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唯物史观”

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唯物史观”

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唯物史观”干货小课堂准时开始啦,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唯物史观”,大家搬好小板凳认真听哟~“唯物史观”的概念分析唯物史观最早是马克思提出的,在19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

干货小课堂准时开始啦,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唯物史观”,大家搬好小板凳认真听哟~

历史研究的核心是_核心历史研究是核心吗_历史研究的核心是?

“唯物史观”的概念分析

唯物史观最早是马克思提出的,在19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李大钊先生是中国唯物史观的奠基人。

张丽娟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唯物史观与文明史观研究》中指出,唯物史观即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其是根据历史事实研究和阐发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这种历史观以“严谨缜密的逻辑结构为依据,以宏大的史学研究为基础”,所以其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它全面揭示人的本质、人的社会存在及其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017年《考试大纲(文科)》指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根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唯物史观的水平层次如下:

水平一、水平二:

能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水平三、水平四:

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但是在学术界,对唯物史观基本思想的问题,存在着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演进的规律;另一种意见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是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唯物史观概括起来就是:把唯物主义观点应用到史学观察和研究中去。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的发生是人的行为造成的,这种行为受到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这一规律的支配;而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唯物史观主张从存在的整体发展出发,强调部分演进与个别演化的实际结合。

田居俭在《历史研究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中指出,强调历史研究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还有另一重意义,就是为了旗帜鲜明地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历史虚无主义与唯物史观是格格不入的。宣扬这种思潮的人,打着“学术反思”、“重写历史”的旗号,否定历史发展进程和历史发展规律,解构历史、曲解历史,蓄意抹黑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理论逻辑上强词夺理,以支流否定主流,以个别否定一般,以细节否定整体,并通过大众传媒向不熟悉历史的群众散布违背真实的历史,以及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而唯物史观正是识别和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种形势下,强调历史研究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既是有的放矢,又是乘胜前进。

历史研究的核心是_核心历史研究是核心吗_历史研究的核心是?

高考命题分析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例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故C项正确。

例2.(2016·海南单科·19)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社会意识符合人民的需要而容易被人民所接受,并进而变成改造社会的力量。从材料中“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可以看出广大民众自觉地接受了革命的要求,并四处传播,可见革命的要求与他们的利益相符合,故A项正确。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统一的社会有机体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一定的物质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表现为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会推动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有革命和改革两条途径。

例3.(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农业技术的进步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表现,因此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业技术进步。故选C。

例4.(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在生产力结构中,人是最具有革命性的力量。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的主要原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还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这些措施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粮食增产增收,故A项正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例5.(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历史研究的核心是_历史研究的核心是?_核心历史研究是核心吗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表1中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

例6.(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致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B项正确。

例7.(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本题考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土地高度兼并严重是经济基础变化的表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

3.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理清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革命,夺权国家政权。

例8.(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入手,联系相关重要历史事件,知道“俄国式的革命”是指俄国十月革命,由题干中的“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可知,中国民主革命必须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C项正确;从时间信息上看,AB项与题干的历史阶段特征不符,排除,D项的改革主张与题干观点相背,排除。

4. 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例9.(2011·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先进人士拯救中国的重要事件。考生通过仔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然而群众基础比较薄弱;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波及全国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主要是因为它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即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A项。

例10. (2017·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三·34)“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的。”恩格斯的这一分析,主要是基于

A.唯物主义

B.时空观念

C.史料实证

D.历史解释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可知,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即材料中所体现的“时势造英雄”,故A项正确;材料中所提及的时空为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拿破仑军事独裁而并没有出现相对应的变化,故B项错误;恩格斯的分析是属于典型的结论性论断而非史料性实证和历史解释,故C、D项错误。

5.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有其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例11.(2015·海南单科·4)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谣谶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说明其从根本上讲是唯心的,并不科学,因此并不能预示历史发展的走向,故A项错误;历史的发展是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谣谶并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故B项错误;谣谶与历史上某些现象的吻合只是偶然现象,并不是必然的,故C项错误;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故D项正确。

6.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

例12.(2010·海南单科·25)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吴于廑强调人类历史成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巴勒克拉夫说20世纪的历史历史是“全世界的历史”突出反映了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故C项正确。

看完文章,练完题,是不是对“唯物史观”有了更深的理解了呢?下期见呀!

文:黄凌

上一篇: 海南历史文化研究任重道远
下一篇: 2013年日本的战国秦汉史研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