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关于大学生涯的总结和随想(法学)

关于大学生涯的总结和随想(法学)

关于大学生涯的总结和随想(法学)法学生的大学四年相信多数刚接触到法学知识的法学新生,对法律都会产生一种崇拜感,但是面临法学学科内纷繁复杂部门法内容,很多同学又会感到困惑。于是

法学生的大学四年

相信多数刚接触到法学知识的法学新生,对法律都会产生一种崇拜感,但是面临法学学科内纷繁复杂部门法内容,很多同学又会感到困惑。

于是,几乎每一个法学生都会面临新奇感与迷茫感之间的矛盾、自豪感与畏惧感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即将走完大学四年的应届毕业生,本着回馈师弟师妹的初衷,和大家分享一些随想。

(一)大一的新鲜

大一期间,大多数学生还在法学殿堂的门外徘徊,于是《西窗法雨》、《木退正义》等入门书籍成为我们一窥法学世界的主要渠道,那个时候,我们时而因掌握了与一个法律规定而欣喜,时而因听不懂课上艰难生涩的法学理论而彷徨。

对大学生活的新鲜感、对法科学习的迷茫感、对师兄师姐的崇拜感以及突然自由的喜悦感…种种感受交织成我们的大一生活。我们在一次又一次尝试中渐渐迈入法学的大门,带着迷茫与新奇,探索者自己的法学之路。

(二)大二的选择

然而,就在我们好不容易开始习惯自由而慵懒的大学生活时,我们又遇到了大二的分叉口,学生工作?文艺体育?游戏电影?科研比赛?读书科研?于是我们更加迷茫——我们不仅要处理如何学习法学专业知识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大学方向的选择问题。以往养老三个月,拼命三十天的生活被打乱了节奏。有的同学选择了游走学生会之中,有的同学选择了读书科研打比赛,也有同学选择继续游戏电影娱乐人生。

我们开始反思、开始思考,我们似乎明白了自己未来的基本方向,考研?保研?出国?刷证?实习?但是这些方向又是那么模糊,模糊我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推动它实现。按部就班的惯性让我们有种错觉:嗯,大学才刚开始,我还有很多时间去想。

(三)大三的迷茫

转眼之间,大二即将过去,经过法理、宪法、民法、商法、诉讼法等基础课程的学习,我们似乎已经掌握了法学学习的内在核心,顺利步入了法学之门。

我们不断体验着用书本知识处理一些简单纠纷的成就感。尽管,我们学习上的迷茫感降低了,但是对如何走未来的路确更加迷茫。

突然有一天,我们或被师兄师姐点拨,或因家人刺激,又或被身边同学的理论功底刺激到时,我们慌了,是真的慌了。到了大三,我们开始不得不为自己划分队伍时,我们又发现怎么什么都那么难?说好的高考考完就自由了呢?

就业党的焦虑:法务还是律师?能不能当法师?北京还是上海?怎么去深圳?高起薪中发展还是中起薪高发展?年薪八万太少怎么办?诉讼律师还是非诉律师?非诉?证券律师和资产律师?投行券商赚大钱?啥?还要有注会、雅思?

考研党的焦虑:考研专业的选择?考研院校的选择?考研和法考之间怎么安排?那些专业以后好就业?公检法律都需要什么学历?

出国党的焦虑:社会经历和学习成绩怎么兼顾?科研项目和期末复习怎么平衡?怎么准备top15?雅思小分怎么刷高?纽约bar?老流氓和JD怎么取舍?

保研党的焦虑:我的排名能不能保研?保研和法考能不能兼得?夏令营和九月推免怎么定位?四六级和科研经历怎么才算够?保研该怎么复习?

(四)大四的焦虑

总之,不管我们把自己划为什么党,到了大四学年,大家都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

其实大家都知道,即使那些已成为过来人的师兄师姐,也只能送给我们一句模糊又看似那么有道理的话“不预则废”。但是,“什么是越早?”是刚刚开始享受大学时光的大一?还是仍处于试探性了解阶段的大二?又或是已经相对成熟的大三?说这句话的人自己也不知道,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摸索过来的。这种经历风雨洗涤后的感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解决信息不对称——信息收集能力与培养阅读习惯之间的联系

也许你会问,有没有什么是在我迷茫时或者说准备做出抉择前,最适合作为过渡期工作的事情呢。我认为是阅读。

可能你会一脸苦闷——“每个人都说要多读书,我早就听腻了,你在这里等着我?”

对于这句话,我表示深刻的理解,因为我也是这样,从小没有养成习惯,加上高中三年的理科学习使我对“阅读”两个字充满恐惧。

大一时让我看《道德情操论》、《民法思维》无异于逼我上梁山,我宁愿看一些碎片性的东西,或者有趣的小故事如《西窗法雨》来打发时间。

但是,为什么大学四年之后的我,却要强调阅读了呢?

1.首先,我们说的阅读,首先不全是又厚又大经典著作。比如《道德情操论》、《政府论》、《大学》、《论语》,又或者是王泽鉴的“天龙八部”、“太皇太后”。其实,读者文摘这类青年杂志也是阅读,微信上比较有深度的公共号文章也是阅读。

只不过,对于大厚本的阅读我们能够系统的了解一件事物、或者一个理论。而零散的阅读一般不能帮助我们构建某一知识的体系内容。零散的内容比较具象,适合初学期培养兴趣;系统的书籍比较抽象,适合适应期建立体系。

2.阅读为什么是迷茫时最好的选择?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工作交流时,你需要广博的法学知识和社科知识让你与众不同,同样是一个背景的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学生,能够更有机会接触核心案件;升学面试时,你需要缜密的思维、体系化的知识帮助你临场不惧,敢于自信的说出观点,让老师提前认准你;出国时,面试官需要了解你的社会经历,知识广度,从而判断你是否具备在国外进行法律研究或者法学研究的学科基础;与亲友交流时,深刻的应对和巧妙地引用各种典故(梗)能够缓解气氛,间接减少他们认为社科专业都是光说不干的大喇叭的偏执观点。

3.从控制未来的角度来看,阅读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而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有效决策——所以,我们认为阅读能够开拓视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我们对阅读的认知,碎片化的阅读冲击了习惯传统书本阅读的读书人的价值观。因此,就产生了有关抵制碎片化阅读,提倡阅读纸质书籍的论证。可是,争论毕竟是争论,他们的逻辑前提是一个已经习惯读书,习惯读书,有自己良好读书习惯的人如何选择读书方式。以及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理想路径。他们没有考虑到,在实际情况中读书困难户总是占多数,一味强调碎片化阅读的负面价值,可能让我们这些阅读困难户陷入想阅读时手足无措的困境。

所以,我这里说的阅读首先囊括了一切实质是在信息收集的过程。无论是漫无目的的看经典,还是有针对性的拔经验贴。我这里所说的阅读和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唯一的区别在于,传统阅读更注重阅读过程的体会,它追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承认自身体会出的感悟比别人通过书本、口述出的感悟要深刻的多,这是客观规律。

对于真正的读书困难户而言,我们何尝不能先通过碎片化阅读开阔视野,寻找潜在兴趣点,建立起自己的决策参考的信息网。

写作寄语

在我大学四年的成长路上,从学生会中各种软件、礼仪的手把手教学;到辅导员老师给各类锻炼的机会;从师兄师姐对升学方面的指导;到任课老师深刻的思想引导和职业规划尽管有时候我会很反感、很讨厌,会吐槽。

但是,我的大学终究是我的大学,我最终还是认识到了大学的意义。

也体悟到一个事实:在大学里,我们处在多方的羽翼之下,为什么说大学是象牙塔,因为在这里我们看见的大多数东西,都是各方展示的最好的一面。大学给我们塑造了一颗玻璃心,但我们总要去学会打破这个玻璃心,然后再学会重塑它。所谓破而后立,意正在此。

大学是个小社会,墙外是个大社会,只要我们能怀着一个不失偏颇的本心,那么无论是大社会还是小社会都不再是阻碍,而是能在我们陶瓷心上铺满景秀山河的墨砚。

上一篇: 定义无延迟直播, 保利威的格局与胜局
下一篇: 2021年下蓬中学科技节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评审结果及颁奖安排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