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曼曼其脩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楚国诗人屈原所著作品《离骚》的名句。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上回第二篇讲的是关于《诗经》的一些小知识,那么这一篇我们说一说《楚辞》。
五个字的古诗(五个字的古诗大全100首)
《楚辞》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该与汉赋混淆的。汉赋是适应汉代官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图源网络侵删
《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善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意"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另外,《楚辞》与音乐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诗经》《楚辞》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截然不同。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的作品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及后来其它作家吸收南方民间文学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源头,两者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图源网络侵删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国僻处南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黄河流域诸国有很大差异,因而被视为"南蛮"。到春秋时代,楚国强大起来,成为"五霸"之一。至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开始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楚辞便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诞生的诗歌体裁,其创始者就是楚国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图源网络侵删
齐梁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评论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这里说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词。楚辞的样式是屈原创造的,它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扩大了诗句的涵量,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继屈原之后,宋玉、唐勒、景差效法屈原,从事楚辞写作,到汉代又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继续写作,使楚辞成为一个时期诗歌的代表性体裁,后人称之为骚体诗。
《离骚》
刘向辑录的《楚辞》只有16卷,16篇;但传世通行本《楚辞》多是17卷,17篇,这是据《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而来,后者加上一篇自己的作品《九思》。因此,现在所说的《楚辞》其篇章目录包含:离骚(1篇)、九歌(11篇)、天问(1篇)、九章(9篇)、远游(1篇)、卜居(1篇)、渔父(1篇)、九辩(1篇)、招魂(1篇)、大招(1篇)、惜誓(1篇)、招隐士(1篇)、七谏(7篇)、哀时命(1篇)、九怀(9篇)、九叹(9篇)、九思(1篇)。
屈原《离骚》
【扩展小知识】
1.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2.《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受其影响,存在其身影。
3.《楚辞》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屈原《离骚》
#头条创作挑战赛#|#文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