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岁尾,收割女儿孝心,和爱人一起踏入天府之国,开始一段漫游之旅。之前因多种机缘到过几次四川,对四川有过一些了解。
四川简称“川”或“蜀”,有“天府之国”美誉,巴蜀文化精彩纷呈,道教、古蜀文明发祥地,三国文化流传很广。四川旅游资源富集,风景名胜众多,有“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说,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九寨天下奇”之誉,稻城亚丁、都江堰、乐山大佛等景区也都名冠中西,成为世界旅游者重要目的地之一。
山水景观欣赏费体力,历史文化品读累心智,但总是乐此不疲。喜欢巴蜀文化,推崇古蜀文明。进川入蜀,喜欢在古老遗迹旁凭吊、品读、沉思。
三星堆遗址。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于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其出土的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金杖等堪称旷世神品、稀世之珍。三星堆遗址的发现,雄辩的证明了古蜀国的历史和商周时期高度发展的青铜文化。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星堆博物馆,考察三星堆文化。如今这里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都江堰。秦蜀郡守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历朝历代政府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逐步修筑完善,丰富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都江堰工程质量令人折服,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不倒,持续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作用,像一位忠诚的守护者,默默地滋养着成都平原这片富饶土地,使其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凤栖窝埋藏的“定水神针”-“卧铁”,清淤泥,既在对标,更是态度,敬佩。内省,今不如故,汗颜。游览天府之国的金钥匙--都江堰,对李冰父子的崇敬、对华夏文化的自豪,油然而生。
武侯祠。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始建于蜀汉章元年(221年),是巴蜀民众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是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肯定和赞誉的载体,是三国遗迹的源头。人们对三国文化耳熟能详,对诸葛亮的《隆中对》《出师表》《诫子书》都有熟悉,对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永安托孤、六出祁山等故事相传甚远,诸葛丞相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参观武侯祠,常常在想,三国时代,蜀虽称国,实为州,何以一州之力,拒吴伐魏,连年用兵,几近“穷兵黩武”,经济何堪、民力何堪?而川蜀百姓非但不反,对丞相十分拥戴,时至今日,武侯祠香火依然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何故?有学者研究提出,诸葛治蜀十二年,是历史几千年川蜀人民知名度、自豪感和幸福感最高的时期。论文章,《出师表》名垂千古。论武功,《南征》《北伐》“八阵图”名流千古,列“武庙十哲”。论政务,治下政治清明、法度严整。论治国,百姓安居乐业。他有道德、有理想、有风骨、有能力,堪称千古完人!
杜甫草堂。青羊区青华路37号。唐代大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流寓成都时的故居,诗圣在此地先后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参加成都会议的闲暇时间,曾参观过杜甫草堂。杜甫虽生逢乱世,但他的诗寄意深远、仁民爱物、忧国忧民,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望岳》“三吏”“三别”《兵车行》,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让我记忆不忘的还是,在秋风暴雨中,茅草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尤其是最为著名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词句最能升人血压。
三苏祠。东坡区纱縠行南段。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关注三苏,是因为苏家三父子在做人做官做事在家风传承在读书教育等诸多方面给人们带来的思考。父子三人自强不息,努力向学,言传身教,读书正业,知识改变命运,其治家理念和精神密码给后人以启示。他们孝慈仁爱、为政清廉、洁身自好,不向命运低头,豁达乐观,为人处世的智慧和方法,是留给人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其实对巴蜀的感情,还有源于近百年前那段屈辱的历史。川军350万将士出川抗日,整个巴蜀十户九无男。川军,准确说是巴蜀青年,他们衣衫褴褛,脚穿草鞋,手拿老套筒、汉阳造,甚至大刀长矛,却用无数次最悲壮、最惨烈的牺牲,书写抗日,“无川不成军”“川人永不负国”“抗日不成,誓不还乡”。在那个苦难时代,撑起了四川人民的脊背,也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