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钱语馨)“哇,这满屋书架上的书居然都是同一套!”“这本书是明代的?保存得也太好了吧!”6月27日下午3点,在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来自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赴芜湖“以文会友·薪火相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参观了多个重要典藏室,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感受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为深入了解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的发展历史和学术成就,感悟中华诗学魅力,培养中文系学生自身的学术素养,赴芜湖“以文会友·薪火相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全体成员参与了本次参观活动。队员们得到了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高校仅有两所。”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的黄振新老师介绍道。他表示,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位于历史悠久的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由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袁行沛先生题字。此外,他还介绍了同样位于此处的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队员们纷纷向老师询问相关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耐心解答。
老师向学生讲述研究中心的发展历程
据了解,奠定中心学术基础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诗人诗作研究;二是诗学理论研究;三是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诗人诗作研究,这个方向中的唐诗研究很早就被认为是国内重要的研究基地之一,尤其是对晚唐大诗人李商隐的研究,为国内外公认的权威所在。而胡健老师就着重介绍了刘学锴、余恕诚二位大师合作研究李商隐的佳话。他告诉队员们,二位老师在学术合作的过程中友好交流,既共同发表了学术成果,又形成了持久的合作关系。“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大师风范!”一位同学感慨道。
“这整间屋子里就一套书——《续修四库全书》。”胡健老师说着,带领队员们走进了一间干净整洁的房间。这间屋子里存放着《续修四库全书》的全本,其数量之多令队员们惊叹。胡老师耐心解答队员们的问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书籍的内容。一个学生告诉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做学问、做研究的学者是博览群书、不畏困难的!胡健老师随手拿到一本书,就能从章节标题推测大致内容,为我们列举相关历史背景,解答我们关于书中插画的疑惑。他让我感受到了中文学者对于学术的热爱,也使我非常敬佩他的学识和学术精神。”
学生认真倾听胡健老师介绍《续修四库全书》中的内容
除去各类文化典籍,位于研究中心一楼的展厅里,还有各种其他资料。汪裕雄、李平、刘运好……一位位著名学者的名字出现在展柜中。这些学者大多于安徽师大毕业,曾于研究中心工作,也在这里留下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和各类荣誉。从“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到“全国模范教师”“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各类荣誉证书摆满了展柜。队员们驻足欣赏,连连赞叹。此外,老师还向队员们展示了研究中心新近购入的期刊。在门类丰富且蕴含知识广博的各类资料中,队员们流连往返。
典籍室中丰富的藏书
据悉,中心现设有诗学理论与传统文化研究室、古典文献与诗史传统研究室、明清诗学研究室、近现代诗学研究室4个研究室,建有安徽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分中心等6个分中心。从书籍展览室、线装书库到四库全书收藏室等重要典藏室,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以其丰富的门类、深厚的历史文化蕴含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于研究的中文人。
“今天在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的参观,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书籍的魅力、研究的魅力和中国文化的魅力。文学院前辈们认真的治学观念和研究态度让我非常震撼,这也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为我未来的学术道路指明了方向。”一位队员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