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海南历史文化是一座宝库,那么目前海南历史文化研究所取得的成效,仅是冰山一角。我们坚信,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将历史文化成果应转化为历史文化作品,将历史文化作品,转化成为鼓舞人民群众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海南自由贸易区及有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巨大动力,这就是海南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我们应有的海南历史文化自信。
经多年来的努力,海南历史文化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效。但目前仍然有成片尚待开发的蓝海,大量的未知领域有待发掘。如据考古发现的三亚落笔洞人距今有上万年,直至海南最早收归我国版图的是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次年改为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始在海南岛上设珠崖、儋耳二郡止,仅2000余年,而在此前的历史如何进化,仍然显得脉搏不清,尤其是史前文化的历史演变,往往各阶段残缺不全,年代序列不清,时代划分混沌杂乱。又如,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被贬谪琼四年,其在琼传播文化、设堂教化、开启民智,可谓家喻户晓。而同一时期先后被贬琼的被海南人民称为“五公”,即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纲、赵鼎、胡铨、宋朝名臣李光,得到海南人的高度评价,早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清朝雷琼道台牛采主持下修建了五公祠,可见自古海南人民对历史名人的敬重,但他们在琼的活动与事迹,而当地老百姓却知之甚少,这与我们发掘、研究、整理与推介工作不够无不关系。
与此同时,海南历史文化研究成效方面也颇有欠缺。海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的海岛,然而海南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移民史。海南是我国三大侨乡之一,海南在世界各国的侨民300多万人,文昌、琼海等著名侨乡的侨胞人数比本地人口还多,但至今海南却没有一部《海南华侨华人史》。类似情况还有,海南从荒蛮之地走向开放前沿,必须有自己的《海南开放开发史》记载这一历史变迁;海南是长寿之乡,在每10万人口中百岁老人达到21.46人,远远高于联合国规定的长寿之乡标准,在2014年第三届人口老龄化长寿化国际会议上海南被授予“世界长寿岛”称号,海南的长寿文化是否值大力发掘,并推而广之?海南是名副其实的将军之乡,知名的军事将领不下数百名,特别是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为数不少,而目前却没有系统全面客观的记载,如果长此以往,他们当中有些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极可能湮没的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希望这些现象引起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