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鸿篇巨制的“丝路学”奠基之作

鸿篇巨制的“丝路学”奠基之作

鸿篇巨制的“丝路学”奠基之作《丝绸之路辞典》是从事丝绸之路研究、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案头书,并且是必备的案头书。把它放在手边,遇到难解的或拿不准的问题,顺手翻一下,就会赫然开朗。

历史研究双重证据法提出者是_双重证据的意思_两重证据法

两重证据法_历史研究双重证据法提出者是_双重证据的意思

鸿篇巨制的“丝路学”奠基之作

——评《丝绸之路辞典》

武 斌

“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最初是在19世纪末由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提出来的。这个用以标志中西交通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中外学术界的注意,正如有的西方学者说的,“丝绸之路”的提出,对于中西关系的研究就“赫然开朗”了。此后,中外学者都开始注意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史学前辈对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在西北史地方面、南洋海上交通方面,都有一些比较深入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有了巨大的发展,“丝绸之路”一直是作为核心概念之一,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和比较深入的研究。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后,“丝绸之路”这个概念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一个单纯的学术概念进入到公共生活领域,成为一个公共话题。关于“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关于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及其对于现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是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可以说,当一个学术话题转变为公共话题以后,广泛的公众兴趣和需求,为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鼓舞下,学术界更加强了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从历史上论证“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包括国内学者的著作和翻译的外国汉学家的著作。这些研究的角度是多方面的,涉及的问题也十分广泛,研究和认识都有很大的深入。学术界多年来呼吁的建立“丝绸之路学”的主张,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了。

两重证据法_历史研究双重证据法提出者是_双重证据的意思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学,首先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在这个知识体系中,涉及交通、地理、地质地貌、历史、民族、宗教、文化、艺术等等诸多的方面。对于个体的学者来说,穷极一生,也很难将每一个领域的问题都搞清楚。而对于非专业的对丝绸之路有兴趣的公众,更需要比较简明的通识性的知识著作。这种对于丝绸之路知识体系的需求,要求的是简明的、准确的、全面的。这也是丝绸之路学建设的基本需要。一个学科的建设,基本的要求,是明确的研究对象,准确的知识体系,清晰的学术路径。而对于丝绸之路学来说,首先是关于知识体系的建设。

最近,由陕西师范大学周伟洲、王欣两位教授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丝绸之路辞典》,大体上满足了这样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丝绸之路学的奠基之作。

《丝绸之路辞典》篇幅巨大,有300万字,收入有关丝绸之路各方面问题的词和事共11529条,分为道路交通、地理环境、政区城镇、政治军事、经济贸易、文化科技、民族宗教、文物古迹、方言习俗、丝路人物、海上丝路、西南丝路、丝路文献、丝路研究、丝路今日等15个部分。可以说,有关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学的方方面面,历史的和现实的,中国的和外国的,交通地理的和经济文化的,都涉及到了,是一个完整的有关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学的知识体系。

历史研究双重证据法提出者是_两重证据法_双重证据的意思

丝绸之路首先是一个国际交通的概念,表示的是欧亚大陆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开辟的交通往来的道路交通。但是,丝绸之路所指称的并不是单一的自东徂西的路线,而是遍布欧亚大陆的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这个交通网络,既有从东到西的几条干线,也有围绕这些干线形成的许多支线,还有从北到南的若干线路;既有踏过流沙、翻越雪山的陆路,也有万顷波涛的海路,还有纵横万里的草原之路。这样的交通网络,就把整个欧亚大陆联系起来了。《丝绸之路辞典》大体上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和阐释丝绸之路的。书中不仅有对广泛意义上的丝绸之路的概述,更有历史上许多行人交通路线的描述,比如周穆王西游路线、大月氏西迁路线、张骞出使西域路线、法显求法路线、玄奘求法路线等等,这样,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面貌就比较清楚了,这些道路的形象也就生动了、活跃了。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大漠流沙、崇山峻岭,还有漫漫长路上络绎不绝的往来行人的身影。在他们当中,有络绎不绝的商旅,肩负国家使命的使臣,怀揣信仰的宗教人士,负笈远行的学子,远征戍边的武士,以及旅行家、航海家、艺术家。他们或经过大漠流沙,或翻越崇山峻岭,或踏破惊涛骇浪,不畏牺牲,历经艰辛,艰苦卓绝,冒险犯难,以自己的热血和忠诚,以自己的梦想和情怀,走出了奔向远方的路,开辟了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路。丝绸之路的历史首先是人的历史,是人的故事,这些开辟着和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人,都是全人类的文化英雄。

《丝绸之路辞典》不仅讲到了“路”和“人”,还讲到了交通工具和制度。交通技术的创新是人类最伟大的技术创新之一。从最初的步行到马和骆驼的驯化使用,到双轮马车的创制;从独木舟到单桅船再到多桅船大帆船;每一种技术的进步都加快了人类的脚步,都延伸着走向更远的路。工业革命首先起源于动力系统的革新,则使交通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由此产生的新的交通工具真正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了。这是我们今天仍然感受到的。

丝绸之路是欧亚大陆上的交通之路,是各民族往来的商贸之路,也是各民族、各文化相遇、交流和对话之路。在丝绸之路上,除了物产和物种的大流动,还有技术的转移,艺术的交流,宗教的传播。丝绸之路的本质是文明的对话,是各民族文化的互联互通,是人类文明的共享。丝绸之路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交流、对话、融合的道路。通过丝绸之路,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在中国得到传播,中华文化接受、吸收和融合了各种外来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以不同的方式传播到其他地区,给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以一定的补充、丰富、激励或刺激。正是在中华文化持续的向海外传播的过程中,才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了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在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历史漫长而内容丰富的丝绸之路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是世界文化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奇伟壮丽的文化景观,一个人类文明共生与交融的伟大经验。所以,在《丝绸之路辞典》中,有相当多的条目、相当大的篇幅是讲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讲丝绸之路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所培育和生成的各种文化交流和文明共享的事件。凡是在历史上发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辞典》中几乎都涉及到了。这也反映了本书作者们对丝绸之路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理解。他们是站在文化交流的基线上来认识和阐释丝绸之路的。

历史研究双重证据法提出者是_双重证据的意思_两重证据法

在历史上,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有关丝绸之路的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厚。陕西师范大学一直是丝绸之路研究的重镇。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们就开始酝酿和着手《丝绸之路辞典》的编撰工作,组织了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精锐学者队伍。数十年沉浸于书斋,埋首于青灯古卷,终于在2006年出版了《丝绸之路辞典》的第一版。当时在学术界就引起热烈的反响,给予很高的评价。十多年又过去了,学术研究在发展、在进步,特别是前面提到的“丝绸之路”进入到公共话题的新形势,本书的编者们又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和修订。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新版的《丝绸之路辞典》。修订版除了释文更精炼、更准确外,最有意义的是增补了文物古迹的许多内容。最近这些年来,我国的考古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考古学成果,其中许多都涉及到丝绸之路的内容。当年王国维先生提出双重证据法,就对于考古学成果给予很高的重视。《辞典》中补充的这些考古学成果,使得我们对许多相关问题认识的更准确了,有些还可能纠正我们过去的一些不正确或比较模糊的认识。对于“丝路研究”部分补充的也很多,基本上概述了百余年丝绸之路研究的发展线索和主要成就,可以认为是丝绸之路学的史料学,或者可以称为是丝绸之路学研究的“研究简史”。这对于丝绸之路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研究双重证据法提出者是_双重证据的意思_两重证据法

《丝绸之路辞典》篇幅巨大,堪称鸿篇巨制,捧在手里十分厚重,基本上不适合阅读。也许,辞典作为工具书,本来就不是“读”的,而是“用”的。《丝绸之路辞典》是从事丝绸之路研究、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案头书,并且是必备的案头书。把它放在手边,遇到难解的或拿不准的问题,顺手翻一下,就会赫然开朗。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之前我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时常遇到一些不清楚、不准确的问题,或者是有关的人和事,都需要很费力气去查着找。而今,有了这部《丝绸之路辞典》,一目了然,就方便多了。仅此一点,就应该向本书的编撰者们致敬。

(2019年8月10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证据的意思_两重证据法_历史研究双重证据法提出者是

武斌,祖籍山西盂县,1953年生于辽宁抚顺一个矿工家庭。小学六年级毕业,就遇到了“文革”,胡乱念了一年初中,16岁就做工去了。八年之后,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实实在在读了四年书,幸遇恩师车铭洲教授指点,确立了学术道路的小目标。混迹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博物馆学等领域,出版过各种书籍数十部,拿的出手的不过三五部,其中《现代中国人——从过去走向未来》被翻译成阿拉伯文在科威特出版;6卷本《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自认为是安身立命之作;2卷本的《丝绸之路全史》入选2018年度30本中国好书,挣得不少虚名。此外,还写点散文和辞赋,视为文字游戏。

大学毕业后,多年在辽宁社会科学院以学术研究为业,后来到沈阳故宫博物院当了八年院长,期间还兼任过许多名誉性的虚职。现在退休闲居,兼任上海师范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研究员、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客座教授。

还在读书和写作,总觉得还应该写点更好的东西。

上一篇: 这件“最完好古人类头骨化石”,有何重要意义?
下一篇: 探寻西周王朝的衰亡轨迹——《西周的灭亡》读后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