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核心素养专项突破专题03 史料实证

核心素养专项突破专题03 史料实证

核心素养专项突破专题03 史料实证【详解】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青铜器利簋铭文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A 项正确;二里头宫殿复原图是后人根据分析和想像制作的,主观性较强

核心素养专项突破专题0 3 史料实证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

1 .概念: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

2 .初中课程目标: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

3 .素养要求:

(1 )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

(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4 .史料类型

(1 )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①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②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型核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③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a .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 .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2 )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 局猛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3 )其它分类

①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a .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

b .无意史料: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比如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

②“正史”(官方记载) 与“野史”(民间记载)

a .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b .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5 .试题特征:

(1 )了解史料的分类、搜集史料的途径;

(2 )辨析史料,区别真伪与价值,体会实证精神;

(3 )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得出恰当的结论。

(4 )试题中通常包含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两大类型。

6 .基本观点

(1 )论从史出。指的是理论、概念、对历史的阐释、评价等都应该是从史料中总结出来的。

(2 )孤证不立,坚持运用多种类型史料相互印证。

(3 )摆事实,讲道理。不仅要通过史料讲述“是什么”,还要在此基础上讲述“为什么”。

(4 )提高全面运用史料的能力。要全力挖掘史料中蕴含或隐藏的各种信息和意义。

(5 )注意挖掘史料背后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微观情境,切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

第二部分经典例题

1 .(2023·河南洛阳·统考二模)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以下相关史料的运用你认为最可信的是()

A .青铜器利簋铭文B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C .远古炎黄传说D .电视剧《封神演义》

【答案】A

【详解】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青铜器利簋铭文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A 项正确;二里头宫殿复原图是后人根据分析和想像制作的,主观性较强,排除B项;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是真实的历史,其中也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不能全部信以为真,排除C项;电视剧《封神演义》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是可信的史料,排除D项。故选A项。

2 .(2023·广东广州·统考一模)如表所示资料可用来说明()

地点

云南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出土文物

炭屑和烧骨化石

头盖骨、牙齿化石

史料实证价值

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

A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B .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C .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D .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炭屑和烧骨化石”可以说明“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头盖骨、牙齿化石”可以验证“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这说明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A项正确;只有北京人会保存火种,元谋人不会,排除B项;材料没有介绍元谋人的体貌特征,所以没法证明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排除C项;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在非洲,不是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

3 .(2023·湖南株洲·统考模拟预测)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列图片,从中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A .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巴比伦国王的无限权力。

B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说明了家庭奴隶制是古埃及的一大特征。

C .《天方夜谭》是古代印度文学的瑰宝。

D .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答案】D

【详解】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三幅图片分别是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图、《天方夜谭》。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汉谟拉比法典》属于古巴比伦的文明成就,《天方夜谭》属于古代阿拉伯的文明成就。由此可知,题干图片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D 项正确;金字塔是古埃及的标志性建筑,代表了古埃及文明,但无法反映出古巴比伦国王的无限权力,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说明了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排除B项;《天方夜谭》是古代阿拉伯的文学瑰宝,排除C项。故选D项。

4 .(2023春·江苏苏州·七年级统考期中)某校七年级学生围绕“历史核心素养”,开展了一场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时空观念】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史料实证】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认识的重要证据。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谚语

材料三“(江南)民户繁育,将(以往)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书》

【家国情怀】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

材料四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 )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交流路线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 )材料二、材料三共同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

(3 )据材料四,指出家国观念的新内涵以及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答案】(1 )特点:交流路线海陆并举(范围广),(丝绸之路)海外贸易繁盛。

原因:手工业发达和商业繁荣,政府开放的贸易政策。

(2 )经济重心南移(或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原因:南方劳动力充足,人们辛勤劳作,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南方社会稳定,南迁人口带来先进的技术。

(3 )新内涵:世界意识。

意义: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详解】(1 )据材料看出,唐朝对外交流海陆并举,中外贸易繁荣;其主要原因是唐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实行开放的贸易政策。

(2 )材料二说明宋朝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也说明江南经济发展起来,经济重心南移。“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经济现象是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原因是南方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 )家国观念的新内涵根据材料中的“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得出是世界意识。新时代家国情怀主要表现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表现为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因此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上一篇: 亲子界的网红来啦!618带来超强福利,宝贝们来了就不想回家!
下一篇: 【整合】人教新课标 高三 三轮复习 热点4 历史核心素养与史学研究 教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