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教授做客我校“侯外庐学术讲座”第二百零九讲,为师生作了题为“文化传承的诠释学视野——冯友兰文化继承思想新论”的学术报告。校长郭立宏出席报告会并为陈来赠送纪念品。报告会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主持。哲学学院负责人及有关院系师生3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郭立宏在致辞中指出,作为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陈来教授始终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其研究成果具有普遍的示范效应,并为推动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介绍了新中国首任西北大学校长侯外庐先生的学术理念和成就,强调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术讲座”已经成为陕西乃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著名的学术品牌。他表示,我校作为拥有118年历史和文化沉淀的综合性大学,始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致力于传承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融会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陈来做客“侯外庐学术讲座”将为我校哲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以及文化传承创新发挥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讲座中,陈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诠释学的视野,对冯友兰先生有关中国传统哲学遗产继承与继承方法作了深入剖析,评述了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的思想讨论和理论观点。他指出,在20世纪50、60年代学界受苏联影响而对中国传统哲学作出过多批判的大背景下,冯友兰先生提出全面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哲学遗产及其继承方法问题显得十分可贵,其中关注中国传统哲学命题的“双重意义”(即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继承的“三个问题”(即什么是继承、怎样继承、继承什么)等思想值得认真反思和总结,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他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诠释学的视野下,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能得到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彰显,通过对“诠释”“理解”和“文本”的解读,他指出,我们应当关注传统文本超时代的普遍性问题,同时理解不应是复制行为,而应是一种创造行为,用哲学诠释学的眼光看文化继承问题,不仅必然强调传承物的普遍意义,还必定强调“创造的继承”,文化传承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当代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是从“批判的继承”转变为“创造的继承”,注重过去与现在的视界融合,让传统文本与今人思想进行对话,对传统文本作出创造性的诠释,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与连续中不断得到发展创新。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就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与陈来进行了互动交流
哲学学院教授张学广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希望同学们对陈来教授讲座中体现的“中西马融合”视野与“综合创新”理念进行学习,将其与学术实践深度融合。(图/ 岳鹏瞻 郭睿琦 周廷昊 语音播报/罗楚凡)
主讲人简介:
陈来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科资深教授。兼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等。师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是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著作四十余种,主要有《朱子哲学研究》《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 近世东亚儒学研究》《现代儒家哲学研究》《仁学本体论》《儒学美德论》等。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其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荣获2020年度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2015年度孔子文化奖、第三届思勉原创奖、“张世英美学哲学奖励基金” 学术成就奖、会林文化奖、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奖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二等奖、三等奖、北京高等教育教学等奖等多项重量级奖项。2015年曾受邀担任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的主讲人。
会场
校长郭立宏为陈来教授赠送纪念品
陈来教授作报告
校长郭立宏致辞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主持报告会
与会师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