展的未来走向,解析西域与中原各族人民交流融合的历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让全社会认识农业、重视农业、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都有着重大意义。”李宝城说。

李宝城建议,由政府主办投入资金,相关部门协助、支持,新疆农业大学承办提供建馆场地,共同开展场馆建设,农业文物资源收集,农耕文化历史发掘、研究,博物馆展览设计和布局等工作,早日建成新疆农业博物馆。

专家把脉:建立农业博物馆难度大

“新疆千年农业农耕文化代表着新疆各民族融合的共同思想基础。新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并不能只靠一句口号。真正的民族融合发展需要从人们的思想基础上去发掘、引导。因此,建立新疆农业博物馆很有意义,也会对自治区整体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4月6日,自治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委员、专家,对李宝城委员的提案进行了初步论证,讨论会上,自治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李寿山如是说。

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原局长米吉提・卡德尔认为,建立新疆农业博物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他指出,目前真正了解并且喜欢新疆农业文化的人并不多。建立新疆农业博物馆是一项公益事业,建成后,它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农业文化的发展历史,还能成为一处爱国教育主义基地。另外,独特的新疆农耕文化也能使农业博物馆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讨论会上,大家纷纷对建立新疆农业博物馆的想法表示支持。然而,建立博物馆的过程繁杂,需要顾及的层面多,也让不少委员直呼“难度大”。

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艾尼江・克依木介绍说,目前新疆已有80多家行业类博物馆,介绍历史、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比较多,但是像钱币、地矿博物馆一类的“特色”馆却很少,国家很鼓励建设特色博物馆。然而,建立博物馆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包括布展、营运、管理模式等多方面都需要谨慎研究。

自治区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王琦说,博物馆建设项目需要上报至发改委,博物馆建成后馆内的环境达标、文物征集等工作也要陆续有效开展。现在,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内已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图木舒克也有自己的农垦展示厅。但是这些展馆规模小,展品分散。建立新疆农业博物馆最好能将零散的特色展品归类归总展出。王琦指出,博物馆的“定位”和“藏品”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新疆农业博物馆在建立之初就要设定好管理角度,发掘特色藏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同时还要组织专家对藏品进行鉴定,这也是一项重要而繁琐的工作。

“新疆博物馆的‘前身’就是‘农展馆’。可见农业在新疆的地位是多么重要。”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侯世新说,张春贤书记对新疆的历史文化建设非常关心,提出要把新疆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好,建设好的要求。新疆农业农耕文物资源丰富,能够很好地体现各民族的包容性。不过,博物馆的建立并不简单,“文物如何安置、如何护理都是需要考虑的,或许还需在博物馆内建设专门库房,按照文物保养温度安装保暖设施,这些细节都要考虑到。”侯世新表示,博物馆的宣传工作也很重要,“用文物‘回放’历史是一种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如果可以建成新疆农业博物馆,那一定是很有意义的事。”

“如果自治区批准建设新疆农业博物馆,我们各部门将全力以赴配合农大。”艾尼江・克依木说:“这是件惠及民众的好事。”

资料在线:多地依托院校建立农业博物馆

目前,河北、西安等许多省区依托所在地农业院校资源创建了农业博物馆。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其农业历史博物馆已具有一定规模。该博物馆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下设“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中国农业文明”、“悠久的中国农业历史”、“走向近现代化的中国农业”、“辉煌的古代农业科技”、“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中国农业圣地-杨凌”、“馆外大型传统农具实物展示”等8个展厅。系统、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辉煌成就。农史馆融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为一身,集展览、教育、研究、交流、娱乐于一体,成为了解当地的悠久农业历史及其辉煌成就的窗口,同时也是传播农业科技与历史知识、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据悉,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该校就开始了农业史的研究,经过几代学者努力,形成了以珍贵、系统传统农书收藏为特色的馆藏基础。馆中系统地整理、挖掘、开发、展示先辈们创造的农业历史文明和丰富文化遗产,该馆成为当地历史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上一篇: 《西藏农牧业增长方式研究》日前出版
下一篇: 谁支配了你的压轴题:圆锥曲线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