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29 周一
元宇宙作为想象空间,历史地理学对历史环境的“复原重建”,是否对元宇宙内容创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座消逝的古城,虽然现实中离我们远去,但是通过区域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是否可以重建那座消逝的古城,在虚拟世界目睹其过往云烟。
------
摘抄:徐卫民《中国历史地理与文化遗产》,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年
我喜欢历史地理学的原因就是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感兴趣,当时一口气读完了一遍。
2021.5.27 周四
P11
文化遗产学是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科学,属于文化学的分支,是历史学、考古学、公众教育学与经济管理、文化管理等学科混融交叉的学科,是典型的文理交叉的学问。
有形文化遗产,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产
历史地理学与文化遗产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研究历史地理学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料,文化遗产的研究也为历史地理研究提供资料,两者互为促进,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P13
历史地理学可以复原文化遗产所处时代的地理环境。
P14
历史地理学对于文化遗产研究的意义: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保护与利用两个方面。
文化遗产研究的第一个任务应该是对遗产价值的认知。
对于遗产价值的认知是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础工作,而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的关键也在于对其遗产价值正确的认知和肯定。
杜金鹏指出,文化遗产科学的所有任务都是围绕其价值展开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四个点。 即
1.调查 发掘 2.研究 阐释
历史地理学擅长研究遗址环境的复原、遗址内部布局与形制的探讨。
P16
阿兰.R.H.贝克,总结西方历史地理有关“景观”研究的基础上谈到:
关于“今日之往日”的历史地理学传统研究有些狭隘地关注遗迹的留存、关注描述与解释这些作为“今日”景观中的历史现象之特点的必要性;
相反的是,现代研究更多地关注历史遗存的可持续文化意义以及有关遗产保护与表现的相关问题。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两大原则:原真性原则与完整性原则
P18
英国学者鲍尔的观点
保存是指对建筑物或建筑群保护其原来的样子,
保护则是指在保持其原有特点和规模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一些修改和重建。
所以。现有条件下对早期建筑进行重建也是对遗产的保护,不违反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但对其原有样貌和布局有充分的认识,是对遗产进行复原保护利用的一个前提。
P19
《过去宛如异乡》
人们从遗产消费中需要获得一种“怀旧”的体验,理解我们与过去的连续性、古人的生活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
从对遗产旅游的需求中可以看出,人们实际上也是希望在遗产地获得一种原真的体验,而对于遗产地的复原需要历史地理学的方法作为支撑,这也是历史地理学对于遗产保护与利用所体现出来的重要作用。
2021.6.7 周一
P119
土司文化遗产包括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
至今,这些遗产所在地的居民仍然传承着各自典型的民族习俗与文化传统。
土司遗址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当时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况、生产力水平和管理体系,从而了解当时中央政府和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
此外,土司遗址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P122
一定时期政治地位高的政治单位往往可以在这个时期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从而影响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文化遗址分布格局。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也可以体现出各历史时期的政治地理格局。
例如:传统政治中心区,文化遗产数量占有绝对优势。
P123
随着政区的稳定,省内文化随之有趋于一致的特点,而以府州为单位,又在省内形成不同的风格。
P130
(摊丁入亩之前)
隐匿人口是各朝各代的主要户口登记问题。
因为地方官隐漏户口即意味着可以减少上缴的赋税,贪官可以中饱私囊,又能缓和同地方豪强的关系;
清官可以减轻地方的负担,避免上司新的摊派;
百姓少报户口,甚至整户逃避登记,就可少交或不交赋税。
当然,这些都是属于违法行为,一旦朝廷或上司追查就可能受到处罚、丢官甚至丧命。
但当时这种现象相当普遍时,朝廷也就无可奈何。
一旦成为惯例,适当比例的隐匿就变得合理化,至少会得到官府的默认,还可能被当作清官为民请命的事迹加于歌颂,而如实申报的人反而成为别有用心,于公于私都会吃大亏。
P178
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那么,如何实现?
需要对古代大运河的自然环境、运河沿岸的人文景观等进行复原研究,从时空的动态视角出发,纵观运河的古今演变,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对运河的发展策略提出科学意见。
在规划大运河保护和利用之中,不仅要注意大运河保护的整体性,也要注意到沿途各地区的差异性,分析各地人地关系的不同,
对其进行合理运用。
程民生在论述唐宋北方经济时说到:
唐宋以来北方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灾害的加剧,在某种程度上是古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后果。
在经济地理学中称为“消聚性消退”
即经济活动出现过度的聚集,造成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减少。
这就从根本上严重制约了其既不能全面发展,更谈不上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难以继续承载经济重心的地位,既促使了经济重心南移,又使之难以重振雄风,走向衰落。
2021.6.17 周四
P219
《汉书》卷二四《马援列传》
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
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
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
2021.6.20 周日
P257
从时间、空间、文化、社会等维度审视这条文化景观路线,广泛开展长城文化遗址的野外调查和多种类型的学术研究,是认识历史、保护遗存、传承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从追寻时代变迁入手了解长城文化带的形成过程,从空间角度研究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与地理背景,通过以往的政治关联、军事行动、经济支柱、文化传播、民族融合等角度分析长城沿线的人类活动,站在历史发展与民族精神的高度阐发长城的文化象征意义,应当成为历史、文化、考古、地理等领域的专业工作者的学术视角。
引言P3
(1)首先,在梳理历史地理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分析现阶段中国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地理格局分布状况,可以看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呈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总体特点。
(2)其次,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以及时间因素等三个方面探讨影响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历史愿意以及现实因素。
(3)最后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价值,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保存与发展主要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文脉条件决定“的决定。
二刷
2021.6.22 周二
引言P2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深厚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按其形态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既凝缩着过去,又影响着未来。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所有自然存在、历史存续的事物,都可以称其为遗产。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遗产必须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和时间维度才能够形成。
地理是一切事物的载体,任何事物的产生、形成、发展都必须在这一载体上完成。
历史是一切时间的概括,事物只有经过历史的洗礼才会更好的表现出其价值。
作为历史“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植于滋养她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人文背景,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由民间创作的文化现象。
我们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限定必须是百年之上。
2021.6.23 周三
绪论P2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对自然是恐惧和依赖;
第二,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第三,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呈现出全面的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第四,谋求人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当今社会。
人民对人地关系的种种认识,是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的。
2021.6.24 周四
P5
协调的目的不仅在于使人地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要素形成有比例的结合,而且还在于达到一种理想的组合,即优化状态。
人类应该在对地域内的人地关系发展规律和基本矛盾进行本质性的分析和透彻了解后,确定优化目标。
P8
区域历史地理
研究某一地区历史时期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的演变规律及其相互联系,是属于对各种历史地理现象的综合研究,把一个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从而探讨各种历史地理现象演变的规律。
P9
学习和研究历史地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变迁,并揭示这些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演变的规律,
其目的就是为人类进一步利用自然提供理论依据,发挥自然地理学“有用于世”的特点,为现实社会服务。
2021.6.25 周五
P23
城市历史地理学可以对城市对话起到启示和借鉴作用,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在规划发展中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侯仁之先生在《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与城市规划》中指出,充分揭示其(城市历史)规律和特点,既是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首要任务,又是改造旧城市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因此,这样的研究也是城市规划工作所不能忽视的、不可或缺的,若不了解城市的起源及其地理特点,不了解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企图对这个城市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改造,总不免是带有一些盲目性的”。中国不少城市在改造过程中不尊重历史文化遗产,造成大量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消失。
2021.6.26 周六
P18
完整性的概念主要在于说明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保护。
以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在于其本身,还在于与其有密切关系的生存环境。
建筑、城市、街区、景区或考古遗址等都应当尽可能地保持自身组成部分和结构的完整,及与所在环境的和谐和完整
P19
对于文化遗产特别丰富、历史建筑密集且有历史特色的街区,应该将整个街区划分为保护区,另建新城时,应当避免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当于物质文化遗产,还应当保护包括文化遗产遗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整体上原汁原味地保存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内涵。
2021.7.23 周五
P149
城市历史地理是历史地理学中人文地理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城市是地理实体。
所谓地理实体就是指整个城市的地理基础、地理特征和地理价值。
2021.7.30 周五
P161
都城是统治者获取或维护权力的手段或工具,是借以宣示王朝的合法性、突显国家权力的象征符号。
宫殿、宗庙是国家和官府权威的象征,城墙是为保护都城而建设的。
都城的形态和空间布局主要是基于某些制度安排而形成的,是权力运作与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其本身要适应礼制的需要,从而也被赋予了某种“文化权力”,是权力“制造”了都城。制度“安排”了都城的空间结构。
2021.9.16 周四
历史空间的可视化、多媒体应用
通过动画、写实、老照片
呈现历史地理变迁,然后探讨空间、文化的未来发展。
地图的生活化、可应用性
一个历史空间 回忆 历史地名的开放性平台,可自由编辑、自由评论,共同完善的一个专业性空间。
2021.4.30 周五
与历史地理学结缘
1.大学本科学习,由于学校地质学、地理学的学科基础,加上本科旅游管理是偏旅游地理学方向,授课老师大多是地理学理学博士出生,有人文地理学、景观地学等学科背景,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2.课余时间对人文历史、文化旅游、历史遗产保护比较感兴趣,之前也时不时去川大“禹迹历史地理学社”听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相关讲座,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随学长学姐、老师参加了”四川地理学会“举办的讲座,我特地参加了历史地理学分会去听,在做分享者分享了历史遗产保护、成都历史文化变迁,对我来说,比较感兴趣。
3.主持、参与了4项校园科技立项分别是成都博物馆(已参与发表论文)、成都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已参与发表论文)、北川地震遗址灾后人民地方感聚类分析、四渡赤水旅游廊道构建初探、通过对学术、项目的一点小小接触,让我感觉到学术研究、交流的乐趣。
4.对于家乡历史文化、旅游的认识,认为历史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视角,能让我更有效得观察这个世界,通过时空的转换、地方历史文脉的探寻,以后通过历史地理学学习,扎实培养专业素养。从兴趣角度、本科专业学习出发,致力于历史人文地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地理学大众化研究。我认为任何一个学科,更重要的经世致用,用起来才是关键。通过对历史地理学的深入研究,更有效的去为社会服务,比如文化产品的打造。
5.专业书籍的触摸,张伟然老师等人的编著的《历史与现代的对接》让我加深了对历史地理学专业的喜爱,里面谈到了几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未来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让我对历史地理学充满了信心,也让我对未来历史地理学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2021.4.24 周六
摘抄:张伟然等《历史与现代的对接-中国历史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商务出版社2017年版
P22
近代以来,由于史料记载趋于丰富,研究者可以运用GIS技术,将道路、公用设施的覆盖范围作为城市建成区的代用指标,
这就不难动态地展现一个城市建成区的空间扩展过程。
P179
历史地理学是一个纵贯古今、横跨文理的高度综合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地理学提供支撑,同时它还可以为很多相关学科如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文学、民族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提供支撑。
过去,这些相关学科对于历史地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历史空间信息的定位;现在,通过深度学科交叉,历史地理学的支撑作用可以深入到问题意识、技术路线的层面。
以古典文学研究为例,近年随着历史文学地理研究的兴起,历史地理学对于古典文学研究的支撑就不仅局限于考订古诗文中的历史地名,还可以揭示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参与探讨地理环境对于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心理的影响。
正因为历史地理学与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交叉关系,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开发一些相关的文化产品。
只要一项文化产品具有时空属性,它就离不开历史地理学的支撑。例如,展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一个地方、某件事物的发展过程,开发有关历史文明进程的科普和教学软件等,都需要应用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
在当前国际化、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形势下,文化多样性的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对地方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P164
当前,国外不少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的学者往往将其工作结合当地的文化遗产而展开。
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其中,既有历史的问题,又有文化的问题,更有地理的问题,对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需求无疑也会越来越多,历史文化地理的应用前景显然会越来越广泛。
目前,历史文化地理的学者几乎还没有介入,这一局面无疑是亟待改变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