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当我沉迷于各种宏大叙事的历史作品,渴望用更大的视角解决当前的生活困境,却发现此路不通。王笛教授这本《碌碌有为——微观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推着我将视角集中在历史中的个人身上,读完全书深感认同。
这本书处理了这么几个问题:
1、何为微观史,它的意义何在?
2、普通人的历史为何值得一看呢?
3、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演变?
4、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意义以及发展方向?
1、何为微观史,它的意义何在?2、普通人的历史为何值得一看呢?
首先微观史具有两个特点一:关注普通人;二:是有故事和细节。这种人物大家看过管虎那个爆火的电影《八佰》就会有类似的印象,电影中张译饰演的逃兵“老算盘”就是典型的例子,便是抗战历史中的典型形象。一开始他不愿意演这么个“非正派形象”,但是管虎提出一个无法抗拒的理由:“逃兵也是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着独特的柔情,我要的是你在《鸡毛飞上天》里对待骆玉珠的柔情。”一语便让荧屏上多了一个鲜活的普通人形象,而这种人物也是时代的缩影,那个屈辱岁月小人物的生命存在。
书中举例用的是杨树因毕业论文研究的那位杜二嫂的发家史,还有便是王笛的另一部著作《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该书研究一位公开枪杀亲生女儿而不受惩罚的事件,探讨其背后复杂的原因。我一开始想到的便是杨奎松教授那本《边缘人纪事》看看个人与时代命运的紧密联系,书中“八个问题人物”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反映时代的某些影响,折射出一段真实历史的现实进程;还有便是鲁迅那些经典小说的经典人物。可以说没有微观视角,我们的历史就是不平衡的历史、不完整的历史。
在这种史观建构基础上,作者带领我们了解古代的人口问题,既有测量方法不准确,也有其中人口流动得到的启发“教育”和“财富”,这两个今天最为重要的词语,也早已蕴含历史发展之中了;也有我们最关心的衣食住行方式的变迁史,它们的变化受到了哪些影响,最关心的吃的格局和方式其实早已有了地域划分和特色;还有农业文明形成的“水的哲学”以及一系列文化、社会结构的产生,如何影响我们的民族性格……
3、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演变?4、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意义以及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关于中国社会的演变集中于认为“中国的停滞不前、周期性循环的”,“朝代循环论”的说法不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古代如孟子都认同这一观点。但王笛教授显然不认同这点。
理由如下:
1、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整个古代文化经历了儒、道、佛思潮的演变,且在这个过程中外来的佛教是最终融入到了中华文化之中的;而文化自上而下的传播历程更好地体现了这一发展,尤其是柳永的词一出平民文学得到极大发展。
2、经济的发展。唐宋两代兴旺发达的商业贸易,明清时期的经济作物传入,晋商的商业群体的出现,近代工商阶层的诞生并且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商业发展中形成的种种商业制度、工厂制度、银行制度、税收制度等都是经济发展演变的例证。
3、朝代循环论无法全面概括历史。中国的历史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一个绵延几千年的大国仍能立于世界民族一定是多种复杂因素的构成的,其中经历的朝代有24个,有的存续时间很短,其中涉及的定义问题更是远非这一个词能够涵盖。
理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定得是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既要能够看到历史发展中的共性,又得能够聚焦于特殊时代特殊事件去观看时代演变进程,综合多方面因素找出中国历史的特征,这是本书传递的一个史观学习方法,也是我们在生活中评价认识一个人、一个事的核心方法。
关于中国社会结构,您若是感兴趣可以看看那些“公知们”写的批判文章,长期以来某些人罔顾历史传统和发展实际一味批判形容ZYJQ制度僵化,束缚中国社会的活力,应该向西方学习等等。他们会举出许多平民受伤的事例,不论是黄河水患还是戍边问题,所有关于ZYJQ体制的弊端都能够一一列举,这里“公知们”使用的民众史观是可取的。
但是这里就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过度“个人”和“民主”,效率之低,且相互之间如同分裂的个体也远非是这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所能承载的。王笛教授认为这两种方式都走向了极端,而应试图去寻找由上至下的过渡阶层,比如中国古代的士绅阶层,既能有一定的威望,推动地方经济活力,还能带动当地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比如李鸿章、曾国藩在清末采取的种种救国措施,无一不是在地方调动百姓生活发展积极性,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推动“洋务运动”的产生。
“藏富于民”的观点自古有之,这便是从建国成功到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坚持调动市场经济主体发挥其关键作用的核心思想,其目的便是为了营造一个和谐持续发展的社会,它是一个充分发展的社会和全民参与的社会。“人民当家做主”参与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这本书以问题为导向,以微观史观和扎实的史料做支撑为我们讲述了研究了“普通人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终落脚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核心理念之上。每一章结构清晰,有问题介绍,有详细的专题知识解答,最后又在章末详细总结帮助读者理解。掩卷而思,“碌碌无为”的自己似乎也在逐步成为“碌碌有为”的历史,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历史存在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