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中国考古学通论 笔记(考研) (二)

中国考古学通论 笔记(考研) (二)

中国考古学通论 笔记(考研) (二)第二节 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研究的方法、步骤一、考古学文化:1、狭义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我们日常用语中的“文化”一词,多半是指精神方面的,(如文化程度

第二节 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研究的方法、步骤

一、考古学文化:

1、狭义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我们日常用语中的“文化”一词,多半是指精神方面的,(如文化程度,文化大省)这是狭义的文化;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

2、考古学文化的定义: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以夏鼐先生的表述为准,即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概念中所谓的同一时代、共同地区都是相对的,究竟多长的时限为同一时代,共同地区的范围又有多大,这是需要对最后一项内容的研究之后加以限定的。因此,在这一定义的三项要素中,最重要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这一项。

3、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方法:就目前世界范围来讲,在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几种定名法。

(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乡镇或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名称。

这种方法应用得最为普遍。如欧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国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2)在以小地名命名的基础上加前缀的命名方法。

如甘肃仰韶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湖北龙山文化、浙江龙山文化等等。为了避免混乱,许多这一类名称已改用当地典型遗址的小地名来命名。如甘肃仰韶文化改为马家窑文化,湖北龙山文化改为石家河文化,浙江龙山文化改为良渚文化。

(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文化遗存命名,(或者叫小地名加后缀的命名方法)。

这是由于发掘地点中不止一个文化,可对地名加后缀,以资区别,如庙底沟二期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见屈家岭文化)、后冈一期文化、后冈二期文化、后冈三期文化(后冈三叠层)等等。

(4)以文化特征(或特征性遗物、纹样等)来命名的方法。

如解放前仰韶文化与彩陶文化是同一个概念,龙山文化与黑陶文化是同一个概念。这种命名方法近年来已不经常使用。因为这种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征代替整个文化的特征,同时这种个别类型的特征遗物,还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5)以同一类型遗址中文化遗存最丰富、最能反映其文化的遗址来命名。

如青莲岗文化--北辛文化,花厅遗址--大汶口文化,登封玉村类型--洛达庙类型(郑州)--二里头文化等。

(6)以时代、朝代或国家、古族的名称来命名。

如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青铜时代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先商文化、商周文化、两汉文化、楚文化等。这种命名方法,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考古学文化,他们属于泛指,故不应属考古学文化之列。

4、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类型:

(1)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存在时间较长的考古学文化依其存在时间的先后而分为前后不同的几个期别。如二里头文化分为细分为一、二、三、四期,粗分为前、后两期。一期最早,四期最晚。

(2)考古学文化的类型:在考古学文化内部,一般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类型的使用主要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主要用来表示因时间早晚而造成的差别。如仰韶文化划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苏北地区的青莲冈文化分为青莲岗类型、刘林类型和花厅类型等。二是反映地域性差别,即在考古学文化内部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形成的地域性特征,这种情况又多称为地方类型。如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东下冯类型,裴李岗文化的裴李岗类型、贾湖类型等。

(3) 要正确区分考古学文化不同分期、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同一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分期之间与不同类型之间都有一定的差异,如果没有差异,我国就不能分出不同分期与不同类型。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可用“大同小异”来概括,应注意“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即当一种考古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其不同分期、不同类型之间其文化特征大同小异、未发生质变时,可视为同一文化的不同分期、不同类型,否则,当它们之间小异大同、即发生了质变时,则应视为另一文化。

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产生,是与其特有的研究方法密不可分的,即考古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有的方法论。

考古学有三大特有的研究方法,一是考古地层学,二是考古类型学,三是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一)考古地层学:

1、考古地层学的定义:地层学是科学地收集实物资料的基本方法论。所谓考古地层学,是指对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的学问。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尽管二者属于不同学科,有很大区别,但在堆积层次相互叠压的基本原理上是相通的,因此考古学就借用了地质学上的这一概念。

在进行地层学研究时,首先碰到的是文化层的概念。因为考古学研究的是文化层,而不是其它的地层。

2、文化层:

(1)文化层的定义:所谓文化层,是指包含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堆积层。

一个地方只要有人类长期居住,在那里进行各种活动,就会在天然的地表上普遍形成一层“熟土”,其中往往包含有古代器物、建筑遗存,生活垃圾等。这种“熟土”中由于含有有机质,土色一般呈灰色,或者由于先民用火的关系而呈红褐色。

无论在土质还是在土色上,这种被称为文化层的“熟土”都有别于未经人类扰动过的天然土壤--“生土”。

(2)文化层形成的原因:文化层主要是人为形成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

A、一种是一次形成论,即文化层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在短时间内一次形成的。

如房屋坏了之后推倒重建,旧房子的墙体等摊平后就形成了新的文化层堆积。或者市是由于自然或战争等原因将旧有聚落或城市完全毁坏,新来的居民在旧地重建新的定居点。这种一次性形成的文化层堆积,不管其厚度如何,其代表的时间一般是较短的。

B、二是逐渐形成论,即文化堆积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类总是在不断地生产一些废弃物,如灰尘、垃圾、腐烂的植物及损坏的日用品等,这些东西大都是不加处理地随意抛弃。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就会在局部地段内或某些废弃的遗迹内形成颜色不同的文化层堆积。此外,在居住区及其周围,也会因为自然淤积或根据需要而进行认为垫土产生不断加高的现象。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在一个遗址内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层的过程。

(3)判断文化层应注意的事项:由于文化层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既有短期一次形成的情况,也有较长时期逐渐形成的现象,因此不能按文化层的厚度来估定其存在时间的长短,按文化层的厚度来估定其年代的做法是不科学。

文化层不一定是水平的,甚至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水平的。这有自然原因,如遗址立地在丘陵坡地或坑洼不平的平面上、水土流失等,也有人为原因,如筑高挖低、后代人的破坏等。因此,位于同一深度的遗存不一定属于同一层位,同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可以高低相差甚远。

3、两种主要的地层关系:在田野发掘中常见的地层关系主要有两种:

(1)叠压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层相互重叠,这种关系就是叠压关系。

人类在一个地点居住的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若干层内涵有差别的堆积,它们通常以相互叠压的形式出现。如果一个地点人类的居住不连续,有时候会在文化层之间形成不包含人类活动遗存的自然堆积层,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在正常情况下,同一地点较晚的堆积总是叠压在较早的堆积上,即较早时期形成的堆积在下,较晚时期形成的堆积在上。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据此,可以确定考古遗存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

通常,我们把相互叠压的文化层比做一本写在大地上的历史书(地书),每一层好比书的一页,考古发掘就是逐页翻读这本地书。(“三峡五千年历史的地书”)理论上这本地书可以逐页翻读,但由于后来人类活动而形成新的文化层的同时,往往要破坏旧有的文化层,甚至会把它全部消灭。所以在一个遗址中曾经形成过的文化层,并非全部都能逐页翻读。

(2)打破关系:即晚期的遗迹向深处破坏了早期的文化层。

在人类的生存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从事建造房屋和窖穴、挖坑取土、掘沟凿井、埋葬死者等各种活动,从而对原有的堆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具有打破关系的遗迹单位中,打破别的单位的单位相对较迟,而被打破的单位相对较早,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又一个基本原则。据此,可以依据打破关系来确定考古遗存的相对年代关系。

( 3 )共存关系: 在叠压或打破的地层关系中, 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 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 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 构成了共存关系。凡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

(4)其它复杂的地层关系:

(5)文化层对考古发掘的意义:文化层对考古发掘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把同一时代的遗迹和遗物串联在了一起;另一方面,相互叠压或打破的文化层提供了确定时代早晚关系的可靠根据。

(二)考古类型学:

要区别复杂的地层关系,关键在区分和识别文化层土色的不同和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土色的不同,主要靠地层学;而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则主要靠类型学。

1、考古类型学的定义:如果说地层学是科学地收集实物资料的基本方法论,是从地质学引入的一种方法,那么,类型学则是对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归纳和分析、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受到生物分类学的启发而产生的。

类型学又称标型学、器物形态学,它是通过对考古遗存中器物的形态排比,以探求其变化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推断其年代的早晚,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2、进行类型学研究的步骤:

(1)选择地层关系比较清楚、出土单位明确的典型性器物作为标本。 典型性器物,是指一种考古学文化或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只能感最常见的、并构成基本组合的那些器物。

典型器物应具备的基本条件:a、出土数量多;b、易损器类;c、变化速度快;d、变化幅度大。

因此陶器是类型学研究的最佳器物,瓷器、铜器和其它类别器物也可做类型学研究。

(2)对这些典型器物做型和式的区分。

所谓型,习惯上是把同类器物中具有平行发展的并列关系的叫型;型表示某一种器物内的小类,型与型之间,或小类与小类之间具有并列发展关系的不同演化轨迹。型多用A、B、C、D等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在某些情况下,小类之内还可以继续划分为不同的小型,称为亚型,用a、b、c、d等小写字母附在大写字母之下的形式表示,如Aa型、Ab型、Ac型等。

式,是同类器物中具有继承发展的先后关系者叫式;式与式之间具有内在的传承关系。具有先后发展关系的式组成某类器物的一个完整的发展链条,就是某一型器物的发展谱系。式一般用罗马数字I、II、III 或阿拉伯数字如1式、2式、3式等表示。

(3)在区分型和式基础上对器物进行分析排比,最后确定文化发展的编年序列。

如苏秉琦将宝鸡斗鸡台 墓地所出陶鬲分为四型: A型袋足鬲 B型联裆鬲 C型折足鬲 D型矮足鬲

将四种不同类型的鬲 又分成不同的式:

(三) 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1.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定义:文化因素分析是指通过对考古学文化构成因素的分析来揭示该考古学文化的内涵的方法。 一种考古学文化其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既有对其先行文化的继承与变革,又有对其同时的周围其它文化的借鉴、吸收和融合。因此该文化包含有不同的文化因素,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从考古学文化内涵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来源即不同文化因素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就有可能揭示其起源和形成的奥秘,发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就是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得以成立的科学根据。

2.如何正确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1)不要认为一种考古学文化是一个只具有单一文化因 素的整体,而应剖析其文化内涵,分析其内部结构;

(2)文化因素分析,必须引入“量” 的概念。没有量的统计和对比,就很难确定其中各种因素所占的地位,以致对其文化因素做出错误判断;

(3)正确区分考古学文化内涵的不同文化因素,需在与其它有关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出不同因素的不同特点及不同来源;

(4)文化因素分析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在分期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有助于考察文化因素构成的发展和变化;

(5)文化因素分析必须以类型学的分析为前提,只有这样,文化因素的分析才具有科学的依据。

三星堆遗址:新干商墓的文化性质:文化因素不单纯,既有中原商文化因素,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因素;二者中地方特色因素居主要地位,商文化因素仅居次要地位。因此判断它们是土著文化,非商文化,而只是受到商文化的影响。

三、考古学的研究步骤:

考古学有其特定的研究步骤,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一)考古调查(田野调查)、(二)考古发掘(田野发掘)、 (三)整理资料、(四)编写报告

(一)考古调查(田野调查):调查是为发掘做准备。只有经过调查,才能选定发掘的地点和对象,并决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发掘。

在调查之前,要广泛查阅文献,同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和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探求各种遗迹、遗物的线索。在调查过程中,要做好文字、绘图、照像和测量等各种记录,并适当采集标本,以便在室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1957年徐旭生对豫西进行考古调查,在河南偃师发现二里头文化。

(二)考古发掘(田野发掘):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是整个考古活动的中心。

1、必须恪守地层学的原则,谨防不顾地层、一味挖“宝”的滥掘、甚至盗掘行为。

考古最终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不是为了寻找世俗的所谓“宝物”。文物的价值绝不是世俗的人们所能认识到的。一件普通的器物,哪怕是一件陶器,只要是能为阐明历史问题服务,它就具有相当大的价值。(汲冢竹书的被损毁)(当今盗墓行为的猖獗)

2、要有敬业的工作态度:(举例:邹衡、郑振香、刘一曼、我去安阳工作站的感受)

3、要掌握科学的发掘方法:考古发掘就是要把埋没在地下的遗迹和遗物揭露出来;在揭露过程中,遗迹和遗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发掘工作都是对遗迹和遗物的破坏。考古工作者的责任,在于采取最妥当、最严密的方法,使这种损坏降到最低的限度。为此要讲究科学的发掘方法 。

(1)钻探:在正式发掘前通过钻探了解地下遗物、遗迹的范围和分布情况。

探铲(洛阳铲):探铲的铲头部分呈半个纵切的罐头筒形,直径约十厘米,极便于采取地下小面积的土样。铲头上装有2米左右的木杆,木杆上可以在加绳子,所以这种探铲一般可探到地下五、六米的深度。钻探时为尽可能减少对遗迹遗物的损害,不宜将探眼打得太密集。外国:电气探测法:通过探针插入地下观察其电阻大小来确定地下遗存的类别。探测1米以内的地面,对我国厚达2米以上的文化层不大适用。水下考古用音响探测法。

(2)“布方”发掘:所谓布方,就是将确定的发掘范围划分成若干长方或正方形,在长方或正方形线与线的交叉点打上木桩作为标志。按照布好的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顺次发掘。方与方之间的隔梁到发掘过程的末尾再挖掉(为便于人行走、放置发掘物和防止墙壁坍塌)。

发掘居住遗址经常使用“探沟发掘法”和“探方发掘法”两种方法。“探沟发掘法”为开2米*10米或2米*5米的沟,一般用于小面积的试掘。探方发掘法是在发掘的遗址上,划分出5米*5米或10米*10米的若干正方,一般用于大面积的发掘。探方(或探沟)必须统一编号,以求将发掘出来的遗迹、遗物汇合起来,有条不紊地纳入总体记录中。

对各种遗物,则要究明它们所在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除了标明层位以外,还要记明坐标,以备查考。

在全部发掘过程中,都要做好记录工作。记录的方式主要分文字、绘图和照像 3种,必要时还要制作模型。

考古发掘工作的原则,就是要做到能够根据这些记录及所采集的器物,恢复居住址或墓葬在未发掘前原状。

田野调查与田野发掘,因都在野外进行,合称“田野考古”。

(三)整理资料 发掘以后的资料整理是十分细致并相当费事、费时的一项工作,主要包括: (1)洗刷器物;(2)编号;(3)修复;(4绘图照相;(5)制作卡片;(6)对器物做类型学研究,断定其年代。

(四)编写报告: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结果都应以报告的形式发表,以便他人使用这些考古资料。若发掘报告要数年时间才能编写完毕,应先发表发掘简报。

发掘报告一般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序论:包括遗址或墓葬的位置、所处地理环境、古今地理沿革、发掘历史和前人的工作、发掘单位和参加发掘人员,发掘方式等。

(2)正文:包括文化层堆积,遗迹和遗物的描述。

(3)结论:包括文化遗存的时代和性质、年代和分期、发掘收获,和尚需解决的问题。

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两项,称为室内考古。

第三节 考古学上的年代

考古学是“时间”的科学。因此,在整理从调查发掘中所得的各种资料时,最基本的一环,是要判断遗迹和遗物的年代。这便是考古学上的“年代学”。

考古学上的年代,包括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一、相对年代: 1、相对年代的定义:相对年代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如某种文化比另一文化早或晚,某一地层比另一地层早或晚,某一遗物比另一遗物早或晚。

2、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这是考古学范围内的两种主要的断代法。即在田野发掘工作中,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存打破关系可以确定。在研究室中根据器物类型学的排比也可以确定。

二、绝对年代:1、绝对年代的定义:绝对年代是指以时间计算单位来计算所发现遗迹或遗物的具体年代。

2、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 (1)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2)利用器物的纪年铭文断代(内证):在调查发掘所得的许多实物资料中,碑碣、墓志、简牍以及其他各种器物的纪年铭文本身就标明了其年代,是断定绝对年代的可靠的内证。如年号钱、碑文、青铜器的铭文等(秦权:“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利簋:惟甲子朝,武王克商)

(3)利用标准器断代(外证):器物本身标明年代的终究是少数。为解决大多数没有铭文的文物年代问题,可以选择那些有明确时间的文物为标准器,去确定那些没有铭文的同类器物的年代。这是目前考古界经常使用的断代方法之一。但外证的可信性要低于内证。

(4)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断代: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最近几十年来,各种自然科学在考古学上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有:

a、放射性碳素断代: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它是考古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年代的方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利比1949年开始用于考古年代测定。常用的标本有木炭、炭化的种子、果实、骨头、毛发、贝壳等,以木炭最为理想。又分常规法和加速器质谱法。其误差可由树木年轮断代对比校正。

b、古地磁断代:包括考古地磁断代和地层沉积磁性断代。前者是利用某些古物的热剩磁性进行断代的技术,用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窑、炉、灶、砖、瓦、陶瓷的年代测定。后者是利用地层沉积磁性随地磁极性倒转而倒转的现象进行地层断代的技术,多用于古人类遗址的断代。

c、热释光断代: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来进行断代的技术。适用于陶器及其他火烧粘土样品。

d、钾-氩法断代:利用矿物质中钾-40衰变成氩-40的原理来进行断代的技术。它是古人类学中常用的放射性断代方法之一,主要应用于地质学上测定火成岩的年代。

e、树木年轮断代:利用树木年轮的生成规律来进行断代的技术。它是现阶段最精确的断代方法。

三、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上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正在逐渐应用到考古研究全部过程的各个方面。遗址的勘察、出土文物的保养和修复、遗迹的保护,都需要应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各种专门技术。更重要的是古代遗迹、遗物包含了许多古代社会的信息,单凭考古工作者的直观观察和传统技术还不足以充分了解,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物的成分、原料及其来源、制造工艺、年代等进行考察、测定和分析,则会取得很多可靠的研究成果。

除上面介绍的现代科技在测定年代上的作用外,还用于卫星遥感技术、残存脂肪酸分析法、孢粉分析法、DNA鉴定等等。

空中勘测:这一技术特别适用于考察大面积的遗址和沙漠中的古代城址或建筑物,也可以从地面上显示的几何图形来分辨埋在地下的遗迹。空中鸟瞰,视野广阔,借助照相可以得到在地面调查中不易察觉的现象。 20世纪5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遥感技术,是空中照相技术的扩展。遥感设备取得目标的信息,除了靠物体辐射或反射的可见光外,还靠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在遥感设备中产生的反应 ,使得对地面不同目标的观察效率大大提高。

3、残存脂肪酸分析法:通过对考古出土的器物上所携带的动植物中所含脂肪酸的成分分析来测定生物类型的方法。其原理是:所有动植物体内都有脂肪,而脂肪酸是脂肪最基本的构成物质,不同物种其脂肪酸的成分也各不相同。生物死后其体内的脂肪酸不会被分解,而且能够长期不变地保存下来。通过将测试样品气化,提取脂肪酸,用色谱仪分析,测定脂肪酸成分,可以判断出测试样品的物种。测试样品种类主要有各种生物、携带生物脂肪酸的各种器物,如砍伐树木、宰杀动物的石器、盛煮食物的陶器等。

4、孢粉分析法:通过对考古出土的植物的花粉和孢子的鉴定、分析来考察认识一个地区特定时期生物种类、植被和环境的技术。其原理是:植物孢粉可以长期广泛地保存在古代文化堆积中。通过对它们分离取样、在显微镜下分析研究,可以复原古代植被的状况和周围环境。 5.DNA鉴定:

上一篇: 研究综述怎么写啊?格式是什么?
下一篇: 请问列如《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这类书籍算是野史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