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大陆义务”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的陆军战略
作者:耿志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 天津300387
摘要:传统上英国陆军是最遭受冷遇的军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施行的“十年规则”影响之下,陆军的规模和发展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仅仅扮演着帝国警察的角色。然而,纳粹德国的扩军备战使得英国政府不得不再次面对向欧洲大陆派遣陆军远征军的情形,以维持欧陆的势力均衡,包括陆军在内的军备重整势在必行。经过一番艰难的抉择之后,英国政府最终承担起了“大陆义务”,但相比以往更加的勉强。
20-29
一战初期英国的“波罗的海计划”
作者:胡杰 单位: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 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费希尔提出“波罗的海计划”,旨在充分发挥英国海军优势以打破西线战场僵局,为消灭德国舰队创造机会,甚至是奇袭柏林。“波罗的海计划”经过多年酝酿,它与丘吉尔的“博尔库姆计划”一脉相承,但设想更为大胆,所面临的风险和困难也更大,因而也招致更多批评。“波罗的海计划”的历史意义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它是对战前费希尔“哥本哈根化”德国舰队设想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它否定了传统的近程封锁,顺应了海军技战术发展潮流;第三,它开启了对工业化时代两栖登陆作战模式的探讨。
30-57
三国交兵中的襄阳与荆州战局
作者:宋杰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100089
摘要:三国时期,襄阳位处交通要冲、周围山川环绕、土沃水丰,因而受到兵家重视,成为南北争夺的热点区域。襄阳的战略地位也随着三国军事形势变化而出现升降波动。从赤壁战后到曹操去世,魏蜀双方激烈争夺襄阳,曹魏荆州军政长官和州兵主力即驻于此地。曹丕代汉后,三国实力保持均势,为了休养生息,曹魏将荆州军队主力和都督治所北徙宛城,襄阳成为孤悬汉南的要塞。曹魏强盛后逐步压迫孙吴防线,并将荆州军政中心先后南移新野、襄阳,襄阳的战略地位得以回升。西晋在灭吴之战中,以南郡作为其荆、益二州军队的主攻方向和重点战场,故而将前线总指挥部大都督治所和预备队“中军”的驻地设在襄阳,以便监控战局的发展,这表明襄阳之军事地位历经沉浮后升至这一历史时期的最高程度。
58-68
北伐战争时期的柏文蔚与——以台北“国史馆”档案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孙彩霞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北京100006
摘要:北伐战争时期,对柏文蔚组建第33军既支持又干预,但支持是主要的。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柏文蔚因提议被拒而中途离会并将此事报告给。合肥被北洋直鲁军围困时,柏文蔚固守此地,得到的支持和嘉奖。在鲁南滕县、临城的拉锯战和反攻徐州的战役中,柏文蔚与之间的嫌隙逐步加深并最终公开化。此后,为结束宁汉对立,柏文蔚电催离职下野而招蒋嫉恨,被其撤去军长一职;为了结束下野后国民党内出现的混乱局面并完成北伐,柏文蔚又积极拥护其复职。北伐战争时期柏文蔚和之间的关系矛盾复杂,放任与制约,默契与分歧,拥戴与反对,多重交叉,对北伐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69-81
红军长征中的游击队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裴恒涛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贵州遵义563006
摘要:红军长征中创建了数支游击队,如川南游击队、黔北游击队、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等。游击队在宣传群众、打击敌人、保卫苏区、安置保护伤员、保留革命火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长征中党和红军创建的游击队个别坚持下来,多数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有寡不敌众,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个别游击队骨干立场动摇;政策理论水平与斗争经验不足等。红军长征中游击战思想的发展与实践,丰富了军事思想,对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等人民战争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借鉴。游击队革命烈士体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亦是长征精神的重要体现。
82-92
论华北抗日根据地报刊发行模式
作者:张荣杰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南京211815
摘要:抗战时期,中共采取交通、邮政、发行合为一体的“交发合一”发行模式,将党报党刊发行到根据地、友区和敌区,强化了中共宣传和动员能力,为建设和巩固根据地起了积极作用。该发行模式主要包括交通组织建设、交通队伍建设、交通网络建设、交通制度建设等方面。该发行模式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一方面源于各级党委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来自群众的支持。“交发合一”发行模式为新中国“邮发合一”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93-100
两蒋时期台军政治作战研究述评
作者:许小青; 白纯 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上海201602
摘要:目前中国台湾地区研究两蒋时期台军政治作战的成果主要有三类:直接以政治作战为主题的“官方”文献;由台方学者专门出版的政治作战著作;、蒋经国等相关人物的传记言论。大陆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则主要有两类:直接研究台军政治作战的内部通识教材和间接涉及台军政治作战的对台军事论著。这些成果侧重于对台军政治作战的概念内涵、实施政治作战改制的缘起、两蒋时期台军政治作战研究的阶段划分、两蒋时期台军政治作战主要内容等进行研究。台湾学者的研究立场摇摆、主观色彩过于浓重;大陆学者对此研究则不够系统深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101-113
二战前德国纳粹化的非理性因素分析
作者:胡德坤; 卢晓娜 单位: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二战前德国纳粹化的非理性因素包括五个方面,即:国家层面上民族主义、普鲁士主义及国家理性等思想传统的极端化;民众层面上对政治强人的迷信,以及抛弃良知的利益诉求。从非理性因素分析德国纳粹化,带给今人两大警示:首先,一个民族应正确认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其次,个体与民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理性思考。背负战争责任的国家或民族绝不能任由导致战争的非理性因素继续主宰意识,否则必会引发新的灾难并终将葬送自己。
114-124
1942年日军第五十八师团在与新四军作战期间士兵内部违纪报告
作者:彭程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株洲412007
摘要:1942年日军第五十八师团在湖北及周边地区对新四军实施“扫荡”作战期间,其师团长下野一霍屡屡向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提交士兵内部违纪的报告。这些报告现藏于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图书馆,揭示了日军普遍存在士兵违反内部军纪的现象,如逃跑、投敌、自残、挟私报复、打架斗殴、掉队、、偷盗、诈骗、玩忽职守等。本文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十三份报告,希望能从微观视角还原抗战时期日军内部的真实景况,为新四军抗战史研究提供新视角。
125-125
敬告作者和读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