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脉有二十几种脉。一定不要陷在文字里,要看脉背后人体自己的道理所在,要看人体的原理所在。
徐文兵中医系列课程百度云资源
我前面在谈到如何扎好中医基本功的时候就提到,如果你能读《临证指南医案》就说明你的基本功扎实了,厚朴中医国学堂徐文兵饮食滋味_知己养生调理培训班百度网盘,为什么?请看《临证指南医案?凡例》一段话:“看此案,须文理清通之士,具虚心活泼灵机,曾将灵素及前贤诸书参究过一番者,方能领悟其中意趣,吾知数人之中,仅有一在知音者,潜深默契。若初学质鲁之人,未能踏等而进,恐徒费心机耳”。
我为什么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说明什么?我不须加以分析,诸位爱友即能看的明白。说真的,在校时我就知道,学中医的人都读读《临证指南医案》,等我好不易弄到此书,那时候和现在不一样,想买到一本古代中医书很难。
《神农本草经》吗?学完方剂学,还要再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吗?……答案当然是:要的。
两千年来,积累下来的中医书籍浩如烟海,多如牛毛。遇秋手上的中医电子书,有五六千种,不要说人脑,就是电脑,也有几千G,不要说仔细读完,就是一本一本打开再关掉,也得十天半月的功夫才能做到。该怎么来读?
根据遇秋多年来的经验,认为应该分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怎么来分呢?可以把书分为看家书、精读书、泛读书三大类。
第一类,看家书。
这类书是用来增加深度的。
这个不需要多,两三本就可以了。如果不是专科医生,一般四大经典即可。实在没精力,把《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搞精通就可以了。如果专科,建议寻找专科的经典。
这类书,是要搞得滚瓜烂熟的,内容要逐字、逐句、逐药、逐方搞清楚,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还要经常诵读,而且是出声朗读,不是默读。一年怎么也得温习一两遍。
第二类,精读书。
一开始看书可以以现代白话文为主,由一些比较有趣的中医故事入门。一来提高兴趣,二来接触一些中医基本知识。推荐的有罗大伦的《古代的中医》等著作,任之堂的《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等著作,经过这些你一般能树立一些基本的传统思维概念,掌握一些小偏方,悟性高的还能初步会一些脉诊,可以帮你的家人解决一些小问题,有时候还可以装个B,满足你的虚荣感。但切记别去到处乱开药,你还没那个本事。
第二步,有了兴趣后就要开始正规打基础,准备入门。这个阶段会有点痛苦枯燥,很多需要记忆,因此还是要以现代白话文的著作为主,但有了前面的兴趣和一定基础,应该是可以坚持下来。这个阶段教材,推荐《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思考中医》,《伤寒论讲义》,胡希恕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讲座等。这阶段主要是打基础,比较系统的学习中医基本学说,常用中药的药性等等,如果这些都背不下来、理解不了的话,可能悟性不够,还是别学中医了。
第三步,提高阶段。这个阶段要开始逐渐加深理解了。基础打的好不好看前2个阶段,从这个阶段就开始升华了,此阶段还是以古文为主。需要看的是:《圆运动的古代中医学》(划重点!!!)。这本书很重要,为什么,这个是一个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承上启下的指示灯,非常非常重要。……学完后再学黄元御的著作《四圣心源》《四圣悬殊》《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等等,有着黄老前辈的指点,再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这些经典才能事半功倍,靠自己单独看这些经典,要悟透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大量时间和极高的悟性和毅力,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这类书,是用来增加深度和宽度的。
5~10本就够了。一般至少中药1本,方剂1本,其他查找和自己临床最密切的经典书籍,静下心来,读个七八遍,争取搞懂里边的每一个字。
这类书也需要反复读,只是不需要达到第一类的深度。
第三类,泛读书。
这类书,是用来增长见识的。
越多越好,翻一翻,有用的就记下来,没用的就跳过去了。
遇秋泛读过几百本中医书,其实大多数都是没什么价值的。有的老中医,本人不动笔,让学生动笔,这类书,一般都是含金量很低的,不要购买,更是不要浪费时间去看。
我就看的一头雾水,大部份的医案根本弄不清白,于是我便去请教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便把这段话在我的书上画出,给我开出一个读书清单,说等你读完了这些书,你再读《临证指南医案》吧,于是我便苦苦是读了几年古代医家家医书。后来再读这本书的时候便有了很大的收获。
此是闲话,下面我谈谈个人提高临床技艺的一下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还是从读《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说起吧,叶氏治疗中风以“阳化内风”为总旨,认为本证基本上是上虚下实,在治法上提出以“质厚填阴,甘味息风,节劳戒饮”为治。具体的治法有:“补肝肾以摄纳肾气为要,而清上安下,其在甘凉不伤脾胃者为宜”;“肝肾脏阴本虚,镇(?慎之误?)补之中,微逗通阳为法,以脏液虚,不纯爱温药耳”;“清凉固是正治,然须柔剂,不致伤血,且有熄风功能”;“气火升腾所致,以苦寒酸润酸泄,少佐微辛为治,议进补阳明、泄厥阴法”;“痰火壅盛之火,火灼有形之痰,甘寒生津,痰火风兼治也”……。俞震在《古今医案按》中评价其说:“《指南》所载泄木安胃、镇阳熄风、浊药轻投、辛甘化风,种种妙义,直驾古人之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