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分析得出,尽管社会对西安事变之初定性不同,态度不一,但对待事件的解决方法,社会各阶层与张学良、共产党主张趋于统一,即“避免战事”“化异为同”,和平解决。究其原因,即面对日本侵略,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由此,学生不止认识课文中的主体表述,通过不同媒体的报道也了解当时社会各方力量的努力,从而进一步理解为何经此事件,抗日民族统一阵线初步形成。
初中历史课题申报范文第2篇
你们好!
本人某某,某大学某专业学生,今天借着这份自我鉴定,既是向党组织作汇报,也是对我以往努力的总结和今后努力的鞭策。
xxxx年xx月,带着初入大学的兴奋和对中国共产党深深的向往,我真诚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决心按照一个共产党人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这半年内来,我一方面积极参加党课学习,经常向党组织作思想汇报,另一方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及人生哲学,在思想的洗礼,知识的陶冶,以及人格的塑造上都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本人成长履历概括向党组织汇报如下:
首先是思想的洗礼。我生长在一个党员家庭中,爷爷奶奶都是光荣的老党员,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我的父亲在部队入了党,在转业之后依然严格地按照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祖父二辈的思想教育和人格熏陶中,我自幼就有了对中国共产党崇拜敬仰之情愫。回顾二十世纪跌宕起伏的百年风云,在世界上一些国家政党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现代化建设到改革开放,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八十多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在我自小的概念中,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忠实代表,领导核心,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参加了党课学习之后,我对党的认识上了一个新台阶,从而更全面更透彻更理性地看待我们的党。
初中历史课题申报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言学思想史 百年 民国语言学史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开始申报时,笔者以主持人身份、吸收赖慧玲博士作为课题组成员申报了“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这个项目。这个项目笔者思考了五六年之久。为了帮助申报者诊断论证书并尽可能提供一些学术上的帮助,西华师范大学语言学学科的专家组织了一个答辩委员会对申报书进行指导。答辩委员会由査中林教授、杨超教授、康健教授、杨小平教授、曾晓舸副教授、赖慧玲博士、廖德明博士、邓春琴博士等专家组成。下面,笔者附出课题申报书原件,对于答辩委员会提出的相关问题则在“申报书”中用下划线以数字序号①②③④⑤等标出。这个项目现已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笔者将会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来做这项研究。在这里,笔者还向国内外语言学专家们发出一份公开征集指导意见信,诚心诚意地向各位专家学者征求指导意见。对于任何一条意见笔者都会重视,尊重原创观点并且绝不掠美。笔者相信,任何学术都是公共的而不是个人的,即便是“填补学术空白之作”也不可能完全归属于个人。
本文内容包括三部分:申报书原件、论证答辩会纪略、向学界发出的公开征集指导意见信。对它们如果有相应的补充说明,笔者则在每一部分的小标题下面略作注释,以期这三大部分内容有机、有序、系统。
一、申报书原件
以下为申报书原件,分段序号是本文写作时所加,并不是原申报书中的序号。为了版面清晰一些,本文把原申报书的部分段落加以合并,以免显得段落过多、版面不太容易处理,内容无所改动。另外,原申报书中的“前期成果”和“相关参看文献”在此省略,未加附出。申报书执笔者为薄守生,申报时在列举相关“前期成果”时列举了赖慧玲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课题所研究的“语言学思想”具有时代性、群体性和社会性,与语言学家的个人语言学思想不尽相同。最近100年(1911~2011年)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其中,前半期是由传统语言学向现代语言学转型的重要时期,或者说是现代语言学产生、发展的时期,弄清楚这一时期的语言学研究状况对于语言学的发展有重要学术意义。后半期是语言学大发展时期,也需要进行总结。
本课题意在“彰显”中国语言学的“灵魂”。百年来,中国语言学有了很大发展,这不是“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的100年(鲁国尧《就独独缺〈中国语言学思想史〉!?》中的原话①)。以往,人们对这100年的中国语言学史所隐含的“语言学思想”重视不够,现在我们应该对它做出全面的挖掘。这种挖掘体现出了三个方面的价值:1.把“隐含”的语言学思想灵魂“彰显”出来,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研究意义。2.把“语言学思想”研究和“语言学史”研究结合起来。我们既要认真整理、研究语言学史料,又要探索其中的“语言学思想”内涵。3.“客观”是本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公正地看待历史上的“学派分歧”和“门户之见”,不苛求古人,不媚奉权贵②,不见异思迁,不先入为主,立足文献,注重逻辑。不刻意区分中国语言学、西方语言学,淡化“中国语言学与国际接轨”等类似说法,主张中西融合和互补。上述三个方面各有特点,综合了“思想挖掘”“文献综合”“理论提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注重语言学论著文献本身,而不是对既有的语言学学术史进行简单的“综合”。尤其是把“语言学思想”研究和“语言学史”研究结合起来这种思路,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有关语言学史的研究中,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研究为数不少,而中国近现当代语言学史的研究却很不成熟。就近百年来的语言学史研究来说,主要有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邵敬敏和方经民《中国理论语言学史》两部专著涉及的较多。除此之外,其他的语言学史研究对近百年来的中国语言学史关涉不多(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史有一些,诸如《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等等。有关“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也不够扎实)。我们对近百年来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以往的语言学史研究主要有四种类型:1.“分支”史,学科分支主要分为语音、语法、词汇等等。2.“编年”史,可以直接编年,也可以按时代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等几段。3.“纪传”史,为语言学家写传记,在传记中论述语言学的相关问题。4.“流派”史,依照某种“学术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顺序,把语言学研究分为若干流派,用书写流派的方式书写语言学史。本课题的研究有点类似“流派”史,但也与一般的语言学流派史写作方法不尽相同。本课题的研究更加重视对“语言学思想”发展脉络的挖掘,而不是僵化地看待所谓的“流派”。
本课题对近百年来中国“语言学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研究,这在国内外尚属研究空白。其依据主要有如下四点:
初中历史课题申报范文第4篇
按照我局2012年印发的《关于深圳市初中综合课程设置的调整意见》(深教〔2012〕321号),我市从2012年秋季入学的初中新生开始,将原有的科学、历史与社会两门综合课程改为分科教学。根据我市初中综合课程设置调整情况,结合我市中考中招工作实际,现就2012年及以后入读初中(即2015年及以后毕业)的学生参加我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中考)的科目调整及实施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中考科目设置
(一)语文、数学、英语(含听说)、理化(合卷)、历史等五科文化课考试安排在初三年级末进行,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各科考试时长、卷面分值如下:
中考科目考试时长卷面分值语文100分钟100 分数学90分钟100分英语(含听说)(80+15)分钟100分(笔试85+听说15)理化(合卷)90分钟100分(物理60、化学40)历史60分钟100分(按卷面成绩的30%折算后计入中考总分(二)体育考试项目以我市当年中招体育考试方案为准,体育单科成绩按实际得分的30%折算后计入中考总分。
(三)生物与地理(合卷)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题型全部为选择题(具体内容和要求以当年《考试说明》为准),考生全部在答题卡上作答,考试时长为60分钟,卷面满分为100分(生物50分、地理50分)。此项考试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但考生均须参加考试;在中考总分相同的情况下,生物与地理(合卷)分数高的优先录取;该成绩可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参考条件之一。
(四)思想品德作为考查科目,全市统一确定考查内容和要求,由各区、各新区教育部门或初中学校负责组织考查。思想品德考查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可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参考条件之一。
二、中考成绩呈现
中考成绩以单科原始分、单科等级和原始总分同时呈现。
单科等级根据单科原始分确定,等级设定及各等级划定比例为:A+(5%)、A(20%)、B+(25%)、B(25%)、C+(20%)、C(5%)。如果出现满分人数超过考生总人数5%的特殊情况,则满分者均为A+,后续等级所占比例相应扣减。
原始总分由语文、数学、英语、理化(合卷)四科原始分及历史、体育两科按原始分的30%折算后所得分数相加而成,满分为460分。
三、生物与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
生物与地理(合卷)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在初二年级末进行(一般安排在每年中考结束后第二天下午),缺考的考生可申请在初三年级末参加一次补考(与下一个初二年级学生一起考试)。
具有我市初二年级学籍的学生,以及当年初三年级中申请参加生物与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补考的学生,均由所在初中学校办理集体报名手续。具有我市户籍、在市外初中学校就读的初二年级学生或初三年级参加补考的学生,可在各区、各新区教育部门所设的报名站报名。
此项考试组考工作按照我市中考考务管理规定和要求进行,考场设置和考务组织工作由市招考办统筹协调,各区教育部门具体管理,各考场具体负责。命题及阅卷纳入当年全市中考命题及阅卷工作统一组织管理。阅卷采用计算机扫描读卡方式进行。
此项考试收费按中考科目1科计算,收费标准按《关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收费标准的复函》(粤价函〔2001〕213号)执行。
初中历史课题申报范文第5篇
一 “南国农先生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筹备会
筹备会由李运林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胡钦太教授首先简述了南国农先生对中国电化教育学科理论、学科专业与事业发展的光辉历史,强调指出以史为鉴,对促进当前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代表对研讨会活动事宜进行了热烈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1 研讨会活动的主题是“南国农先生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南国农先生是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南国农先生为发展我国的电化教育事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理论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研讨会活动将以史为鉴,促进当前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 研讨会活动定名为“南国农先生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
3 研讨会活动的内容结合南国农先生主编的《电化教育研究》杂志30周年和南国农先生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阶段性成果,弘扬南国农先生对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贡献,以史为鉴,促进当前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
4 研讨会活动前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筹备出版三本书:《往事与憧憬》、《南国农先生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南国农先生论文与报告文集》。
(2)电视专题片(20分钟)。
(3)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部分成果。
5 研讨会活动定于2010年8月2日(8月1日报到)在兰州西北师范大学举行,与会人员要求带与研讨会活动相关的论文参加,并在会上报告。
6 在研讨会期间,举行南国农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活动。
7 在纪念活动之外要大力加强宣传活动,以便扩大影响,使更多的人受益。
二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中期研讨会
研讨会由李运林教授主持,首先由南国农教授作了课题研究进展概况报告。
南国农教授在报告中提到学科建设的三大基石是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历史研究。当前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中历史研究是最薄弱的,因此本研究的开展对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南先生再次对课题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进行了说明,界定了本次研究的范围是大电教,而不是小电教。大电教包含:电教学科、电教事业和电教产业,涉及学校电教和社会电教两大层面。南先生提出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按以下的阶段来划分并开展研究:
1 1920-1949年,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研究。
2 1949-1978年,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研究。
3 1978-2008年,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的研究。(这一阶段可为分为电教事业、电教产业、电教学科和电教学者四大领域进行研究。)
在课题研究方法方面,南先生提出了:“研究有法、但无定法”。也即是说可采用多种多样的研究范式,灵活选用适当的研究方法,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开展课题的研究。南先生明确了课题最后的研究成果有三类:第一类是一份研究报告,将提交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第二类是一系列论文,将在与教育技术有关的期刊上发表,现在已经有一些子课题发表了取得的研究成果;第三类是编写一套丛书,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南先生报告后,各子课题汇报了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并展开讨论,最后对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进度进行了调整,形成如下意见:
1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的框架,包括历史阶段划分与十三个子课题的设立是非常正确的;对个别子课题因人力、经费等遇到一定困难,应给予一定调整,坚持按既定框架研究下去,确保发展史研究的完整性。
2 除了十三个子课题外,还有部分单位申报新的研究课题,如广东省电教馆申报的“中国地方电化教育发展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申报的“全国工科高校电教协作30年(1978-2008)”、宁夏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申报的少数民族电化教育研究等。总课题组支持他们开展这些研究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用研究报告和论文形式发表,部分成果可以分别优选入十三个子课题的研究。总课题组还鼓励大家提供电化教育各发展阶段的历史资料、文献和照片等。
3 研讨会对各子课题研究内容、进度及人员进行了调整,见表1:
4 研讨会决定于2010年6月初在山东召开“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部分研究成果与进度安排研讨会(由山东电教馆承办)。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已完成研究的书稿进行审定,交出版社出版或进一步修改。
(2)对未完成的子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三 以史为鉴,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研讨会由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许骏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胡钦太作了主题报告“以史为鉴,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胡校长指出华南师范大学承办了“南国农先生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筹备会和“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研究中期研讨会”,这两次与历史有关的会,对促进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有重大作用,所以联合统称为“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我们应研究历史,以史为鉴,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胡校长简要回顾了中国电化教育学科理论、学科专业及事业70多年的发展历程。最后指出研究历史,对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有以下四大方面的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1 从历史研究中,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2 从历史研究中,正确处理引进与国情的关系,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
3 从历史研究中,正确确定教育技术学科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应用教育技术能够促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催生教育创新、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从而促进本学科发展与支持其他学科的发展。
4 从历史研究中,发挥“中国电教是一家”的光荣传统,全国教育技术工作者团结一致,为学科建设与发展作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作了题为“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报告,提出了加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两个建议:一是吸收学习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成果,将它融入到教育技术学领域;二是引进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将它合理地引入到教育技术学领域。对“中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发展史”课题研究建议采用口述史方式,影音记录方式等开展研究;还建议用编年史、大事记等方式对学科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同时介绍了美国学者莫伦达(Michael Molenda)提出的教育技术学的四个转向:
(1)由控制人的学习转向帮助人的学习;
(2)改变单纯地追求绩效为更多强调改进绩效,通过教育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更具有学习的可持续性,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3)用创造、使用、管理代替设计、开发、应用和评价;
(4)对技术含量的新理解:要关注软资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