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1947年生,湖北武汉市人。1981年武汉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4年武汉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1992年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1984年留系任教。1989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
职务与兼职: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国际儒学联合会(ICA)理事暨学术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等。
所获荣誉: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原国家教委颁发的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004年获湖北省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009年获湖北省政府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2008年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 中国哲学史 ” 首席专家等。
主要著作:
1《中国儒学之精神》,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熊十力》,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书局2008年版。
4《儒学与儒学史新论》,(台北)学生书局2002年版。
5《郭齐勇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7《熊十力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香港)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
9《文化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0《熊十力及其哲学》,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
11《钱穆评传》(合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2010年版。
12《孔子九讲》(合著),中华书局2008年版。
13《诸子学志》(合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梁漱溟哲学思想》(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5《存斋论学集》(编著),三联书店2008年版。
16《中国哲学史》(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7《简明中国哲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8《儒家伦理争鸣集》(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9《宋明理学与长江文化》(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0《新编中国哲学史》(合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儒家伦理的当代意义》,《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2、《再论儒家的政治哲学及其正义论》,《孔子研究》2010年第6期。
3、《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光明日报》2010年11月16日第011版。
4、《面向未来而生——读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5期。
5、《重建维系人心的信仰系统》,《学海》2010年第5期。
6、《试谈“国学”学科的设置》,《光明日报》2010年8月23日第012版。
7、《综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人物及其问题意识与学术贡献——兼谈我的开放的儒学观(下)》,《探索》2010年第4期。
8、《中国哲学研究的七大缺失》,《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5日第005版。
9、《儒学教育并非仅是知识性的》,《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15日第006版。
10、《儒家文明的教养的意义》,《哲学分析》2010年第1期。
11、《综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人物及其问题意识与学术贡献——兼谈我的开放的儒学观(上)》,《探索》2010年第3期。
12、《探索中国哲学史的诠释路向——兼评》,《哲学动态》2010年第4期。
13、《国学就是儒学汉学吗》,《解放日报》2010年2月15日第006版。
14、《儒墨两家之“孝”、“丧”与“爱”的区别和争论》,《哲学研究》2010年第1期。
15、《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6期。
16、《儒学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脉和当代富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7、《老庄之道论及其异同》,《教育文化论坛》2009年第1期。
18、《胡承诺的实学》,《江汉论坛》2009年第7期。
19、《离开文化守成主义,西化思潮便失去张力》,《社会科学报》2009年5月7日第006版。
20、《内在式批判与继承性创新》,《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21、《苏格拉底、柏拉图与孔子的“亲亲互隐”及家庭伦常观》,《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22、《萧萐父启蒙论说的双重涵义》,《哲学动态》2009年第1期。
23、《孔孟儒家的公私观与公共事务伦理》,《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24、《老庄之道论及其异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5、《儒释道三教中的心理学原理》,《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6、《由“四书学”的形成看儒学的开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7、《略谈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趋向》,《光明日报》2007年8月14日第011版。
28、《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长江日报》2007年6月16日第006版。
29、《论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评》,《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2期。
30、《中国哲学的未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流与互动(下)》,《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
31、《国学有什么》,《光明日报》2007年5月17日第009版。
32、《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
33、《上博楚简所见孔子为政思想及其与之比较》,《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
34、《传统和谐文化资源的创造转化》,《理论月刊》2007年第2期。
35、《儒家文化:民族认同与伦理共识的基础》,《求是学刊》2006年第6期。
36、《东亚价值观的多重面相及其当代价值》,《中华读书报》2006年6月28日第004版。
37、《儒家的公平正义论》,《光明日报》2006年2月28日第012版。
38、《牟宗三先生以“自律道德”的理论诠释儒学之蠡测》,《哲学研究》2005年第12期。
39、《新故相资而新其故》,《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
40、《中国传统与现代性——以近世哲学思想史为中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1、《关于“亲亲互隐”、“爱有差等”的争鸣》,《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42、《徐复观论礼乐》,《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43、《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
44、《——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45、《综论宋元明时期长江流域的儒学》,《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
46、《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论智慧》,《华中建筑》2004年第2期。
47、《礼学的现代价值》,《光明日报》2004年4月20日。
48、《也谈本相与角色——论儒家道德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兼答黄裕生先生》,《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1期。
49、《中国哲学:保持世界性与本土化之间的必要的张力》,《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50、《论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论智慧》,《学术月刊》2003年第9期。
51、《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自觉——郭齐勇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3年第9期。
52、《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及其创造性转化的新契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53、《中国哲学的生存论及其现代意义》,《哲学研究》2001年第12期。
54、《出土简帛与经学诠释的范式问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55、《再论“五行”与“聖智”》,《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56、《简帛学与中国思想史研究》,《光明日报》2001年7月31日第B04版。
57、《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比较》,《文史哲》2001年第3期。
58、《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之七新儒学研究(笔谈) 近20年当代新儒学研究的反思》,《求是学刊》2001年第2期。
59、《中国辩证法论纲》,《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60、《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61、《郭店楚简的心术观》,《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62、《从“疑古”到“释古”》,《文汇报》2000年9月21日第009版。
63、《东亚儒学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孔子研究》2000年第4期。
64、《现代性与传统的思考》,《开放时代》1999年第5期。
65、《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66、《近二十年中国哲学研究的三大转变》,《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67、《郭店儒家简的意义与价值》,《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68、《儒学新解──读》,《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
69、《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1期。
70、《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文史哲》1998年第3期。
71、《形式抽象的哲学与人生意境的哲学——论冯友兰哲学及其方法论的内在张力》,《中州学刊》1998年第3期。
72、《守先待后:世纪之交的文化遐想》,《科学·经济·社会》1997年第4期。
73、《评所谓“新批判主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74、《诸子学的历史命运》,《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1期。
75、《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反思》,《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76、《孙中山的文化思想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77、《经学研究的可贵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78、《儒学的生死关怀及其当代意义》,《哲学动态》1995年第10期。
79、《论中国文化的评价尺度与诠释维度──兼与李登贵同志商榷》,《理论月刊》1995年第10期。
80、《儒学的生死关怀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81、《精神解脱与社会参与─—佛教的当代意义之蠡测》,《江汉论坛》1995年第7期。
82、《从孔学的“人论”看儒学的现代价值》,《开放时代》1995年第2期。
83、《钱穆的文化学理论》,《中州学刊》1995年第1期。
84、《马一浮的人格境界与哲理诗》,《中国文化》1994年第2期。
85、《儒学的生命在民间》,《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4期。
86、《马一浮的人格境界与哲理诗》,《中国文化》1994年第1期。
87、《论牟宗三“两层存有论”的道德形上学》,《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88、《论唐君毅的文化哲学》,《求是学刊》1993年第4期。
89、《论徐复观的思想史观》,《江汉论坛》1993年第6期。
90、《船山思想的内在紧张与船山模型的当代意义》,《船山学刊》1993年第1期。
91、《熊十力“本体——宇宙论”诸范畴阐要》,《中国文化》1991年第2期。
92、《论传统形上学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1991年第7期。
93、《熊冯金贺合论》,《哲学研究》1991年第2期。
94、《论文化变迁中的涵化和整合》,《哲学动态》1990年第4期。
95、《试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学习与探索》1990年第1期。
96、《文化的比较类型学研究》,《江汉论坛》1989年第12期。
97、《“文化多元”论纲》,《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98、《内圣与外王之间的困局》,《东岳论丛》1988年第4期。
99、《贺麟前期的中西文化观与理想唯心论》,《哲学动态》1988年第6期。
100、《文化学内核刍议》,《哲学研究》1988年第5期。
101、《贺麟前期的中西文化观与理想唯心论试探》,《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102、《梁漱溟的文化比较模式析论》,《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103、《论熊十力的中国文化观——、读后》,《孔子研究》1987年第3期。
104、《中国文化宜走新的综合之路》,《哲学动态》1987年第1期。
105、《近年来中国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述介》,《国内哲学动态》1986年第9期。
106、《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刍议》,《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5期。
107、《熊十力的认识辩证法初探》,《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
108、《论熊十力“天人不二”的思维模式》,《江汉论坛》1985年第11期。
109、《许冠三之王船山专论述评》,《船山学报》1985年第2期。
110、《哲学史方法论学习札记》,《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
111、《试论熊十力哲学的性质》,《江汉论坛》1983年第12期。
112、《克罗齐的历史哲学》,《读书》1983年第9期。
113、《浅析王船山的思维模式》,《江汉论坛》1983年第6期。
发表评论