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隐喻研究的构式视角.pdf

隐喻研究的构式视角.pdf

隐喻研究的构式视角.pdf(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要:隐喻研究历史悠久,各隐喻理论流派层出不穷。“构式”概念的引入有助于厘清隐喻研究的发展过程,揭示各流派之间的潜在联系。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要:隐喻研究历史悠久,各隐喻理论流派层出不穷。“构式”概念的引入有助于厘清隐喻研究的发展过程,揭示各流派之间的潜在联系。本文在构式视角下探讨隐喻研究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当前隐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各隐喻理论流派在隐喻定义和阐述中均对隐喻的意义或形式有所侧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隐喻的构式特征。隐喻流派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存在一定的传承,整个隐喻研究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一个连续体。关键词:构式;隐喻;连续体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DOI编码:10.16263cnki.232016.02.010ConstructionApproachMetaphorStudiesHeZhong-qing(UniversityTechnologyBeijing,Beijing100083,China)Metaphorstudyhaslonghistorymanyschoolsmetaphortheory.paperadoptsconstructionapproachreviewingmetaphorstudies,aiminggeneralcoursepossibleconnectionmongdifferentmetaphortheories,anddiscussingsomeproblemscurrentmetaphorstudy.differentschoolsmetaphortheory,tosomeextent,haveattachedimportancemetaphor,thussuggestingthe‘con-struction’naturerelationshipbetweendifferentschoolsmetaphortheorysomeinheri-tanceinvolved.Hencegeneralcoursemetaphorstudiescancline.Keywords:construction;metaphor;cline引言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研究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两千多年来,隐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人们普遍认为,隐喻已经从最初的修辞学研究范畴扩展到语义学、语用学、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领域,其研究边界不断延伸(吴建清2014)。对于隐喻研究的发展进程,很多学者(如Brooke-Rose1958,Hawkes1972,Camer-2003)尝试进行归纳综述,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人们对隐喻研究的理解,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大部分学者似乎过于强调各隐喻理论流派之间的差别,而忽视共性和联系。实际上,尽管各类隐喻理论流派层出不穷,但隐喻研究一直存在两个传统:意义层面研究和形式层面研究。前者采用“从下至上”的研究视角(Halliday1994:342),从形式出发,关注相同语言形式在一致式表达和隐喻式表达中意义的转变;而后者的研究视角是“从上至下”,即从意义出发,探讨相同意义在一致式表达和隐喻式表达中形式的转化。这两大传统贯穿整个隐喻研究的发展进程,各隐喻研究对隐喻形式或隐喻意义都有所侧重。这种现象表明,作为语言符号的隐喻包含形式和意义两部分信息,具有明显的“构式”(construction)特征(Martin2006:230)。本文将“构式”概念引入隐喻研究,在构式视角下厘清隐喻研究的发展过程,揭示各隐喻理论流派之间的潜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当前隐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意义层面的隐喻研究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意义层面的隐喻研究是最普遍、外语学刊FOREIGNLANGUAGERESEARCH2016,No.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系统功能语言学新及物性模式下的隐喻研究”(13WYC037)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三重视角’下的英语构式隐喻研究”(FRF-BR-14-026A)的阶段性成果。影响最大的隐喻研究范式,它包含多个隐喻理论流派,如亚里士多德传统的隐喻理论、浪漫主义传统的隐喻理论、互动隐喻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等。亚里士多德传统的隐喻理论隐喻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严肃的隐喻研究都要从亚里士多德开始(Ortony1979/1993:3)。亚里士多德开创修辞学隐喻研究的先河,他的观点在Fontanier(1830/1968)和Quintilian(1920)等的著作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形成隐喻理论中的替代论和比较论(林书武1997)。亚里士多德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定义为同一词语所蕴含的不同意义范畴之间的“转用”(transference)。这种转用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将属于甲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乙事物”,它可以是“由属到种,或由种到属,或由种到种,或类比”(Aristotle1965:61)。

可以看出,这个定义具有明显的“构式”意味。它明确提及“名称”、“种”、“属”等概念,其中“名称”指某个名词,即具体语言表达,而“种”和“属”则是意义范畴概念。可见,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始于“名”(name),即某个名词,它是同一表达形式所引起的不同意义范畴的“转用”,这是典型的“从下至上”的隐喻研究视角,即从表达形式出发,探讨隐喻所带来的意义范畴的变化。这种隐喻构式观在Fontanier的隐喻定义中得到更明显的体现。Fontanier承认隐喻涉及词语的转用,但他认为这种转用并不是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词语和词语所表达的观点(idea)之间的对应。他指出,思维和表达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观点”和“词语”,而修辞的基础就是这种“观点-词语对应体”(idea-wordpair):“将词语运用于表达新的观点时,词语会产生不同于原始意义的某些意义,这就是修辞”(Fontanier1830/1968:39)。在此基础上,Fontanier将隐喻定义为“用另一个更显著或更为人所知的符号表达某个观点”(Fontanier1830/1968:99)。可见,Fontanier的隐喻定义同样强调隐喻始于“名”,并且他更进一步地明确指出,隐喻是“符号-观点对应体”,隐喻涉及“符号”和“观点”两部分信息,这与构式中的“形义配对体”概念不谋而合。

总体来看,亚里士多德传统的隐喻研究者将隐喻视为一种不同于日常语言的特殊书面语言现象,其主要作用是“装饰”语言。他们强调隐喻的基础是“相似性”,其产生机制是“替代”或“比较”,但是没有充分认识到隐喻背后的认知动因。另外,该流派将隐喻主要局限于名词的使用,他们讨论的隐喻实际上是“词语隐喻”(wordme-taphor)(Ricoeur1977/2003)。我们看到,虽然该流派的研究者已经意识到隐喻涉及词语和对应的意义范畴两部分信息,其中Quintilian甚至提出隐喻可能涉及句子结构的变化,而Fontanier则大胆提出“符号观点对应体”的概念,但遗憾的是,两位研究者都没有对此进一步论证,其 关注点主要还是词语,尤其是名词所带来的隐喻意义范 畴的变化。 浪漫主义传统的隐喻理论Coleridge(1817 /1968)认为,每个人天生不是亚里士 多德学派者就是柏拉图学派者(Hawkes 1972:34),隐喻研 究似乎也印证这种说法。在亚里士多德传统的隐喻理论 之后,出现了浪漫主义传统的隐喻理论。该隐喻理论属 于柏拉图学派,他们深受柏拉图语言思想的影响,强调语 言是“像生物体一样”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Plato 2013)。

该隐喻理论流派以浪漫主义诗学为理论基础,代 表人物是Shelley 和Coleridge. 浪漫主义传统的隐喻研究者批判亚里士多德传统的 隐喻理论,强调隐喻是语言有机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隐喻并不只是“装饰”语言,而是表达想像的重要方式 (Hawkes 1972:34)。Shelley 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 性的:“隐喻揭示出语言出现之前人们从未意识到的事件 之间的联系;通过语言,人们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得以永 久流传,而体现这种关联的词语最终发展成为能代表部 分或多种思想的符号”(Shelley 1840 /2002)。可见,Shel- ley 认识到隐喻并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隐喻反映人 类语言的基本特征,体现人类语言的本质。另外,Shelley 还强调,隐喻表现为“词语”或“符号”,它们用于表达“思 想”,这表现出隐喻的“构式”特征,隐喻具有形式和意义 两方面的信息。 这个观点在 Coleridge 的论述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他 语言思想中的核心原则是有机整体(organicism)。正如其 他柏拉图学派的学者一样,Coleridge 希望找出所有事物之 间的有机联系,消除亚里士多德传统分析中的人为界限。

Coleridge 认为,事物间的有机整体性体现在隐喻使用上, 隐喻表明像的“组织能力”(esemplastic power),“尽管它 们的本质和功能有所不同,隐喻中的各部分能够融合形 成一个确定的整体,这种融合不受历史事件和联系的影 响,也不受时空的左右”(Hawkes 1972:46)。Coleridge 识到,隐喻由各个部分构成,这些部分共同构成一个隐喻整体。他进一步指出,“隐喻是我们将不同思想融为一体 的语言手段,它重构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Kittay 1987: 6)。可见,与Shelley 相似,Coleridge 也认同隐喻包含外在 的“语言表达”和内部的“思想”两部分,具有明显的构式 特征。 浪漫主义传统的隐喻研究者主要从浪漫主义诗学角 度研究隐喻现象,重点探讨隐喻对想像的影响及其认知 功能。但是,该流派没有明确界定隐喻,其隐喻定义非常 模糊。从整体来看,他们强调隐喻是通过词语表达思想, 因而本质上他们探讨的隐喻仍然局限为词语隐喻。另 外,该流派没有详细地论述隐喻的产生机制,尽管他们提 到隐喻体现“事物间的内在关系”,但对“如何体现这种关 系”以及“隐喻如何产生”等问题没有给出答案。

随后出现的互动隐喻理论吸收该流派的理论成果,并在一定程 度上尝试解决此类问题,使隐喻研究真正开始认知心理 学的转向。 互动隐喻理论互动隐喻理论源于20 世纪初Richards 所进行的隐喻 研究。他吸收浪漫主义传统隐喻理论中的隐喻认知观, 批判亚里士多德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普遍存在,其 产生机制并不是替代或比较,而是两个观点之间的“互 动”。该理论后来得到 Black 等的继承和发展,给现代隐 喻研究带来很大影响。 Richards 指出,在使用隐喻时,“我们会激活事物的两 个观点,它们表现为一个词或短语,其意义源于这两个观 点的互动”(Richards 1936 /1965:93)。他将这两种观点分 别称为本体(tenor)和喻源(vehicle),本体和喻源之分是 原有观点和借用观点、意义和隐喻或者概念和意象。可 以看出,Richards 认识到隐喻的外在表现是词或短语,而 其内在意义取决于本体和喻源的互动,隐喻是形式和意 义的综合体。此外,Richards 的隐喻研究视角是从某个词 或短语出发,探讨该词或短语所带来的“两个观点的互

上一篇: 圆周率谁发明的
下一篇: 09年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资料一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