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初中历史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为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养成奠定基础。文章运用了部分教育心理学观点, 从多角度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初中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
(一) 从学生方面看
◆认识上存在偏见。很多学生认为历史科目无关紧要, 只要学好语、数、外这种“主课”就行了。
◆课业压力大。由于对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有许多不妥的地方, 这使得许多教师对学生布置的作业太多, 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 学生当然只能顺从, 做那些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 谈何兴趣。以数学科目为例来看一下学生的作业:课堂练习本、课后作业本、辅导资料一本、数学学习报等等。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 压力确实太大, 能完成作业已属不易, 他还有更多的精力去看有没有留下多少历史作业吗?
◆历史知识的特殊性。俗话说:“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既然是过去的现实, 当然具有不可再现性, 越是久远, 学生越是不感兴趣, 越觉得没有学习的必要。再者, 历史知识有众多的人物、时间、地点需要记忆, 学生总觉得枯燥无味,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二) 从历史教师方面看
◆授课方式单一。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门的很多历史教师仍然是“一书、一粉笔、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来教学, 这显然已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和新时代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知识广度不够。我们某些教师认为学好历史知识就行了。众所周知,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包含了众多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 我们必须广泛联系各学科, 通过人格魅力、知识动力来吸引学生。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兴趣的策略
一堂好的历史课, 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 而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进而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此, 我觉得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适当补充与课本有关的历史资料。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讲课中, 如能适当补充形象生动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等, 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 我在教学中经常有计划的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如我在给学生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 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 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 心忧天下;读书万卷, 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 已年近70岁, 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 他带着棺材出关, 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 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后盾, 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 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这样的补充, 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既加深学生对左宗堂的了解, 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不能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很多, 如学生课堂表演、讨论、师生互问、学生中互相答疑等。不同的内容, 可以选取不同的激活方式。例如, 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 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我先提问:“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 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 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 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 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 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 帛的价格昂贵”后, 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 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 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 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 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 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 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 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 学生的回答很难准确, 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 易脆裂, 厚薄不一, 急需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 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 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 这样既激发了兴趣, 又掌握了知识, 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3.运用形象生动的课堂语言。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工具, 丰富的语言有启发性和情感色彩。而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历史这一特点,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再现历史场面, 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感知历史,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如, 我在讲“一?二八”事变中, 提到十九路军英勇抗日时, 我给学生讲述了当时的一个小插曲:“日寇五千人向上海北郊中国军队蕴藻浜阵地发起疯狂进攻。蔡廷锴将军挑选了一百名战士组成敢死队, 他们中胸前背后都捆上炸弹, 并用火油浇遍全身, 然后分几路潜入敌阵, 冲到敌人密集的地方, 猛地扑倒在地, 一声巨响, 战士们粉身碎骨, 鬼子也被炸得血肉横飞。差不多在同一时刻, 敌军阵地上爆炸声四起, 日军以为中国援军开到, 纷纷溃退, 十九路军战士们乘势追击十多里, 杀得敌人血流成河, 尸骨成山。但是, 中国政府却拒绝援军, 扣压军火, 侵吞捐款, 暗中资敌, 十九路军弹尽援绝, 被迫撤退……”通过这一情意真切的讲述, 使学生对十九路军官兵产生了由衷敬意, 在内心深处发出对爱国者的钦佩的真实情感, 对卖国者的愤慨, 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4.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 对学生来说, 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 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努力创造条件,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再现历史情景, 打破时空界限, 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因此, 在课堂上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 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 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 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我插放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这样, 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 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说, 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 使历史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总之,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 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历史教师应该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 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点燃他们对历史探索的激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 历史教学才会真正的达到“学史明志, 知史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聂秀娟: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 黑龙江教育学报, 2002年第21卷02期.
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情感意识的概念界定
所谓情感意识, 是指人的情感程度, 主要包括人的道德感、美感、荣誉感等。情感意识也是人从情感角度对自然和社会各种现象的理解和评价, 即人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相应情感反映。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历史教材中的典型事例使学生内心产生深刻的变化, 学生思维逐步成熟, 意识形态逐渐确立, 学生能根据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去完善自己的道德感、美感和荣誉感。这从根本上, 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对构建和谐的社会有着积极的潜在价值。于此同时, 历史材料中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这为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因此, 通过初中历史教学, 是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是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必要要求
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理论与创新的突破口, 情感教育不仅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而且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而学生的情感意识的培养植根于学校教育活动过程之中。新课程改革指出, 通过普通中学历史课程学习, 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 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 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初步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历史和现实现象,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可见, 新课程改革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生的价值观、历史观等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但事实上,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历史学科被许多学校作为“边缘学科”, 轻视历史教育。这种教育指导思想长期影响了初中历史学科及教学发展。因此, 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是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必要要求。
2、初中历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的优势
情感是学校教学目标之一, 也是学校历史学科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可见, 历史学科的教学是实施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比如, 杜威认为, 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邓小平认为, 要用历史教育青年、用历史教育人民, 等等。我国历史经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因素, 这相对于语文、数学等学科具有独特的优势。初中历史教学是借助于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接受情感观念。比如,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 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革命精神, 能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和爱国热情, 战胜困难的顽强情怀。再如, 通过对孙中山、毛泽东、岳飞、戚继光等伟大人物的学习, 对学生的性格、态度和价值观等起着重要的影响。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主要对策
1、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
课堂时体现民主理念的场所, 历史教师要做到真正落实民主理念的执行者和引导者, 而学生则是内化民主理念的主体。由此可见,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大主体, 教师只有在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下才能有效地实现课堂民主的氛围, 完成教学过程。作为历史教师,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处理好学生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的关系, 努力挖掘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情感要素。彻底改变以往教师以主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 历史教师的情感素质对学生的情感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首先要注重自身情感素质的提高和完善, 提高自身的美感、道德感和宗教感, 以树立自身良好的育人风范。
2、教师要选用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科学方法
加强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第一, 教师要以历史为典范,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而初中历史课程有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 如岳飞精忠报国;孟子威武不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虎门硝烟, 等等。教师在进行这些材料的教学时, 用这些任务的英勇事迹, 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冲击, 让学生体会崇高的美感, 以达到以民族先贤为楷模, 弘扬中华美德。同时, 这些历史事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二, 教师要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 分析历史问题。历史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那些知识,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 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比如, 唐太宗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 认识到必须居安思危, 以古为镜, 随后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第三, 教师要创设特定的历史教学情景, 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历史情景, 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 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 可以观看《甲午风云》的电影片段, 让学生亲身感受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 使学生树立痛恨腐败统治, 崇拜英雄的爱国主义热情。第四, 鼓励学生进行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学生通过历史考察, 能够间接体验历史给人的真实感受, 如参观历史纪念馆, 让学生不忘国耻。这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第五, 开展有效的历史知识辩论活动, 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通过辩论活动, 让学生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 让学生对历史要有清晰的认识。除此之外, 采用图表, 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情感培养。图表包括历史地图、表格、代表人物画像等, 这给学生了直观学习, 增强了学生的欣赏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历史教师应该努力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努力使历史教学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首先, 教师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师的语言能打动学生的情感和激情, 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具有继发性和感染力, 这可以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的情境。其次, 教师要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变化, 适当地设置相关历史问题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中, 用情境烘托学习气氛, 活跃学生的思维, 相应的情感体验就应运而生。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可以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可以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可以扮演历史人物角色体会情境, 等等。如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中, 想古人所想, 为古人所为。这可以激发学生为古人分忧时多角度地思考历史, 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再次, 教师要善于选择适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 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如教师讲述岳飞抗金的片段时, 当讲到岳飞大败金军主力, 取得大捷并可乘胜前进时, 学生会为胜利而欢呼, 但当讲到岳飞被迫接受宋高宗班师回朝的命令, 抗金大好形势因此而葬送时, 学会深感遗憾和悲痛。
除此之外, 历史教师应该努力注意情感与意志相互转化的原则和情感体验主体性原则,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初中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意识培养上的积极作用, 使学生成为我国教育目标上的人才。
摘要: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情感因素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 也是学校历史教育的目标之一。本文界定了情感意识的概念, 指出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是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必要要求, 而初中历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 探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主要对策, 即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 要选用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科学方法以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情感意识,对策
参考文献
[1]田文红:《论中学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2]袁阳:《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探究》, 《魅力中国》, 2010, 3。
[3]李玲:《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科技致富向导》, 2011, 9。
[4]徐德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新课程学习》, 2012, 3。
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人格教育的内涵
人格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方法, 它是指通过讲授和事例塑造真理和道德特性的方法, 将讲授核心伦理价值观贯穿到课堂和学校生活中的方法。学生的人格培养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与发展, 而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 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人格得到培养。初中时期正是学生身心发育的时期, 这个阶段对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很重要。对中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重要途径。
二、初中历史教学实施人格教育的优越性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学生的思维逐渐钝化, 缺乏创新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 历史教师的在教学上不能只是在本学科的知识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延伸, 还要对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汲取多方面的知识, 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导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历史教学的趋势。
随着新课程教育的推进, 将学生的全面人格教育作为教学目标已经成为教学中新的工作方向。而且初中历史教学也在不断随着教育的发展进行改变, 教育思路发生了很大变化。历史的人文性很强,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方式将真实的历史重现, 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历史, 和认识到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 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培养学生对事件和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在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认识历史,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搜集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当前历史教学目标是实现知识和人格的全面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而实现此教育目标, 历史教学也有着自身的优势。
2. 历史教学的人格教育功能。
历史教学的故事性很强, 很容易引起初中生的兴趣, 而且历史具有很鲜明的教育价值。历史学科是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帮助学生认清史实, 通过历史的发展和总结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其中的道理。所以, 在教学中利用历史教学在历史知识的引导下对学生进行具体的人格教育更能够发挥教育的功能, 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
3. 初中生自身的特殊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价值观。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生活和一些事件有了自己初步的认识和判断, 但是对事情的发展和认识还不够。在对自身与国家的认识上已经能够理解自身的发展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所关联。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和思考, 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国家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教师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事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不仅可以有力的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还可以为科学文化教育打下基础。
三、初中历史教学人格教育的实施对策
1. 改革教学方法,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培育, 改革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举措。在初中教学中, 每门课程都有自身的差异性, 有着一定的发展特点, 教学目标也会有所不同。为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 应当对历史教学进行适当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历史教学中, 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成长发育特点应该作为教师改革教学方法的依据。此外,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学手段也越来越丰富, 教师要与时俱进, 做到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修饰和整理, 添加适当的图像以及视频音频等内容, 增加教学趣味性和真实性, 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历史内容并且对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有兴趣。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达到转化学生学习思路实现较好学习效果的作用。应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 通过历史人物和历史思维训练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历史人物, 其中不乏有千古不朽被人传颂的善人, 他们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故事。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初中阶段学生会崇拜英雄的心理, 通过讲述这些名人英雄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历史人物的人格感染力, 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健全的人格。
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的培养是认识社会的一种素养, 通过历史感知社会并且通过历史故事联系到当今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生在历史思维的引导下, 培养和健全自身的人格。
3. 强化师生沟通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教师通过描述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特点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使得历史得以还原, 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体系, 并且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产生正确的评价标准。但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 以教师为主体一味的讲述并不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还有可能使学生感到厌烦产生厌学历史的心理。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同时还可以采取学生之间分小组互动的方法进行学习,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的方式更容易达到学习效果。教师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能够营造出一种欢快的课堂气氛, 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另外, 初中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 而平时不容易表现出来, 教师可以通过这种互动和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 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倾向, 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思想和建立健康的人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